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介紹 1.關于武俠簡單介紹 2.關于金庸和古龍小說風格 3.金庸古龍小說武打的描寫 4.金庸古龍小說人物的塑造 5.金庸古龍小說歷史背景 6.金庸古龍小說文字風格 7.金庸古龍的區別總結 8.后續介紹 1.關于武俠簡單介紹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對于武俠的詮釋。 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這是古龍的武俠奧妙世界。 金庸,江湖外人寫江湖中事;古龍,江湖中人寫江湖中事。 在武俠的世界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小時候,看武俠電視劇,也看武俠書籍,當武俠走上大熒幕,相信大家對武俠應該都不陌生。 可能,在不少人心目中,武俠小說可供消遣而難登大雅之堂。如果把世界經典文學名著比作名酒的話——不是每個人能享受到或者都懂得品味的,那么武俠小說則可以看作是家常水酒——一般人都可以喝到都懂得品嘗。 文學固然經典,但有時難以融入其中,甚至讀不太懂……但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武俠小說雖然只是一種通俗文學,但它的普及率絕非其他通俗文學可以比擬,其影響甚至有直追經典文學之勢。有句話這樣形容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已故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觀察周圍的人,發現許多人非常喜歡武俠小說。當然,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一些著名作家也直言不諱比較愛讀武俠小說。我說這些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證明因為有很多人喜歡武俠小說所以說武俠小說就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文學,更不是證明凡是擁有讀者越多的作品就越是好作品。但這些現象至少說明,武俠小說自有其一定價值,否則絕不能引起如此大的影響。 曾經有學者這樣指出:“文學作品須為一般人所喜愛才有生命力;《詩經》、樂府、雜劇之所以偉大,乃因它們深受當時人們歡迎,可是研究者常常是慢半拍,須待這些文類已不再為一般人所喜歡了,才去研究。由此他提出質疑:今日我們有一種一般人都歡迎、喜愛的作品,卻嗤之以鼻,這是合理的嗎?從這個角度著眼,研究古龍的武俠小說魅力之來源,評估其得失,就是一個有價值的課題了。因為它至少代表著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 2.關于金庸和古龍小說風格 武俠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以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為代表的“新武俠四大家”更是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發展的最高峰。在這里,我就簡單地比較四大家中名氣最大的金庸和古龍吧。 先從情節上而言,人們看金庸武俠時往往會沉醉其中、欲罷不能。金庸的武俠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原因之一便是小說主人公往往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少年,他們憑借天生的幸運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大俠。正因為金庸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和我們一樣的凡人,所以看金庸的小說,我們往往會和主人公產生強烈的共鳴,將自己與主人公進行比較,心情也隨著主角起起伏伏。此外,金庸小說的結尾基本都不交代主人公最后的下落,這使得意猶未盡的我們自然而然地“腦補”之后的情節,沉醉在金庸為我們編制的“武俠夢”中。 然而,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14部武俠(不含《越女劍》)幾乎每本都描寫主角如何從一個平凡少年成為一代大俠,這種寫作手法固然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但放在今天來看,這種被大量后來者模仿使用的情節構造,顯然有落俗套。 相比之下,古龍小說的情節構造與金庸的截然不同。自古龍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古龍體”風格后,主人公往往是一位浪跡天涯的浪子,鮮有類似“奇遇”的經歷。與我們有著不小的差距的浪子們顯然難和我們形成共鳴,這正是古龍的武俠不及金庸吸引人的一個原因。 古龍小說的每個段落多以一個個的短句組成,使得整篇小說如同詩歌般富有神韻。同時,正因為古龍小說情節上有著詩歌的跳躍性,因此小說的連貫性、緊湊性稍遜,這算是古龍小說不及金庸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吧。古龍的小說情節還有著一定的創新性,他首次將推理的寫作手法融入了小說,如《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等都是將破案融入了武俠小說,這是古龍在情節上的一大創新。 3.金庸古龍小說武打的描寫 再說武打場面的描寫吧。金庸的武功都是一招一式,交代的十分明白。且其筆下的武功招式都與人物性格相對應,如淳樸、呆頭呆腦的郭靖就能學會七竅玲瓏的黃蓉學不會的“左右互搏之術”;豪邁的蕭峰可以學會“降龍十八掌”;書生段譽能夠習得“凌波微步”……金庸的武功很大程度上都襯托了筆下人物的性格。 古龍的武功則注重“意境”,輕視“招數”,在古龍的小說中,你幾乎看不到一招一式的打斗,基本都是從側面對武打場面進行描寫。比如“小李飛刀”李尋歡與上官金虹一戰中,決戰前,李尋歡仔細勘察決戰場地,為了一絲疑點專門趕回老家一探究竟;決戰前,連兵器譜上排名第一的天機老人都因此戰而喪命;決戰前,阿飛突破自我,引來一場腥風血雨……這些都將緊張的氣氛渲染到了極點,可是真正比武的場面居然只有李尋歡所說的“上官金虹不相信‘小李飛刀,例不虛發’,所以他輸了。”這短短一句話而已,這便是古龍的一大特色。 4.金庸古龍小說人物的塑造 再說人物性格的塑造吧。梁羽生說:金庸善邪,羽生善正。這句評價很中肯,金庸描寫的邪派人物如東方不敗、張召重、四大惡人、歐陽鋒等都非常精彩,但像郭靖、段譽等正派人物則顯得有些呆頭呆腦,缺乏靈性。同時,由于金庸的小說篇幅非常長,因此常常會出現主角性格前后不統一的問題。比如說令狐沖,前半部的性格像韋小寶,后半部像楊過。 古龍對于筆下人物內心的把握非常到位,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在古龍筆下都能描寫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而古龍的小說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其獨有的浪子情懷。雖然古龍的小說的結局往往比較圓滿,但當讀完古龍的小說,往往會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無可奈何的悲哀。盡管古龍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武功高強,事業成功,但人們只能看見他表面的成功,卻無法看透他內心的寂寞、苦悶與悲哀。古龍也是如此,人們只能看見古龍紙醉金迷、奢華無度的生活,卻無法看見古龍內心的追求。人們往往無法理解古龍的武俠,甚至連他的許多朋友都看不懂他寫的作品,而古龍唯一能做的就是壓抑心中的苦悶,繼續堅持創作。古龍一生都努力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在他晚年也親身實踐自己所提出的“大武俠時代”這個概念。只可惜“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已無楚留香”,那位才華橫溢的浪子已經帶著心中的夢想離我們而去了。 5.金庸古龍小說歷史背景 古龍在武俠小說上的革新,都是圍繞著增加作品現代感這一軸心的。他首先抹去小說的歷史背景,使之游離于任何歷史本事,讓讀者只能感到那些人物和故事存在于古代而絕不能將它們和歷史一一對號入座。 金庸、梁羽生的小說卻截然相反,他們筆下的人物行為雖多為虛構,但常把情節融于一般讀者所知道或篤信的某個歷史故事的框架中,使原本虛無縹緲的東西顯得煞有介事。其優點是能利用真實的歷史給虛構的故事一個穩固的支撐,造成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的藝術效果,仿佛著名畫家齊白石論國畫說的“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吸引力,有時候還可以達到他們欲闡揚為正史所遺漏或遮掩之大部分歷史的目的。但這種寫法多多少少要受特定時代環境、歷史真實的限制。而古龍的小說雖然失去了上述某些優點,卻擺脫了具體時間、本事的束縛,使想象力得到自由自在的馳騁飛騰,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素材盡攏筆下,為小說滲入大量的現代事物、現代意識提供了廣闊的渠道。 所以,你看了古龍的小說,有時候不知道他具體是在那個朝代。然后看了金庸的小說,里面的歷史往往給人一種很逼真的感覺。 6.金庸古龍小說文字風格 古龍的語言,那更是風格獨特,詩意無窮。可以這樣形容古龍的語言:簡潔洗煉,干凈利落,準確生動,冷峻而富于激情,平淡卻充滿哲理,海明威“電報體”風格,古漢語“以少勝多”特征。翻開古龍小說,隨便摘抄幾句,都可以證明。 下面是摘自《流星蝴蝶劍》 流星的光芒雖短促,但天上還有什么星能比它更燦爛,輝煌! 當流星出現的時候,就算是永恒不變的星座,也奪不去它的光芒。 蝴蝶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比最鮮艷的花還脆弱。 可是它永遠是活在春天里。 它美麗,它自由,它飛翔。 它的生命雖短促卻芬芳。 只有劍,才比較接近永恒。 一個劍客的光芒與生命,往往就在他手里握著的劍上。 但劍若也有情,它的光芒是否也就會變得和流星一樣短促。 下面是摘自《天涯明月刀》 天涯遠不遠? 不遠!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會遠? 明月是什么顏色的? 是藍的,就像海一樣藍,一樣深,一樣憂郁。 明月在哪里? 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 觀金庸的武俠作品的文學語言,感覺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樸”。樸實的近乎老實簡單,幾乎沒有華麗的詞綴,也沒有多少醒人的警句格言。通部小說,文白半雜,平平淡淡,所用的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最常用的字與詞,幾乎沒有什么標新立異的東西。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些平凡而又平淡的字與詞,在作者的精心組合搭配下,卻呈現出極其燦爛的效果。平淡的語言,使讀者平靜地進入角色,使作品更平易近人;擁有更真實的情感、準確的敘述,言之有物,而不是在堆砌形容詞,“也就是老老實實的方法……講話老實,有什么講什么”,從而使你有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仿佛書中的人物如立眼前,他的一舉一動時刻牽掛著你,使你不忍卒讀;平淡的語言卻往往包含著許多深刻內涵的哲理,展示豐富而深刻的人性,每一回的翻閱,總能咀嚼出許多新的東西。 7.金庸古龍的區別總結 金、古如雙星,照徹武俠天宇。 金庸乃大雅君子,古龍為輕儇浪子; 金庸是一代通人,古龍是一世奇才; 金庸世故而古龍天真; 金庸厚重而古龍輕巧; 金庸全面而古龍獨特; 金庸是通儒而古龍是才子。 金庸偉大而古龍優秀; 金庸,平和中正;古龍,筆走偏鋒。 金庸如玄鐵重劍,大巧不工;古龍如小李飛刀,例不虛發。 金庸如堂堂之陣、正正之師;古龍似鐵騎突出、奇兵乍現。 金庸是描摹人間世的老畫師,古龍是青春期的浪漫歌手。 金庸筆下,琴棋書畫;古龍腕底,酒色財氣。 讀金庸引人深思,閱古龍讓人過癮。 古龍奇幻如瀑,金庸浩瀚似海。
|
|
來自: 昵稱4744364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