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也好,男科也好,一般都跟腎氣有關系。中醫里的腎跟西醫里的腎是不同的,西醫里邊的腎就講腎臟。而中醫里邊的腎包括人的生殖器官、腎臟。所以凡是這些部位發生問題了,一般都要從腎臟來找原因。 開源節流護腎臟 在人體里邊,最重要的臟器就是腎臟,因為腎臟是藏著元精的。打個比方,人一出生,父母給自己的一點兒寶貴東西,就是這點兒元氣。人的一生也都是在消耗這個元氣,什么時候你把這個氣給消耗完了,這個人沒氣了,人也就死了。我們講過,人體有兩個入口、三個出口。兩個入口就是你這兩個地方可以進去(呼吸和進食),可以補養它。出口呢,一個是排泄,肛門和尿道,把里面的殘渣給排出去的,還一個就是皮孔上的孔竅。當然真正的元氣的出口不是在這些地方,真正消耗元氣的地方,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器官,各種感官,都是在消耗人的元氣。消耗的地方很多,而進口卻很少。所以,我們就要學會減少消耗,補養身體。就是讓這個元氣“開源節流”,盡量把進來的口開大一點兒,盡量減少消耗。 涵養就是“涵”腎氣 中醫認為,“腎主收藏”,所以要有它的遮藏之性。所以腎這地方,要多收斂一點兒,不要太張狂。我原來跟著一個老師學過八卦掌。他當時給我講過一個道理,他說練八卦掌的人,一個腳是直的,一個腳是扣的,這叫“里直外扣”。比如說往這邊轉圈,里邊那個腳是直的,外邊腳是扣的。為什么里邊那個腳要直呢?就是做人要正直;外邊的腳是扣的,對外的時候要有內涵,也叫涵養。這個涵養“涵”什么呢?就是涵腎氣。現在“涵養”的意義比較廣泛了,其實涵養的意義,就是保護你的元氣不受損傷。不管生氣也好,發脾氣也好,跟別人吵架也好,都說明這個人沒涵養,因為他把人的元氣都給消耗掉了。 除此之外,給大家建議一種鍛煉的方法,太極拳。太極拳屬于中國的內家拳種,練武之人講究“太極的腰,八卦的腿,形意的手”。腰主要跟腎氣有關,太極里邊全部是以腰帶動的。所以建議大家,沒事兒時練練太極拳。 練太極拳,對人體的元氣非常有好處,因為它里邊練氣場,練人的丹田氣、練呼吸都有。所以練太極拳對人的腰是很好的。 婦科病多調肝脾腎 艾灸一些穴位,對腎氣保養也很有好處。如果器官出了一些問題了,比如說婦科、男科問題,把你的腎氣保養好,這些問題就都可以解決了。 一般來講女性的病,跟肝、脾、腎都有一定關系。肝腎是同源的,脾是統血的,肝是藏血的,因為女性的病都跟血有關系。對一些月經量少,或者是不到絕經期就沒月經了,這個是跟血海空虛有關系,或者是肝藏血,里面藏不了血了,肝血虧虛。再一個就是脾主統血,它統帥不了血了,出現大出血或者血量特別大,那么這時候,要通過脾調節一下。所有的這些疾病,都在一定意義上跟腎氣有關系。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調的話,多調肝脾腎。而肝脾腎的交匯點有個穴位,叫三陰交,所以婦科疾病的很多調理方式,都可以從三陰交來調。 按病索穴見效快 我們基本上簡單分一下類,炎癥、婦科的炎癥,多用的穴位就是小腹部的氣海、關元和中極穴。如果月經少,可以加水道穴。“水道”也就是水出的通道,在關元的兩側。如果再靠下邊那個附件炎,咱們一般說的盆腔炎,或者子宮炎、宮頸炎,都可以用中極配三陰交。這兩個穴位同樣適合于男性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我們在臨床上面碰見過很多例患者,灸了這兩個穴位后效果都非常好,甚至有些見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且不易復發。但還有個前提,好了以后繼續做艾灸。 再一個就是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出血量比較大的,一個穴位治療效果很好,這個穴位是脾經上的,叫隱白穴。我們原來有一些例子,有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灸一次、兩次可能就好了。可以用艾條灸,或者拿艾柱直接灸,灸個兩三壯就行了。艾條灸的,熏一會兒就行。 再一個就是轉胎位。一般懷孕期是慎灸的,尤其是腰骶部。但是轉胎位另當別論。治療轉胎位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是至陰穴,現在各個醫院甚至民間都在使用。灸至陰,轉胎位。產后的調理,就是身體虛了,一般來說就是由于失血過多,可以加上中脘、脾俞。 取穴思路有規律 婦科常用的穴位有背部的脾腧、肝腧、腎腧,三個腧穴,然后再加上氣海、關元、中極、三陰交,這些穴位都是婦科常用穴位。至于說具體用哪個,只要你覺得哪個位置離你這個病所近,你就可以選擇。選擇穴位的標準很簡單,一個是局部,就是你覺得哪兒有病就對著哪兒取穴。再一個,就是相應的腧穴。比如說我宮頸炎,就可以取中極穴,背后對的就是腎腧穴,加上它,然后再加上三陰交。大家看一下這個規律,病灶的附近取中極,中極屬于腎,所以取腎的腧穴。在這條經上,遠端我再取個穴位,就是三陰交。這是取穴的一個思路。 再來說男性病。男性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前列腺問題,再一種就是性功能低下。前列腺問題可以灸中極,如果身體弱的,氣很虛的,一般要加灸氣海穴。正常情況下,就是關元、中極用的多一些。對于性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關元是必灸的。從量上來講,可以灸大些,然后堅持長期灸,對功能的恢復很好。 艾灸治病配穴一覽表! 在中醫針灸里面,有一個養生穴位就叫“膏肓”,這個穴道非常隱蔽,針不能扎進,手也無法按摩到,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活到141歲,養生秘訣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人體的背部,取穴時一般為坐姿,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的地方(見上圖)。 取穴后,將艾條點燃后放在穴位上方,距離皮膚兩三厘米進行熏灸,以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不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經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