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說起心腦血管病,我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心梗、腦梗、腦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等等。臨床上有不少人,屬于一體多病,兼具上述的種種癥候。其實,你可知道,所有這些常見的心腦血管病,都有一個共同的誘因,這就是“氣虛血瘀”。 為什么要這么說?列位看官,我們知道,這心腦血管病的根源,就在于血的流動不暢。血的流動靠什么?中醫認為,靠氣的推動。氣不足,血不得行。血不行,則成淤化滯。氣不足,身體為了把血液更好地供應上去,于是加大力量,形成高血壓。血有瘀滯,形成栓塞,造成腦梗心梗。血淤日久,損傷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總而言之,氣虛血瘀,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的根本。 有人可能會問,這樣的理論是誰說的?這當然不是“精誠名醫匯”憑空杜撰了。君不聞“氣不虛不阻,血得氣而不滯”這句話嗎?說的,就是氣血相依,氣行則血行的問題。而針對這樣的問題,當代臨床大家們也都潛心研究,總結出不少的好辦法來。今天,“精誠名醫匯”就為你介紹一張好方—— 準備黃芪30到60克,葛根15到30克,桑寄生15到30克,丹參20到40克,生山楂9到15克,川芎6到9克,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煎煮2次,取藥汁300到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到3次溫服即可。這個辦法誰出的?它的擬制者,乃是全國著名老中醫、山東杏林明宿周次清先生。周師自有跟隨伯父周鳴岐先生學醫,1958年調入山東中醫學院,歷任傷寒、溫病、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從醫40多年,在心腦血管病等領域取得了驕人業績。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研究,在當時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周師雖然在本世紀初離開了我們,但是周師的精湛醫術,卻一直影響著后世。上面這方,實際上就是周師的臨床經驗方,體現了益氣活血的治療大法。 此方如何益氣?用的是黃芪、葛根、桑寄生。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肺、脾經,可以很好地補益心肺之氣。那葛根,性味甘、辛,涼,入脾、胃經,功在升陽止瀉,可以提振脾胃之氣。那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入肝、腎經,功在補肝腎,強筋骨。它在這里可以補腎氣。就這樣,三味藥,將上中下三焦之氣補了個遍。須知,一身之氣的暢行,離不開心肺、脾胃和腎的綜合作用。三者偏廢哪個都不行。 此方如何活血?用的是丹參、生山楂、川芎。那丹參,性味苦,微寒,入心、肝經,可以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在這里,它主要活心血。那山楂,性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可以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它在這里主要活中焦脾胃之血。那川芎,性味辛,溫,入肝、膽、心包經,功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在這里,它主要可以活肝血。 就這樣,六味藥,補一身之氣,活一身之血,將氣虛血瘀的問題很好化解,讓諸多心腦血管病的改善,有了基礎。 此方作為經驗方,臨床上是有一些加減法則的。比如失眠多夢的,可以加炒棗仁、夜交藤。比如因為氣滯血瘀而疼痛明顯的,加香附和元胡。再比如體倦疲勞明顯的,加黨參和五味子等等。同時,有根據氣虛和血淤孰輕孰重,可以隨機調節藥量。總之,若能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此方,效果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