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陌生人發送的好友驗證,沒有備注任何信息。 這想讓我點“接受”的可能性太小。 社交網絡讓找人愈加簡單,人際關系卻變得敷衍。 信息爆炸的時代,深度閱讀變難,愿意深度交往的人也在銳減。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加好友,可能不是存偏見,而是想生活簡單一點。 △ 好友中來往的是少部分,剩下的相談無幾。 翻看好友列表,不經意發現,和很多人還停留在“你已添加對方為好友,可以開始聊天了”的界面。 微信加了三千人,聊天不過十余個,其余都似“僵尸”號。 圈子越大,人越孤獨。網絡給了人聯系,卻未必給人交流。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過一個定律,通過實驗他發現,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好友的上限,是150人,這也是著名的鄧巴數字。 換句話說,人們在社交網站可能擁有很多“好友”,現實生活中卻只能維持大約150個人的“圈子”,這個圈子里的好友基本要求是,一年至少聯系一次。 2015年微信發布的生活白皮書上稱,微信好友平均數量為128人,工作后數量會上升20%。拿起手機數下好友,許多人只會比這個數字高。 兩年過去,你的微信里增加了多少從未聯系過的人。 上千的社交好友,其他的好處沒帶來,卻可能讓你的人際關系變得膚淺沒深度。 這不是說好友本身沒深度。 可能某些好友還是大咖。這部分人是潛在的人脈,也是因此當初才選擇加。 可是成年人的友誼,要么志趣相投,要么是有利可圖,這里的利,是相互得利;有來有往,關系才可以維持平衡。 單方面的人際關系,并不能長久。 像作家辜妤潔所說:人與人之間,對錯可以申辯,冷漠卻讓人無計可施。一扇不愿為你開啟的門,努力去敲只會顯得沒教養。 不加你為好友,可能是不愿,或對方的圈子人已滿,沒有精力招待你,怕折騰自己也怕你失望。還能避免日后清理好友的不快。一舉兩得。 還有可能,是你沒有實力,無法獲得同等的對待。 △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場域,“臭味相投”的人才可以在一起。 六人關系法則告訴我們,再陌生的人通過身邊的人最終都能找到。 反過來,聚會時朋友的朋友,此前可能也是陌生人。 聚會短暫的相遇,并不能讓你深入地了解一個人。隨便加上的好友,三觀或許與你并不相同。 去年素拓認識了一群人,互相加了好友,建了微信群。 鬧哄哄聊完所有共同話題,再沒有話可說,此后只在朋友圈見到對方。 頻更動態倒也無妨。 關鍵在于有個人轉發的內容,全是些“女子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論調,前幾次還在評論里和他就事論事談論過,一段時間后,他的觀點沒有絲毫改變,忍無可忍,把他刪了。 起初不了解,后來才發現彼此是三觀不合的人。 社交上不同觀念的人,可能只會帶給你紛擾和吵鬧。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以1000條朋友圈為臨界點,假定每個微信好友每天發一條動態,當好友為10人,達到這個數量需要100天;當好友為100個,需要10天;而當好友為1000人時,只需要一天;而若是一個微信號滿員,僅僅4.8個小時,就能達到。 信噪比增大,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少,時間成本與精力成本卻只增不減。 不喧嘩,自有聲。人最孤獨的時刻,是在人群中。好友多了,困在其中掙脫不得,最后只會勞心傷神。 △ “你最愛的才能長存,其余都是糟粕。” 三千好友,密友也不過幾人。 有數據證實,人一生深入交往的人不超過20個。剩下的人不是沒見到,就是泛泛之交。 一個小游戲,說的是在微信聊天記錄里,輸入“哈哈哈”搜索,相關記錄最多的那個人,要么是你喜歡的人,要么是喜歡你的人。 后來試著按照這個步驟搜索,出來的結果雖不是暗戀對象,也是十分喜歡的朋友。與微信好友的關系好壞,都有跡可循。 而對消息處理的優先級,關系遠近是重要因素之一。 選擇自己親密的人,情有可原。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留給少數人的,一個知己勝過一百個泛泛之交。 任何感情都需要經營,精力有限,只能選擇一部分人,放棄一部分人。 曾有讀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好友上千,贊不過百,聊不過十。” 少認識一些人,我們才能看見彼此。 你不是“彼此”中的一個,即便加上了好友,對方也沒時間和你做朋友。
△ 和正能量的人相處,拒絕負能量的蠱惑。 作家劉瑜說過“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別人。” 人際關系說到底是能量的交換,把你或是朋友圈當做“情緒垃圾桶”的人,要避而遠之。 人際關系從影響上分為“支持型人際關系”和“消耗型人際關系”,支持型人際關系指對一個人身心產生正面影響,而消耗型,則常讓人感到緊張或疲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