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詩詞書畫文都很精通的大文豪,其在詞的創作上更是起到了引領作用,“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他“以詩為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局限,極大地提升和豐富了詞的品味和內涵。這是在文學史上也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時,蘇軾不僅開創了豪放詞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而且其婉約詞也造詣很高,可稱得上不遜與柳永。我們熟悉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都是上等佳作。 而蘇軾婉約詞中最為經典的詞作當屬這首《蝶戀花·春景》。 全篇如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現如今,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已經不可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謫居異地時所作。 上闕寫景傷春,卻無甚悲意。暮春時節,花紅零落,令人傷感,但抬眼映入眼簾的青杏,卻透著希望,枝頭上柳絮隨風飄落,春色將近,可轉頭一想,天下到處都有青綠芳草,又何必傷感呢?這也真切地體現了蘇軾是個無藥可救的樂天派。 此時的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而“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流傳千古的名句,是蘇軾的自我安慰,亦是他樂觀豁達的精神外露。 下闋寫人敘事,描繪了一幅極其有趣的生活情景。墻外的行人為墻內秋千佳人的悅耳笑聲所吸引,但佳人卻毫不知情,隨著行人漸行漸遠,笑聲漸無。這佳人本就是旅途中的過客,絲毫不知道有個素昧平生之人因她的“無情”而煩惱。 人們大都覺得蘇軾是對這佳人生出了欣悅的男女之情,不排除風流瀟灑的蘇軾有如此想法,但更多的是這佳人寄托了蘇軾的一種情思。那是一種對美好事物思而不得的無奈,也許是念家思親而不得,也許是希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豁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凡事又何必強求呢? 蘇轍評價其兄: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 蘇軾行事率性而為,憑乎本心,雖因此遭受不公,卻豁達曠遠,不以此為恨。此等胸懷,非常人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