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百姓們民不聊生,人民便發起了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的太平軍起義,然而,好景不長,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軍便對太平天國實行了非常殘酷的鎮壓。據統計,太平天國前后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了40%的人口。殘忍至極,令人發指。然而,戰爭難免會有漏網之魚,有些起義將領便逃過了這一劫數。 覃瑞麒 清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北上經大梭時,他和兒子覃振鵬參加太平軍,積戰功,被封為太平天國節王。湘軍攻打天京之時,駐守雨花臺的覃瑞麒曾一度擋住了湘軍的進攻。同治三年五月(1864年6月),天京陷落,帶妻子及孫子3人,隱名潛回廣西象州寺村鄉白石村鄭蘭惠家居住一年余,后回大梭村務農。據說覃瑞麒晚年在跟別人談起太平天國舊事的時候,經常扼腕長嘆,黯然神傷。 李容發 忠王李秀成次子,年幼而勇猛無敵,善于使用西洋短槍,駕馬馳突于萬軍之中,所向無前。有次被李昭壽包圍,身邊只有幾十個騎兵,仍然大呼率軍馳突,所向披靡,很快突破鹿角,擊潰圍師而出,敵軍無人敢擋。 天京陷落后,李容發在保護幼天王逃亡的途中被清軍俘獲。傳說候補知縣陳寶箴(后來的維新變法領袖之一)憐其年幼并愛其才,私自將他放出。 蒙時雍 其父親是贊王蒙得恩,1850年3月,全家加入拜上帝會。1861年3月,蒙時雍代表太平天國與英國進行了談判。5月蒙得恩病死后,繼承為贊王(幼),與洪仁玕同理朝政。1864年天京陷落后,蒙時雍逃至廣東,不知所終。 韋俊 韋俊, 太平天國將領北王韋昌輝之弟,天京事變后因不容于太平天國而投靠清廷。早年隨哥哥韋昌輝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定都后,韋志俊先后曾經跟隨秦日綱,石達開西征。后因韋昌輝被洪秀全誅殺之后不容于太平天國。 1858年,韋俊無投降清朝,晚年隱居于蕪湖,1884年病逝。 張宗禹 清末捻軍起義首領,太平天國梁王。1864年天京陷落后,率所部捻軍與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部合并整編,成為西捻軍統帥,有“小闖王”之稱。1865年,張宗禹在高樓寨之戰中,斬殺曾剿滅太平北伐軍的清朝大將僧格林沁,算是為太平天國報了一箭之仇,整個清廷都為之震動。1868年4月,被李鴻章、左宗棠等包圍,張宗禹乘夜突圍而出,隱居于南大港管理區孔莊子,隱姓埋名,20年后病死,期間,他以行醫看風水為生,臨死才透露出了自己。 程學啟 程學啟,亳州雉河集人,清末捻軍著名將領、西捻軍統帥。清咸豐三年(1853年),程學啟在桐城加入太平軍,之后憑借功勞晉封“弼天豫。之后輔佐葉蕓來駐守安慶,屢敗湘軍。后來曾國藩以程學啟老母為人質,迫其投降。之后程學啟又為湘軍攻克安慶立下大功,成為湘軍大將。 同治元年(1862年)從李鴻章至上海,下蘇州等地,其表現出色,戰功顯赫,便被授予贛鎮總兵一官職,但攻嘉興時中不幸彈負傷亡,并葬于蘇州。 丁汝昌 咸豐三年十二月,太平軍占領廬江,丁汝昌參加太平軍。后隨太平軍駐扎安慶,成為程學啟的部下。后來丁汝昌隨程學啟投降曾國藩,后轉投李鴻章,成為淮軍元老。同治七年,東捻軍被清廷剿滅,丁汝昌因功被授為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 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1888年,丁汝昌正式就任北洋水師提督。1895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楊輔清 本名楊金生,人呼七麻子。后與楊秀清為哥,改名楊輔清定都天京后,楊輔清出兵福建,攻克大批州縣。開始是石達開手下,天京事變后,拋棄石達開,歸順洪秀全,受重用。1859年與黃文金合力攻打叛變的韋志俊,奪回池州,因功封為輔王。 1860年天京告急,率師回京破清軍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后有隱匿于上海等地,直到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楊輔清試圖趁機在福建起兵,復興太平天國。但不想清廷提前察覺此事,在晉江被捕,押解福州殺害。 賴漢英 賴漢英是洪秀全妻賴蓮英弟。初于廣西行商并行醫,后與堂弟五人參與1851年金田起義,1852年底帥領太平軍水師自武昌攻占南京,作戰兇猛,戰無不克。天京陷落后,賴漢英逃回老家廣東花縣隱居。1909年,賴漢英病逝。孫中山小時候,聽說過老太平軍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此人的。 洪全福 洪秀全的族侄,太平天國瑛王,洪門領袖。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后,洪全福隨太平軍北上,轉戰各個省,晉封為瑛王。洪全福是太平天國洪姓諸王中頗有才能的人物。太平天國起義不幸失敗后,洪全福藏身東莞縣,后來又流亡香港。 洪全福只身逃往香港,曾自賣身為苦力到古巴,學會了七種語言,后匿跡外輪充廚師,掛名于香港義和堂航業會所。在行船期間結識孫中山先生,為孫中山運輸武器,支持革命。洪全福航行達40年之久,眼看春秋已高,遂隱居香港,懸壺自贍。后加入洪門會黨,并被推為首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