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早期幾乎為董其昌所統治.乾、嘉以后,臺閣體風行一時,多不講筆法,書法亦處于衰微。后因古碑出土,羊毫盛行,鄧石如以后,別開了羊毫書法的世界,書學為之一振。劉石庵、何子貞、錢南園、翁覃溪,大抵宗法顏體;唯黃自元推崇柳體,獨立門戶,頗得形似;王夢樓書承右軍,頗具松雪秀媚逸氣;張廉卿書外方內園,內存篆隸遺意;錢十蘭書忽方忽園,參雜鐘鼎款識;康長素書法放逸,兼通理論,吳俊卿書法雅秀,并長繪畫,二人為清代書學殿軍。 清代何紹基行書墨跡 總而言之,書至明清,各體俱備,難再有所發明,只有模仿一途,但由模仿而進于創造,推陳出新,百花齊放,亦頗具其時代特色。至如鄭燮、金農,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獨辟蹊徑,別裁為體。 清代鄭板橋書曹操詩《觀滄海》 歷代書風,已述7篇,今發最后一篇。綜合8篇文稿所述,可梳理出書法延續脈絡,繼承發展,淵源有自。羲之書圣,精研楷隸,獨成新派,影響遠深,虞、褚、歐、薛,公權、真卿,蘇、黃、米、蔡,子昂文敏,承繼王氏,脈絡分明,凡學書者,拱為北辰,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社會發展,時代前進,不斷變化,萬象更新。書學一道,為中華民族獨特藝術,發揚光大,勢在必然。 張芝書法《冠軍帖》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