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閣道碑》,又叫《何君尊楗閣刻石》,其實不是碑,而是摩崖石刻,因古人只見拓本不見石刻,且石面平整,四周有框,使人誤以為碑。此石刻于東漢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超過之前認為最早的《開通褒斜道刻石》(漢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是現存出現最早的東漢摩崖刻石,因而在史學界有“漢隸之首”之稱,此碑刻成后其拓片曾于宋代出現過,自此音信全無,自古以來一直是歷代考古學家,史學家,書法家夢寐以求的古代文物,古代有許多典籍及名家對此碑多有贊譽。 其銘曰:“蜀郡大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徒治道,造尊楗閣,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陳春主?!?/span> 局部: 2004年在滎經縣偶被發現,全文52字,排列7行,書法極具早期漢隸特征。結體寬博、橫平豎直,波磔不顯,古樸率直,中鋒用筆,以篆作隸,變圓為方,削繁就簡。其章法錯落參差,灑脫大度。 刻石鐫于高約350厘米,寬約150厘米的頁巖自然斷面上,上面巖石呈傘狀向前伸出約2米,形如屋頂,有效地保護了刻石免遭日曬雨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