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與日本的歷史糾葛就錯綜復雜,莫衷一是,而日本對亞洲鄰國的侵略事實卻是鐵板釘釘,不容翻案。自日本走向富強之路以后,其侵略擴張的野心也與日俱增,吞并朝鮮之后,日本人開始把魔爪伸向了中國。在經過充分的戰爭準備之后日本聯合艦隊對北洋水師發起了進攻,于是甲午戰爭就此爆發。 此前的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步開啟了近代改革維新的大幕,但清朝的洋務運動顯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腐敗和狹隘,大清在這場長跑中逐漸落后于日本??陀^地說,清朝雖然外表強大,然則所謂的“中興”卻是一個老大帝國的回光返照,官場內部派系林立,爾虞我詐之風盛行,國防松弛疲弱,軍費開支被隨意挪作他用。而日本卻緊緊抓住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強化國防軍隊,力圖躋身世界列強的行列。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大清又怎么可能PK得過日本呢? 于是,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豐島海面上的一聲炮響,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瞬間被日軍艦隊擊沉海底。由于“高升號”系英國商船,清政府本打算拉英國下水,與大清一起抗擊日本。但“勝利者總是不受譴責的”,日本人花重金買通英國媒體大造輿論,同時海陸軍對中國展開全面攻擊。本欲坐山觀虎斗的英國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后果斷放棄了大清,而選擇支持日本。失去了靠山的清政府此時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只能靠自己拼死一搏了。 此后在東海海面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正面交鋒,在朝鮮半島北洋陸師與日本陸軍兵戎相見。平心而論,中國的士兵作戰不可謂不勇敢,大清的裝備不可謂不先進,但可恨只可恨戰爭爆發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由于軍餉不足、上下離心,北洋軍隊最終一潰千里,洋務運動幾十年的成果最終也毀于一旦。在北洋海軍遭到全殲的同時,日本陸軍幾個師團越過鴨綠江侵入中國東北。而自從威海衛被日軍登陸之后,日本海陸軍一時對清帝國形成了鉗攻之勢。 此時的清政府內部主戰與主和兩派打得不可開交,有人建議光緒帝遷都西安,以圖再戰,也有人建議立即與日本講和。而掌握大權的老太后雖然心里傾向于投降,但表面上仍舊沒有拿定主意。但日本人拖不起了,這場戰爭把日本的家底幾乎都打光了,如果再不能爭取清國投降,日本是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下去的。于是,為了逼迫清政府就范,也為了發泄戰爭怒火,日本人選擇了旅順作為屠殺對象。而旅順也成為在南京之前,第一個被日本血洗的中國城市。 野蠻的日軍將全城兩萬多居民幾乎全數屠殺,最后僅留36人搬運尸體。昔日繁華的港口城市瞬間成為鬼城,其慘烈與可怖與數十年之后的南京相比毫不遜色。為了紀念這段屈辱的歷史,也為了讓世人銘記這場血海深仇,2006年9月18日,旅順流孤島上豎起了一塊牌子:“拒絕不承認侵華歷史的日本人入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