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性尿頻,在兒科臨床并不少見,目前西醫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1997~2002年應用益氣升陽法治療本病9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均為門診患兒,女59例,男39例。年齡3~12歲,病程5天~0.5年。病例選擇:98例均有尿頻、尿急癥狀,但無尿痛及排尿哭鬧史。每日排尿20~40次,重者3~5min排尿一次。每次排尿量少,多數為十幾滴至50ml之間,尿頻以白天為重,睡眠后緩解。全部患兒體溫正常,尿常規、尿培養無異常,B超檢查腎、輸尿管、膀胱亦無異常所見。 1.2 治療方法 以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隨證加減。藥用黃芪10~15g,黨參6~10g,炙甘草3~5g,白術5~10g,當歸5~10g,陳皮3~5g,升麻3g,柴胡3g。兼心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加茯神、菖蒲、遠志等安神定志。動則汗出,加煅龍牡斂汗固澀。兼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加烏藥、益智仁、山藥溫補脾腎。上方加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10天為1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經1個療程治療后,每日排尿次數≤10次,無尿急感;好轉:治療后排尿次數減少10次/日以上;無效:治療后病情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經1個療程治療,治愈68例,好轉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3.9%。 3 病案舉例 患兒,9歲,尿頻、尿急3個月,無尿痛。多次尿常規、清潔中段尿培養無異常。西醫診斷為神經性尿頻,以消炎痛,阿莫西林,維生素B 1 等口服治療2周余,癥狀無改善,故來中醫兒科求治。望診,面色蒼黃,精神倦怠,動則汗出。心神恍惚,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膩,脈細弱。中醫辨證,屬脾虛氣弱,膀胱失約。治以益氣升陽,固澀止溺。處方:黃芪10g、黨參10g、炙甘草5g、白術7g、當歸7g、陳皮5g、升麻3g、柴胡3g、煅龍骨10g、煅牡蠣10g、茯神12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上方服5劑后病情減輕,稍作加減,又服5劑,癥狀全部消失,予補中益氣丸鞏固治療10d,隨訪1年,未見再發。 4 討論 尿頻屬中醫“淋證”范疇,其病位在膀胱,病機是氣虛下陷,氣化失司。《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氣化則能出矣。”膀胱氣化失司,則水道不利,小便頻急,淋漓不盡。而脾為氣血化生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膀胱氣化功能才得以正常發揮,脾虛則氣虛下陷,以致固攝乏權,約束無力,小便頻數而量少。觀察臨床所見,神經性尿頻患兒,多伴的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納差,便溏等脾虛氣弱的癥狀,甚至因氣虛血虧,血不養心,出現心 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這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而發育迅速,對水谷精氣的需求比成人更為迫切,以致“脾常不足”。故治療小兒神經性尿頻,圍繞脾虛氣陷,采用益氣升陽為主,補氣攝水,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作者單位:1 264200山東省威海市職工醫院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4.中醫臨床醫案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