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用于商業及其他用途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2017年9月11日,伊東豐雄蒞臨廣州大學演藝中心開了一場主題為“衍生于亞洲的21世紀建筑”的講座。小姐姐有幸拿到門票并認真的聽完該講座,感受頗多,收獲滿滿。雖然現場不允許錄音、攝影、錄像,好在小姐姐手速巨快,全部記錄下來啦~于是乎,便把筆記整理整理,在公眾號share一把~一大波筆記,請做好收藏準備~ 圖片版權來自王艮攝影師 圖片版權來自王艮攝影師 圖片版權來自王艮攝影師 伊東豐雄 201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圖片版權來自urbanattitude 日本當代建筑師(英語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曾獲得日本建筑學院獎和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金獅獎。出生于日治時代的京城(即今韓國首爾)。2013年3月18日,獲得201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是第六位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日本建筑師。 引言 伊東:今天想談的是衍生于亞洲的21世紀建筑。首先說說“卷草紋”圖案。在過去沒有背包的時代,就是用這種卷草紋圖案的袋子將東西包起來。這種圖案是亞洲人對自然的認知、自然的力量。我在卷草紋圖案得到了一些啟發,在建筑設計思考中,我會從這種圖案得出對曲線建筑的思考。 伊東:“曲水流觴”,2017年我在上海有一個“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的展覽,主題叫“曲水流思”?!扒魉肌边@個名字由中國的古代習俗“曲水流觴”演變而來,即古代文人借流動的河水分享哲思、舉觴相慶。我的建筑創作與個人風格理念就如同一條不斷流變的河流,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在未定的狀態中持續前進。倘若整個世界是一條河流,那么建筑就是插在河流里的木樁。木樁內部可能和河流完全不相關,但是我的建筑像是‘河流的漩渦’,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也完全融合在河流的水波中。 這次展覽的設計也是出自我手,流水型的長桌,曲水的形狀一方面折射其建筑設計作品的流變性,每件作品在不同語境中各具特色,同時又一脈相通,形成了可見與可解讀的思維流;另一方面,流水的形狀也寓意了我的創作靈感時常來源自然的萬物流變之中,讓觀眾和作品置于宛如曲水流觴般的自然野趣的詩意之中。 正文 1.日本奈良的藥師寺食堂復原(2013-2017) 伊東:“這是近期正在復原的一個日本知名的古建筑。該建筑的建筑風格由古代中國流傳過去。藥師寺的很多古建都已經被拆毀,僅剩幾座。我們對這堆古建筑中的其中一個古建——藥師寺食堂(下面平面圖紅色框)進行修繕。(藥師寺是天平2年(730)的時候建造的,天祿4年(973)燒毀了。此后,寬弘2年(1005)重建了,再次失去了。) 藥師寺現場圖 藥師寺總平面圖 伊東:由我們事務所進行修繕、改造復元的藥師寺食堂,建筑物外觀是在奈良時代設計制作的,我們保留外部建筑立面樣式,而內部的室內設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植入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一種內鋼外木的復原結構。 藥師寺食堂復原圖 藥師寺食堂平面圖 伊東:堂內供奉著由田淵俊夫畫家描繪的一幅壁畫,以“阿彌陀三尊凈土圖”為中心,全長約50米。佛像圖處的燈光往天花板放射發光;天花板的圖案也是出自卷草紋圖案。 藥師寺食堂本尊“阿彌陀佛的凈土圖” 伊東:后面的壁畫講述的是由“北九州——寧波”的歷史故事。 啟程圖 歸帆圖 平城京城市規劃圖 2.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Hachioji campus) 2.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2004-2007)
伊東:圖書館的拱形結構體系,囊括了多種不同彎曲角度的弧線,與傳統的拱門相區別。這些接續的拱狀弧線將整個建筑空間劃分成多個方形和三角形區域。館內設施的擺放以保證空間穿透性為根本原則,令閱覽區具有一種“流動與靜止”并存的充滿矛盾性的空間特質。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拱形門洞用鋼結構和混凝土做成,這些拱形結構相互交匯而成,這樣可以讓拱形的底部非常纖細,而頂部足矣承受住二層的重量,這些拱形的跨度從1.8米到16米不等,但厚度始終保持200毫米。柱子平面呈十字交叉型,但每根柱子所形成的十字交叉角度是不一樣的。 伊東:一層的平面的南面空間為公共空間,用于畫廊、展覽等功能;二層為開放式的書架組合而成。讓整個空間流動起來,人可以在自由的空間內進行各種活動。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靠近拱形落地窗布置有長條形書桌,為學生提供閱讀、交流等功能,讓學生們有一種置于森林閱讀書物之感。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3.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3.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06-2013)
伊東: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圖書館不同于一般做法,通常一般做法就是將圖書館置于學院內部的做法,而我們將圖書館獨立成棟,并作為社科院的入口建筑。這種手法類似于東京多摩美術大學的圖書館,要表達圖書館(知識)是學校內精神象征之一的理念。在一樓有一條長廊,也是要讓學生在經過時感覺更親近圖書館。除此之外,三面墻均采用玻璃的半透明空間設計,意在借此望見窗外的林木、草地,以親近大自然。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屋頂的形狀是由數個既像云朵、又像樹葉的綠色橢圓組成,是我們運用“設計算法”來創造出“衍生式樹狀”線條。閱覽廳也是我最滿意的設計。在不愿割舍周圍的綠地之前提下,將閱覽廳移出社科院,這樣得以讓學生與老師在閱讀的同時,宛如置身森林樹蔭下,周圍還有草地相伴,讓建筑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運用了Fibonacci(斐波那契)和Voronoi( 莫洛伊法則 )兩個生成系統,一個是葉脈螺旋算法,利用規律性生成的點位作為Voronoi( 莫洛伊法則 )中的控制點因素得出最終的形態,最后還對生成的這些像細胞葉脈組織的結構圓滑處理了。) 4.Minnano Mori’ Gifu Media Cosmos 4.岐阜媒體中心(2011-2015)
伊東:岐阜媒體中心又被命名為“大家的森林”,一個大伙在森林中聚會、交流、傳遞信息場所,森林之中包含著許多小漩渦,象征著水波。漩渦的擾動相互影響,就像信息在不同人之間的傳遞。 伊東:最大的空間特色要看二層,這里有11個由“大碗”扣住的空間,大碗由聚酯制紡織物和無紡布粘合而成。大碗尺度均不同,能夠很好地透氣透光,一般的天氣室內不用人工照明。人們坐在“大碗”下閱讀、交流、學習,有空氣、有柔和的漫反射光,猶如置身森林中。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這里的布置偏向自由的形式,讓小朋友們和年輕人們可以在此自由地閱讀。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環形沙發座椅的布置形式分為內外兩種,內側沙發座椅靠背范圍較大,可供人們自由地躺在、坐著閱讀;外部的沙發靠背范圍較小,而外部的人們坐姿相對比較端正。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建筑一層平面圖 伊東:空間是自由流動地,人們可以盡情享受這如同森林一般自由的空間。書架的擺放方式自由,并且識別性較強,讓人能更容易獲取想要的書籍。 建筑二層平面圖 伊東:建筑設計考慮到對地下水的利用,在夏天進行降溫,冬天進行升溫,形成“呼吸系統”,從而達到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在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我們正在重新考慮和探索。設計出“會呼吸”的建筑是我時常內心所想的——并不單單只是外觀,包括機能也是要像會呼吸一樣的。 建筑“呼吸系統”圖 建筑“呼吸系統”圖 5.Museo International del Barroco 5.巴洛克國際博物館(2012-2016)
伊東:項目場地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市旁邊的一個公園邊上,博物館將用來展示巴洛克藝術的作品,從繪畫、雕塑、時裝到建筑、音樂、戲劇、文學和美食。我們希望建筑像泉水一樣從地面上生長出來,然后漸漸長大。 建筑內部有多個樓層和夾層,總面積約為18000多平方米。常駐展廳和臨時展廳主要位于首層,設置在中央庭院的周圍,旁邊還設有一個300座的禮堂、售票處、衣帽間、信息中心和博物館商店。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我們采用彎曲而非平直的混凝土板,以此來體現對嚴苛準則的瓦解,并且在展廳之間創造空間的流動性。因為垂直的墻體實際上并不是自然界的體現。設計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光線,這是巴洛克繪畫的一個重要方面,畫中的陰暗場景往往會突然出現一束強光。我們使用圓形天窗來模擬以達到這種效果,這種天窗我們比作“念珠”。乍一看去,建筑的平面就好像迷宮一般,但我們希望每個房間都通過圓頂天窗與下一個房間相連,就像是串成了一串念珠,游客也可以感受到從天空中灑落下來的光芒,仿佛人正在與自然對話。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ArchDaily 圖ArchDaily 伊東:建筑最高高度19.52米,從地面上升起2米。因此它從兩條主路上可以很容易被看到,成為了周圍的標志物。博物館占據了地上兩層的空間。混凝土墻和地板由專業公司定制,結構系統全為預制。外墻為預制板材而內墻全為現澆。預制部分有兩塊65mm白色混凝土夾成,直接形成外部效果。而內部是在場地上現澆的灰色混凝土。 建筑一層平面圖
墻體大樣圖 6.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6.臺中大都會歌劇院(2005-2016)
伊東:臺中大都會歌劇院這個涉及不再執著于原有線性或曲面建筑,而是超越原來幾何學的模式 ,從過去機械式的美學思考,轉為全新的電子美學形式 ,更多地運用鋁板,玻璃等材料來表現出建筑的輕盈和穿透感 。這座內部多空結構的建筑猶如一塊大奶酪有機體,我們稱之為“壺中居”。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圖片版權來自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伊東: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的結構系統,是一個由三度空間曲面構成的,猶如迷宮般連續的空間組織。看似無比復雜的迷宮空間,卻是基于一個單純而透明的原理建構起來。把這種由均質的格子系統(grid system)轉化成的由三度曲面所構成的“殼狀連續體”的系統稱之為“衍生式格子(emerginggrid)”。這是個可以使單純而規則的空間變為復雜而具變化的空間,使僵硬而無機質的空間變為柔軟的有機空間的設計方法。 “聲音的涵洞”形容臺中大都會歌劇院這個項目的設計,我們希望臺中大都會歌劇院是表演藝術場所,同時也是空間藝術場所,既是本地居民的生活休閑場所,也是世界注目的新表演藝術象征。我們堅信“聲音的涵洞”會是一種新型態的地標,一個會呼吸的組織,一個結構“機構”與“都市”、“藝術”與“生活”、“內”與“外”的網絡,一個新時代的幾何構造物。 建筑一層平面圖 建筑一層平面圖 結構示意圖 結構示意圖 設計圖紙圖 結語 伊東:Human beings should not try to conquer nature with technology, but instead should create architecture that is blessed by nature.人類不應該用技術征服自然,而應該創造自然的建筑。 陪伊東看扎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