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前移位癥就是腰椎假性滑脫癥,是腰椎滑脫的一種類型。這一疾病的含義是,腰椎體無椎弓的病理性改變,即無椎弓斷裂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腰椎位置上的改變。 相關解剖 腰椎有五塊,椎體高而大,呈橫腎形,上下面平坦,前面較后面略凹。各椎體相互連結而形成腰椎的前凸。椎弓根粗大,椎板寬短而厚,椎孔呈橢圓形或三角形。棘突呈長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凹陷,向后內方;下關節突的關節面隆凸,向前外方。由于腰椎關節突呈矢狀位,上、下關節突呈內、外關系,因此不易發生單純性脫位,往往合并一側關節突骨折。腰椎上關節突的后緣有一卵圓形隆起,稱乳突。腰椎的橫突薄而長,前后扁平,伸向后外方。橫突根部的后下方有一小結節,稱副突。同一腰椎上的乳突和副突之間形成一骨溝,有乳-副突韌帶橫跨其上,形成骨纖維管,管內有脊神經后內側支通過。 椎弓呈半環形,與椎體后面圍成椎孔。椎弓前面窄細為椎弓根,向前連結椎體后外側。相鄰兩腰椎的椎弓根圍成椎間孔。椎弓后部寬而扁稱椎弓板。約在椎弓板與椎弓根的結合部,向上、下伸出成對的上、下關節突;同時向兩側伸出橫突;兩側椎弓板于后正中線融合并伸出棘突。如果椎弓板在后方不融合則成為脊柱裂。 腰椎間藉關節囊、韌帶和椎間盤等韌帶組織連結起來。正常腰椎有上、下關節突相互絞鎖,關節囊肥厚而堅韌,故腰椎關節穩定性大。腰椎間尚有前、后縱韌帶加強。此二韌帶在腰部較脊柱他處相對薄弱,但連結上、下椎弓板間的黃韌帶卻較厚。 總起來說,腰椎有其穩定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薄弱環節。L4-5部位正好是人體重心線通過的部位,承受的力最大。腰椎的前凸弧度最大的部位也是L4-5,所以L4-5部位所受的剪力也最大。同在此處,前、后縱韌帶在腰部卻又最薄弱,穩定腰椎的力量相對減弱,故腰椎假性滑脫最易發生的部位即在L4-5處。如從腰骶關節面看,它的上關節面為向前傾斜的關節面,該關節面又是軀干下段受力最大的部位,所以,腰椎假性滑脫有時也發生在L5-S1的部位。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解剖因素 椎弓水平化與椎間關節水平化 這是一種發育異常和解剖結構的缺陷(圖4-7-2-1),是腰椎前移位的解剖學基礎。由于椎弓和關節突的水平化,使椎體的前滑力量增大;如有椎間盤和韌帶的變性,則可促其滑脫的發生。 韌帶薄弱 一般認為,L4-5關節突關節為斜位,且L4橫突最短。L4又為腰椎前凸之弓頂,活動范圍最大,而此處的韌帶又最薄弱。所以,此處腰椎滑脫最易發生。當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時,L4也易發生滑脫。腰骶關節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因為L5-S1關節突關節幾乎為冠狀位,可以抵御腰椎體的前滑力量。因而,L5的發病率較L4次之。 2、生物力學因素 正常腰骶角平均為130°,L5椎體指數為90°,當腰椎退變滑脫時,腰骶角和L5椎體指數兩者的數值均增加,因而腰椎前凸增大。L4受到異常負荷的長期作用,后關節突變性加重,椎間盤及韌帶穩定功能大大減弱,導致腰椎滑脫發生。 3、與工作體位有關 長期彎腰工作,長期坐位工作,可使椎弓、椎間的關系水平化,易于移位。 4、內分泌因素 有人認為腰椎假性滑脫與婦女懷孕、分娩及月經有關,內分泌的改變使韌帶松弛,而在經絕期又會出現骨質疏松,韌帶松弛,關節磨損加重也會導致腰椎滑脫。 臨床表現和診斷 一、病史 一般無明顯外傷史,多有慢性腰痛史,發病緩慢,發病率女(9.1%)多于男(5.8%)。此病隨年齡增加而增多,多在40~60歲發病。然而就診者卻男多于女。發病部位以L4-5節段最多,約占79.5%;其次為L5-S1節段;L3-4更少,僅為L4-5發病率的1/6。 二、癥狀 腰部酸脹沉重乏力 早期癥狀常為腰部酸脹、沉重和乏力感、同一姿勢不能持久。 腰臀及大腿痛 一般先有間斷性腰、臀和大腿痛;疼痛為酸痛、牽拉痛、燒灼感等,與氣候無關,重時呈持續性。 不能負重 稍負重則疼痛加重,如背包、提物等。 下肢無力 有時打軟腿,易跌跤。 規律 坐位、蹲位時癥狀緩解,腰后伸時癥狀加重。 神經根和脊髓壓迫癥 重者可有脊髓、神經根等的壓迫癥狀,下肢麻木,有坐骨神經放射痛,感覺異常等,如發涼、易冷、剌痛等。 間歇性跛行 腰椎滑脫多伴有椎管狹窄,因而常有間歇性跛行癥狀,但騎自行車無困難。 鞍區麻痹癥狀 少數病人可有會陰麻木,大、小便貯留或失禁。 三、影像學檢查 (一)X線檢查的意義 應攝正、側、雙斜位像。 1. 腰椎正位片 無診斷意義,可見骨質增生、邊緣硬化、脊柱側凸、脊柱旋轉等表現,可作鑒別診斷參考。 2. 腰椎側位片 明顯可見脊椎滑脫的部位和程度,一般為一個節段,個別也可有多個節段滑脫的。另外,也常見腰椎不穩征象。因為腰椎椎間關節中,腰骶關節持重最大,如該關節不穩定,則易致關節損傷。其X線表現,如圖所示: 3. 斜位像 可除外椎弓峽部裂。 (二)X 線測量 1. 腰椎滑脫的測量 以腰椎側位片進行。 (1)正常T12-S1椎體后緣呈一條弧線,將骶骨上面或L5椎體上面分成四等分,觀察L5、L4等滑脫椎體后緣(即后下角)的位置。根據腰椎前移程度將脊椎滑脫分為四度: Ⅰ°滑脫 由椎體后緣(即后下角)算起,不超過1/4; Ⅱ°滑脫 由椎體后緣算起,不超過2/4; Ⅲ°滑脫 由椎體后緣算起,不超過3/4; Ⅳ°滑脫 由椎體后緣算起,大于3/4。 (2)Mesechan線測量法 第5腰椎的滑脫程度亦可根據L4后下緣至骶骨后上緣連線與L5后上下緣連線的關系來確定: 正常兩線應在L4以下相交,交角不超過2°;如兩線平行,其距離不超過3mm。 輕度滑脫 交角為3~10°;平行距離為4~10mm。中度滑脫 交角為11~20°;平行距離為11~20mm。重度滑脫 交角大于20°;平行距離超過20mm。 (3)葛蘭特(Garland)測量法 沿第一骶骨上緣劃一平行線,再在第一骶骨的前上緣劃前一線的垂直線。正常或僅有峽部斷裂而無滑脫者,則第五腰椎的前下緣在垂直線的后方約1~8mm。當有滑脫時,第五腰椎的前下緣與垂直線相接觸或在垂直線的前方。 2. 腰椎骨矢徑(前后徑)的測量自椎骨棘突后緣至椎體前緣的中點畫一直線,代表椎骨的前后最大徑線。腰椎前移位(腰椎假性滑脫)癥時,因無椎弓崩裂,椎體和附件一并前移,椎體 前后徑線不會增長,故其前后徑線的距離不變,滑脫椎的棘突的尖端位于上位棘突尖端的前方,深陷于皮膚之下;真性滑脫時,因椎弓峽部裂隙的存在,使椎骨的前后徑延長。 (三)CT、MRI檢查 因為X線檢查對于腰椎滑脫的診斷已經足夠,故很少再做CT、MRI檢查。如為鑒別診斷之用,亦可進行檢查。在CT檢查(圖4-7-3-3)時,可發現滑脫椎體的雙邊影。如圖所示。為鑒別診斷需要,可做MRI檢查,有助于診斷。同時可更清楚地觀察到脊髓、神經根等的改變。 四、鑒別診斷 主要為真、假腰椎滑脫的鑒別。要攝正、側、斜位X線片,觀察有無椎弓峽部裂。有者為真性滑脫;無者為假性滑脫。腰椎滑脫常與椎管狹窄合并存在,故不僅應該認真鑒別,也要注意是否是兩病合并存在。如同時存在就應兩病同時進行治療。 針刀微創手術治療 1、體位 俯臥位,腹下墊枕,使腰椎呈平直或輕度后凸狀,以使術野開闊。 2、體表標志 髂嵴最高點。 脊柱腰段下部階梯狀凹陷處。 3、定點 (1)移位椎關節囊與橫突(上下緣)點 定于相應左右橫突中點,左右各1點,松解病變椎間小關節與橫突間韌帶。 (2)移位椎相鄰橫突緣點 左右各橫突中點定1點,進一步松解病變椎相鄰間橫突間韌帶。 (3)移位椎黃韌帶點 松解黃韌帶,進一步松解椎間的纖維連接力,有利于牽引復位。 (4)合并癥病變點 脊神經后支卡壓點、梨狀肌綜合征點與滑脫椎相關的軟組織的損傷,所以也要一并給予針刀治療。 一、消毒與麻醉 病變部位棘間點的麻醉要求:由于腰椎的前后移位,階梯樣凹陷的出現,使得棘間點麻醉的進針深度有了改變。假性滑脫時,向前滑脫的椎體將椎管各層組織向前椎去深度變深,而未滑脫的椎體等于被椎向了后方(距硬膜的距離變短);椎管的各層組織原來的關系,即各層次間的距離便發生改變(各層間由于擠壓而間隔變窄),并在棘間韌帶走行方向上由原來的平行變為斜行。因此,從皮膚至脊髓蛛網膜的距離已經變短,如在穿剌中不加注意,則有可能穿入蛛網膜下腔;如把麻醉藥注入,則必然造成脊髓麻醉,如不及時發現和搶救則會釀成不良后果。穿剌時,一定在穿過棘上韌帶后,將注射針頭調整一個很大的角度(向頭或向尾側),約30°左右,指向下位或上位棘突上或下骨緣,當針尖觸到骨緣后,并且要認真回吸,確證無血、無液后才能退回式注入麻醉藥。這一點,不可掉以輕心。 二、針刀操作(圖4-7-4-2) (一)移位椎關節突與橫突上下緣點 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膚,直達橫突骨面。沿骨緣 向外、調轉刀口線90°,調整刀鋒至橫突上下緣,向內切開橫突間韌帶。而后,則繼續將針刀移向關節突關節,切開關節突關節囊。病變椎上下關節囊均如此操作。 (二)移位椎下一椎橫突下、上緣點 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膚,直達橫突骨面。調轉刀口線90°,調整刀鋒至橫突下、上緣,沿骨緣切開橫突間韌帶。 (三)移位椎黃韌帶點 松解黃韌帶,進一步松解椎間的纖維連接力,有力于牽引復位。請參照黃韌帶松解術。 (四)合并癥病變點 脊神經后支卡壓點、梨狀肌綜合征點等按各病進行治療即可。 三、手法操作 術畢,行團身抬臀復位法,步驟如下: 體位 仰臥位。病人兩手交叉放于小腹恥骨聯合之上,用以保護腹部。 復位姿勢 術者與助手面對面分別立于病人(治療床)兩側,讓病人屈膝、屈髖,兩人將位于病人頭側的手交叉扶持病人的小腿上段上,其前臂中段壓于同側膝下;兩人的另一手各扶持同側病人的臀下。這樣便擺好了屈膝、屈髖、抬臀的團身復位姿勢;另一助手在病人頭側,以兩手分別放于兩側肋弓上,以保護胸廓不受損傷。 復位操作 按統一口令“1”“2”“3”進行復位操作: “1”病人深吸氣; “2”病人憋住氣; “3”兩醫生同時對病人行屈膝、屈髖、抬臀動作;在將臀抬起的同時,向病人頭側方向推,同時向下方方向推壓,以使前移位椎骨向后方移動、前移位下方的椎骨向前方移動,從而使移位的椎骨復位。操作時要同步、協調,用力一致,方向不偏。如此反復3~5次左右,如有彈響聲或有骨滑動感,可能系復位成功的征象。 檢查復位效果 讓病人俯臥位,檢查腰椎階梯樣凹陷是否有改善;如無改善,可再做復位手法5次。絕對不可無限制的做手法復位,以免對腹腔產生較大剌激,招致腹腔脹氣,甚至腸麻痹的并發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