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提醒流傳至今,已有百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3種育兒方法恰恰卻是家長們身體力行運用得最為爐火純青的,尤其是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根本沒用,反而是父母越愛和孩子講道理,孩子越是不聽話。 01 以理服人,對孩子行不通 最近有位媽媽特別苦惱,4歲的女兒都上幼兒園了,還是不愿意刷牙。眼看女兒的牙齒慢慢開始有齲齒的征兆,媽媽特別著急。每天晚上睡前,她都提醒女兒一定要給牙齒做清潔,苦口婆地和她說不刷牙對牙齒的危害。可是女兒偏偏不聽,一說刷牙就哭鬧不止,一開始媽媽還能和女兒講道理,慢慢地媽媽也失去了耐心,直接生拖硬拽地逼女兒去洗手間刷牙。可是,一旦沒有了媽媽的監督,女兒還是會逃避刷牙。 媽媽不禁無奈地感慨:“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好好地和她講道理就是不聽,刷牙可都是為她好啊!”她將這個情況反饋給班里的老師,老師對媽媽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是不是就代表,在刷牙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那既然事情不對,我們是不是應該立馬停止呢?媽媽聽了滿是疑惑,如果講道理不對,難道就這么聽之任之嗎? 最后,老師給這位媽媽支了一招,讓媽媽回去和女兒玩一個小游戲:在雞蛋表殼涂上顏料,和孩子一起用牙刷將雞蛋上的臟東西刷干凈。既能讓孩子體會到刷牙的樂趣,又能讓孩子直觀看到刷牙后的清潔效果。自從和女兒玩了這個刷牙互動小游戲,女兒對刷牙的抗拒情緒減緩了很多。在和女兒的交談中,媽媽才發現,女兒之所以不喜歡刷牙是覺得牙膏味道很辣,非常不喜歡這陣異物感。 這位媽媽一直沒留意到女兒刷牙的真實感受,大概是她一直以來只是注意了自己說的東西如何有“道理”,卻從來沒有思考自己做的是否有道理。就刷牙這件小事來說,如果家長能稍微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而不是簡單地用“講衛生愛干凈”那套大道理給孩子施壓力,那么媽媽是不是就能早點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天底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想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02 把“講道理”當教育,是很多問題家長的通病 以大道理壓人,直接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教育,無論孩子遇到什么問題,家長先用“道理”好好說教一通,說完后該怎么樣還是這么樣,完全期望于孩子能受道理感化,立馬帶來行動改變。與其說家長講“道理”為孩子好,還不如說家長在教育上使用蠻力,思維懶惰和粗糙。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勢,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小美的兒子也是4歲,這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愛鬧騰,二是愛哭。經常會和媽媽提一些奇奇怪怪的要求,一旦媽媽不答應,就沒完沒了地哭。這不,前幾天晚上臨睡覺前,兒子總纏著小美帶他到樓下玩。汲取了前幾次的教訓,小美沒有浪費時間和孩子說外面天黑了,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之類的,而是愉快地給孩子穿好衣服,抱著他下樓。 路邊燈光微弱,漆黑一片,冷風嗖嗖地吹,連人影都看不到一只。小美剛要把兒子放地上,孩子就要她抱回家。小美故意說,既然都下來了,那就多呆一會兒,孩子說什么也不肯多呆。這么一折騰,看似很麻煩,但兒子明顯聽話了很多,讓脫衣服就脫衣服,讓睡覺就睡覺。小美決定以后也奉行這個方法,自己少說多做,盡量按孩子的主張來,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所謂的“道理”。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我們帶來麻煩和困擾。遇到這種情況,除了用“道理”批判孩子的“錯誤”,輕易論斷孩子“不聽話”,為什么家長就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家長當然能直接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聽,是不是要考慮變通換另一個做法。 “行不言之教”,言傳身教雙管齊下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可是一遇到問題,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念頭還是勸誡孩子,給孩子講道理。 常有家長問,老人太溺愛孩子,把孩子慣出了一身毛病,往往后面提出的問題卻是:“我應該要怎么和孩子講道理,讓他改正缺點?”這個邏輯本身不是很奇怪嗎?明明是大人的錯誤造成了孩子的問題,我們卻把矛頭對準孩子,自己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要孩子立馬能進行自我修復,你說可能嗎? 03 如何正確地做一個講“道理”的家長 冰冷冷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卻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既然講道理孩子都不聽,那是不是以后都不要用“言傳”感化了。此言差矣,講道理不是不可,但要注意方法。 “講道理”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么道理,首先家長確認這個道理自己也認同而且正在踐行的。小時候經常覺得父母心口不一很虛偽,因為一方面他們和你說,成績不重要,叫我們放輕松;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我們的成績排名緊張兮兮。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中受挫時,父母企圖用他們的說教給我們寬慰,我們常常是不會領情的,因為父母行為不足以讓我們信賴他們的道理。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于向孩子傳達一些并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在學習上不要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孩子在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中,學會了小鉆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反而是束縛了他們的發展。 不可把“不講道理”當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的教育方法很簡單,孩子一有問題先打罵一頓再說,這已經不是“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又說是為孩子好,通過煽情來粉飾自己的行為,簡直是強盜邏輯。“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講道理”總比“不講理”好。 總之,事事都講一番道理,不見得就是有氣魄有能力的表現,語言能影響人,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