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易以俟命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薄吨杏埂?br> ----------------------------------- 所謂“居易以俟命”即是指處于平易而無危險的境地,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權貴,不怨天,不尤人,這應該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吧,君子與小人兩種不同心態的比較,更可見君子胸中風光霽月、灑落晶瑩,全然沒有半點私累。對照白居易的言論思想,豈不正與這“素位”一章儒家的處世觀一脈相承?在儒家思想體系里原本不僅有迫切求進、積極用世的一面,還有順時知命、寵辱不驚的一面,作為君子處世之道兩者相為表里自然能得以長久。只可惜眾多儒家讀書人一旦任事總要過多關注前者而遺落后者,只知進是儒者勇氣,不知適時的退更是儒者智慧,一旦受挫便掉頭往道、釋二家尋求解脫,久而久之,世人眼里灑脫與曠達似乎只有借助于佛老思想才能實現,且幾乎一律等同于放任自然、忘懷世事了,這實在是有失偏頗。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29087324.html ?---------------------------------------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出《中庸第十四章》,白樂天取名“居易”,白居易晚年的“中隱”思想。 ----------------------------------- 原文:“正已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 譯文:“端正自己言行不去乞求別人,這樣就沒有怨恨,上不報怨命運,下不責備別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蕩等待上天使命,小人則想以冒險求得偶然的幸運?!?br>居易以俟(si)命,首先要有“俟”的思想,就是要視時而動,伺機而動,謀定而后動,不可魯莽,不可心存僥幸?!熬右住?,要安心居,甘心居,智慧居,不能終日碌碌而無所成,夜夜歡歌而不恥。要居易而學,居易而進,居易以行,居易以韜光,居易以養晦;最終成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兵以正合,以奇勝。應該“創造時機”,而不是“等待時機”。 君子居易之時,也就是創造時機之日;當時機成熟,自然要行險,行險不是“小人行險”,小人行險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心存“僥幸”,君子則不然,即使在行險之時,也不會心存僥幸,處處小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萬事順應天時,順乎民意,順乎地勢,則可得天時、地利、人和,不求萬事亦成! ?https://tieba.baidu.com/p/3446599986 ?------------------------------------ ?南懷瑾《中庸講記》: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轉載)_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font> ------------------------ ?這是下面引申這個理由了,這是特別要注意。一個人得志了、在上位,或者譬如說你做一個老板、工商界的董事長,還是大老板;或者在政治地位,或者在某一種地位,“在上位”,“不陵下”,都不要忘記了這個“素”字,“素位而行”,我還是個我;現在的權力、位置是在上面,但是我也是人,他也是人,人是平等,人性是一樣,所謂在上位不欺凌下面,沒有傲慢、沒有自滿,非常平淡、非常平凡。這是在上的人,可以說“素上位,其行上位”,就在上位中可以修道。 “在下位”,什么叫下位?你是科長,我是科員,是你下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自己一生都是個平民老百姓,在過去就是所謂匹夫,普通一個人。“匹夫”這兩個字,古文叫匹夫,現在就是個人,只有一個人。那么在中國過去文化上所謂布衣、白衣,這都是代表一個普通人,這個下位是這個意思;非常平凡,名不見經傳,誰也不知道,就是個極普通的人?!安辉稀?,這個“不援上”簡單明了,不向比我高、比我有錢、比我地位好的,不過分要求,不上爬,換句話說不拍馬(現在講不拍馬屁),不想辦法去鉆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上不驕,在下不自卑,素位而行。那么,要如何做到這樣呢? “正己而不求(于)人”。這就非常難了,完全要求自己,處處要求自己,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也不向人家求什么東西。所以孔子的學生、就是著《大學》的曾子就講過:“求于人者畏于人。”一個人對別人有所要求,不管——你就是來求人家教你一個字,求人家聽學問、聽課,乃至于說求人家寫封介紹信,無論如何,你乃至于說今天沒有醬油到隔壁借一杯醬油,“求于人者畏于人”,心里不是味道。這個“畏”并不一定是可怕,自己就有點難過,自卑感自然就來。所以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做到無求于人,人品自然高了,人品要怎么樣高呢?自己覺得了不起,超越于人,那是傲慢,那是狂妄。怎么樣叫做人格高呢?“人到無求品自高”。怎么樣無求呢?要正己,就是《大學》同《中庸》所謂“誠意正身”。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睂@個社會、對人與人之間沒有埋怨的心理,沒有怨恨的心理。譬如我們經??吹侥贻p人,大家的經驗都曉得,出去找事情,或者見一個人找不到了以后,埋怨得要命,埋怨社會、甚至埋怨政府、或者埋怨別人,都是他不對。趕不上公共汽車的時候,拼命罵公共汽車;自己坐在公共汽車第一位的時候,看到人家趕不上,回去了還在笑呢!就是這樣,普通人不能正己。要正己能做到無怨,一切無怨,無怨到什么程度呢?那非常難: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怨天尤人”是任何人都有的。下雨出來碰到雷雨沒有帶雨傘,把天都會罵一頓:這個討厭嘛,早不下遲不下,剛好我在路上下!會罵天的,所以天很難做啊。所謂“上不怨天”這個“怨天”不是怨這個下雨天、晴天這個天;人會怨起命運來,有時候人活得不如意呀,自己都怨自己的命運,對自己都會恨起來,這種心理,所以就是修養的問題。 第二呢,下呢?這個上、下是相對的名稱,不是一定是這個上面這個天、是下面這個人,沒有一個人躺在你腳底下,這是一個相對的名詞、形容?!跋虏挥热恕?,尤者,過錯,做錯了都給推給人家身上。自己位置坐錯了,就埋怨人家位置擺不好;自己把東西碰倒了,埋怨人家怎么把這個東西擺在路上;人都會專門推過于人的,很少能夠反求于己,反求諸己就是圣人之道。所以能夠做到“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什么叫無怨呢?真正修養到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切是返照、檢查自己。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這里這個“易”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釋就夠 了。不過過去幾千年來,有許多人強調,把這個“易”字同《易經》兩個拉在一起,“居易以俟命”,一定要懂得易經八卦,然后還要會懂得算命。 是,我過去也聽到一個老先生,學問非常好,他說他會算命,然后一談起來,說人一定要會懂得算命,連孔子都講“居易以俟命”嘛!再引用《論語》最后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彼砸盟忝?。碰到如此的解釋,只好笑一笑,不能講“是”,這一句話答復有過錯;也不能說不對,那他就氣得不得了,已經八九十歲的人了,你不能說他生氣。但是他的解釋也不是創作,很多書上都把這個“易”字同《易經》上的“易”拉在一起,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至于說該不該懂《易經》,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也許你們將來也碰上,我把許多經驗告訴你們。說中國過去的知識分子讀書人要懂得“三禮”,《禮記》就包括了三禮。《禮記》它有三部:《周禮》、《儀禮》、《禮記》這樣三部。《禮記》等于中國上古文化的總綱,總綱里頭的總綱,儒釋道、諸子百家都從《禮記》出來?!吨芏Y》是政治制度,等于說中國幾千年來的憲法里頭的法理學,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學;《儀禮》,中國人的社會禮貌、社會秩序等等;綜合起來叫做《禮記》。一個知識分子,說過去讀書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謂“不懂三禮不足以為君子也”。我們小的時候都聽到老前輩教書的時候告訴,你們年輕人不通三禮不足以為君子也。我們年輕(時)也同諸位一樣,以為這個《禮儀》有什么看的啊?(認為)《禮記》大概專門教人行禮、磕頭。[斷錄]后來有許多老先生們一直到滿清末年、民國初年,他又解釋(為)另外一種。像我聽到這些老前輩,不是沒有讀過書哦!有幾個都還是舉人哦?。莻€時候的舉人拿到現在來在大學里頭教書,那學問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經常講錯話。)他說一個知識分子必須要通三理,說什么三理呢?醫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老前輩、前清的舉人,學問很好,這個學問好不是別的了——文章好,詩好、詞好、字又好、樣樣好,一講學術啊,我們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談學術就不大理了;要談文字啊,我們瞪眼睛大了!那講得好!講文學也講得好!所以學術跟文章是兩回事。那么我們逗他玩:“為什么要通這個三理呢?”“哎喲!這就可以當孝子??!人要做孝子?。「改干。t理就會看病;然后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來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萬一出了問題,要看塊好地給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呵,我們兩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個不敢笑要面不改色,還不能給他看出來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難受(眾笑)!那么這個解釋“三理”呀,醫理、命理、地理,所以“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為君子。” 這許多經驗與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話,“君子居易以俟命”,對“易”字的解釋,這個“易”字不包括《易經》有關聯的學問,所謂醫理、命理、地理,這個無關。 就是說一個真有修養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這是真修養,沒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沒有特殊?!耙再姑保皇堑戎忝?,“俟”者,等也。這個“命”字中國古書上經常提到。這個命有宗教性的觀念,就認為宇宙間生命的本來有一個冥冥中無法名之的一個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隨便了;莊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們黨國元老吳秩暉先生,他說這些名詞都有,反正那個東西叫他“混賬”好了!他說搞不清楚的。吳秩暉先生說叫他“混賬”。都可以,是個代號。就是說,古人用“命”,一個生命本來有一個不可知的一個力量,那么佛學的解釋就是“業力”、“自性”,等等。所以呀這句話就是說明,一個真有學問修養的,人生,是不斷地奮斗,不錯;不斷地努力,也不錯;但是不強求。你奮斗、努力跟強求有兩樣嗎?應該是一樣吧?(實際)兩樣。一個人不斷(地念書),譬如說我們有興趣念書,不斷地念書,那是你的興趣,該念的,學問知識不斷的。說我讀了書干什么?賣多少錢?那個(是)兩個觀念。所以荀子所謂講,“古之學者為己”,古人求學問、修道為自己,為自己的興趣而學,“今之學者為人”,現在讀書人都把(它當作)為人家讀的。再不然我們不是講過,有一個同學告訴我,讀大學的時候,父母管得太嚴了。他跟我講他說我們年輕的時候父母管得太嚴,有一天跟爸爸媽媽兩個吵起來,他說:“你再講!再講我不給你讀大學了!”說我是給他們讀的呦!他們要光榮嘛,家里孩子們不讀書那沒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給他讀啊。他是講回想自己過去年輕(時)的心理,一般是有這么一個東西。所以“今之學者為人”,這個是荀子在戰國時講的,他說現在一般求學啊,光吹大牛。學問干什么?“哦!我學好了以后,濟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實實,“古之學者為己”,學問是應該做的事,你不斷地上進、努力,是人生應該走的路程,不是為他。至于說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夠救世救人也是應該做的事,也不是為他表達、也不是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榮,是這樣就是“居易”,真正是學道、做學問。 相反的行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對的名詞,不是小人小一點、君子大一點哦!“小人行險以徼幸”。大家要切實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這個路線,所以失敗的多,就是“行險”,偷巧就是行險,?;右彩切须U,走歧路、想辦法都是行險,靠機會就是行險,都想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點機會就沾一點便宜,僥幸而得到;不勞而獲最好了。讀書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學佛的人:“你請我打坐,我來悟道,蠻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嵑蜕芯褪翘媲貎~出家,窺基法師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沒有時間出家,叫一個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边@就是行險而徼幸。這怎么行?但是你要曉得我們人生最容易犯的錯誤,我們自己的檢查,以數十年做人之經驗,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經常犯這種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險以徼幸”,就覺得我試一下沒有關系;他們做不對,等我來做一下,就決定成功!都有這個勇氣,有行險的勇氣,而事實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險以徼幸。 ? 那么他引用孔子的一句話結論,作個總結: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br>http://bbs.tianya.cn/post-no01-502844-1.shtml ?南懷瑾《中庸講記》: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轉載)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