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先生丨文 《落花生》因為選入語文課本被大家熟悉,但僅限停留在這篇課文需要背誦的維度上,對于作者許地山依舊是陌生,小小篇幅的散文是許地山一貫的風格,簡短自然充滿靈氣。 許地山《落花生》教材插圖 《落花生》里一共收入了四十四篇散文,每篇不過寥寥百字,卻非常有意思,《落花生》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有相似之處卻又風格迥異,林海音的筆是自傳的訴說,許地山則更像是輕輕一筆帶過,但字里行間飄逸空靈,甚是有趣。 許地山是民國時期的文學家,當然在那個時代的大師太多知道他的人甚少,許地山在臺灣出生但是成長在福建,年輕的時候游歷東南亞各國,后來去往歐洲留學,最后留在香港教書,他的一生低調(diào)慎行,所以不為人知也不奇怪。 但在大陸文學上他也算是大腕,比如他曾教過張愛玲國學,張愛玲對這位老師推崇有加,她的作品《茉莉香片》里那個言子夜教授的原型便是許地山。他還參加創(chuàng)辦《新社會》,與老舍等人也是交情甚好,許地山除了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他還懂音律、會彈琵琶、精通梵文、每一項興趣愛好都玩的溜,真是不服不行。 許地山的散文寫得極佳,這本《落花生》就是代表作,他的身上有一種稚氣,這種稚氣對于一個文學大家來說甚是難得,因為這代表著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只有這樣,才不會老去,天真爛漫方為真性情。 《落花生》讀完讓人非常有親近感,這種親近感不是說他的文字如何通熟易懂,而是讓人感到愉悅,他的文字平淡、溫情、真實,如果是一個十歲的孩童來說看到的可能是童年的歡喜和有趣,一個成年人來讀看到的更多是溫暖樸實,直觸心底最深處的思念。能做到老少皆宜的品讀,才是可貴之處。 那時剛過梅雨之期,遠地青山還被煙霞蒸著,唯有幾朵山花在我們眼前澹定地看那在溪澗里逆行的魚兒喋著他的殘瓣。 這種寫法在《落花生》中隨處可見,就像一股淡然的氣定神閑的意感撲面而來,大雨過后的天空如此的清澈明朗,萬物就像是接受了洗禮,褪去了身上的浮藻之物,一切都干凈晶瑩,白云把慵懶的漂浮著,一切都那樣的和煦,淡然。看的人,心里也留下了寧靜。 《落花生》里有一種宗教情節(jié),就像是禪宗法門一樣,許地山則更像是一個得道的仙人在指點迷津解眾生之惑,這在散文的作品中很少見,讀完讓你懷舊,就像是一望無垠的天空里,你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記憶,那些曾經(jīng)遇見的人和過往的晨曦和朝陽,最后你看著一輪金黃落下去,然后努力想著自己過往的生活,一切都會沉下去,但沉下去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升起。 花生是一種常見的作物,見得人多了,便沒有人覺得新奇,花生身上有著許多可貴品質,它不像其他果子有著鮮艷的顏色、懸在枝上展示著、令人向往著。 花生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 “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花生的品格也是做人的品格,人要學花生,不嘩眾取寵,老老實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便是花生中的學問。我們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欲望、物質遮蔽了我們的雙眼,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忙碌生怕做了最后那一個,我們是那樣的焦慮和著急。 人生這條萬米長跑我們拼了命往前奔,硬是跑成了百米沖刺,最后頭暈目眩悲情倒下,而放慢腳步踩著自己節(jié)奏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的人反而贏得了最后的勝利,他們懂得停下來審視自己的過往,懂得把握節(jié)奏,這才是一個清明的人。 許地山英年早逝,人生不過短短四十七載,卻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他的一生博學有趣,正如他在作品《綴網(wǎng)勞蛛》中所寫得一樣: “ 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wǎng)。我把網(wǎng)結好,還住在中央。” 他就像是一個樸實的得道者,布施禪宗,直到生命之等燃盡,許地山一九四一年去世的時候,世人就惋惜說: “老年人失掉了快活的談話伴侶,中年人失掉了熱忱的同志,少年人失掉了開心的先生,孩子們失掉了淘氣的老伯。” 他走的時候,女兒許燕吉才八歲,就像小時候的英兒一樣,在父親的指引下完成著他的夙愿,林海音后來寫了《城南舊事》,許燕吉則寫了《我是落花生的女兒》,兩本都是溫情的作品,讀完讓人感到欣喜平靜,文字不一定是恢宏大作,也不一定是苦難悲情,它也可以是寧靜溫情,猶如一壺淡雅沁人心脾的茶,越品越有味。 作者簡介
豬先生:偽民國史磚家,一本胡說八道正經(jīng)的段子手,讀者專欄作者、簡書簽約作者,一個勇于直面幻滅的理想主義者。 微信公眾號:特立獨行的豬先生(zhuxiansheng2222) 微博:@特立獨行的豬先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