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文旅幫舉辦的第一期論道沙龍在北京成功舉辦。
本期文旅幫·論道沙龍由文旅幫攜手山水盛典、聚城發起,以“文旅演藝主題IP挖掘與投資落地” 為題,從旅游演藝主題IP開發方式、投資之道、打造模式、發展道路等各個層面進行探討,立足于行業內豐富的經驗,從思想、業態、模式、技術等進行了深度交流,以期能達到共同發展。
做文旅演藝目前來說很被動,前有大山,邁不過去,后有追兵,大家都在做這塊。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思考的是,怎么尋找自己的出路,這條出路有自己的屬性,我們做視覺設計,能把這樣一個東西做好看、做漂亮,但是我們又不能像山水、王朝歌那樣做高大上的項目,所以我們尋找的出路就是“小而美”的項目,這種項目可能更符合我們這種類型的公司的屬性和發展。
以最少的預算和資源,打造出有主題、有特色、有亮點、有文化的演藝及內容,這就是劉峰總理解的小而美,那么何為小?何為美?如何小?如何美?

數虎圖像、聚城創始人劉峰先生在沙龍上的發言下半部分有詳細解釋:
投資小有兩個原因,一種是沒錢,這個另當別論;另一種是不合算,賬算不過來,很多傳統的演出比如歌劇、舞劇等等這些是不算賬的,但是旅游演出是一個旅游產品,是不能不算賬,要依據它的運營評估量力而行,最少的預算和資源打造出景區適合的產品。
有一個重要的數據是游客量,游客量是基礎,轉化率是核心,有些景點游客量很多,但是做不了夜景演出,因為轉化率不高,沒有接待能力。就像有個景區白天有一兩萬人的量,但是晚上只有八百人,這就是沒有接待能力。后來我們平臺就勸他放棄了,投入那么大,轉化率這么低是不值得的。所以說這個投資小指的是要根據運營能力,根據實際接待能力來做,我建議不要把投資放的特別大。
不追求“高大上”,依據游客量指標,量身定制。我們去做小而美的項目,量身定制很多時候不是投資的問題,而是觀眾的游客量。演出是上五百人、八百人還是一千人,這都是要算賬的,人數太少,有可能運營成本談不下來;人數太多,有可能空場。所以這個規模小指的是游客量,我建議游客量在六百到一千之間,不要超過一千,可以場次多一點。其實這一點我覺得主題公園做的特別好,我不知道現場的各位對主題公園是否了解,尤其是國外的主題公園比如環球影城、迪士尼,里邊的一些內容像《蜘蛛俠》,體驗的時間就是4分鐘,但是你會在過程中發現感受是不一樣的,會讓你愿意為了這4分鐘去排1小時的隊。

單場演出時間短,每天有多場演出。主題公園就是一波40分鐘,像印鈔機一樣,是經過計算的,靠的是頻率,就跟我們餐飲里的翻臺率是一樣的。
控制觀演人數,提升游客觀看體驗感。我們現在演出越來越講究體驗,很多演出為了加強互動,增加沉浸感,請的演員都是從觀眾中出來的,人少,體驗感會比較好。
如果有人看過大劇場、歌劇、舞劇這些,體驗應該是很清晰的,話劇的體驗感是最好的,一百多人的小劇場,觀眾和演員的距離很近,幾乎是面對面的講故事,觀眾會覺得體驗感特別好。而大劇場就相反,觀眾距離舞臺有三四十米,體驗感就不好了。所以說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去做嘗試,去做散點式的、圍繞式的,方法很多很靈活,不像大劇場還需要拉出空間。
演員難招也難養,控制演員數量成為重中之重,也是核心部分。沒干過演出的不知道演員是多么艱難的一個行業,王媛總說演員培訓是個好生意,這一點我感同身受,如果有投資我一定會做個學校。
現在找演員太難了,大演出的演員在業內都是明碼標價,很多地方都想挖人。現在的情況就是在文旅演藝行業大量的演出都缺乏專業的演員,外行人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專業演員大都不會去跳同一個秀,最多就是干一年,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職業追求,不會在同一個地方過多的投入自己的職業生涯。專業演員特別難招,招來后也特別難養,而且這個成本是持續的,所以我們用技術降低演員數量,前期投入可能多一點,但是后期運營起來花錢就少了,降低演員這方面的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只有很少的公司在創作的時候會考慮運營的成本,像山水等大型的演藝公司都會做運營賬,哪部分要增減成本也會考慮的很清楚。但是很多人做演出從來不做運營的賬,尤其是新手,很多投入都是非理性的,也不考慮運營,這其實是很可怕的。等到真正運營了,才知道坑在哪,原來覺得做一臺演出很厲害、很簡單,現在才知道做一臺演出很難,在中國能把一臺演出做出來并且能演十年的,非常非常少。所以說做一臺演出,真正的難點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后期運營,就像養孩子一樣,它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做演出有經驗的團隊給你算運營賬,沒經驗的只算創作賬,他看不到運營過程中的坑,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有經驗的團隊帶來的價值遠遠不是沒有經驗的團隊能比得上的。很多大公司為什么成功?因為經驗累積起來了,這是別的公司比不了的。我經常看到很多做演出的大佬,最初是一腔熱血,最后吐血而死。
不是隨便放個什么東西都可以有人來看的,一臺演出有主題有IP才有價值。
演出要有特色,或是地域特色或是形式特色,沒有特色的演出是撐不住的。
很多地方當地都是有一定文化的,演出需要對當地民族及人文有深度挖掘。
提高演出科技含量,提升視覺及觀感體驗,更多融入現代演藝手段與技術。高科技不是放在面上的東西,而是放到后邊的內容,中國內陸的演出行業科技特別落后,看一場澳門的《水舞間》,就知道人家的科技有多牛,很多領域都缺乏這種高科技。但是人家的科技一點也不喧賓奪主,它是藏到后邊的。我們現在大多都是把高科技當做一種包裝手段在用,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提升演出品質的手段。

演藝產品開發加強差異化,避免產品同質化。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演出一個樣,現在很多演出尤其是史類的演出都差不多,都是缺乏創意。
定義一下,我認為一臺演出項目投資規模在1500萬-3500萬,是我理解的小。再小,就是微型劇了;再大,也就超過了我們對小型景區的認知,很多景區并不能拿出幾個億的投資去做一個項目,有可能就是幾千萬。
每場觀眾數量宜500-1000人、場地面積1500-2500平米、控制設備規模。500人以內,效果也很好,但是頻效可能就差一點;1000人以外,即使是賣票也需要較長的時間,從周期的角度來考慮,500-1000人是合適的。依據我的經驗來說,劇場面積在1500-2500之間,這樣的場地音響、燈光等等都比較好控制。很多項目一上就是幾千人,一套設備都搞不定,所以也需要控制人數。
我認為小而美的演出不能晚上演,要白天演出。站在觀眾的角度來考慮,好不容易騰出一個大晚上的時間,景區就給我看一個很簡單的東西,他心里肯定是崩潰的,所以晚上的時間最好安排大型的演出。但是白天不一樣,尤其是旅游景點,游客特別希望半個小時搞定,如果時間過長,不僅游客會崩潰,旅行團也不會這么做的,因為這樣只能安排一兩個景點。所以小而美的演出,每場演出25-45分鐘,單場演出時間短,增多場次。
齊白石畫畫,講究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一個演員都沒有不像看演出,像在看電影;演員太多,則缺乏靈活性。所以演出中要大量使用虛擬技術、影像手段、機械道具等多種手段,真假難辨,虛實結合,只在關鍵演出上使用真人演員。像我們的兒童劇,就五個演員,但是視覺效果特別好。像施瓦辛格的《終結者》其中就幾個演員,別的地方大量放電影,感覺就特別好。

演出的各項消耗性費用及運營成本,都要計算、評估、控制。方案創意設計時,減少高消耗性設備及評估運營費用。演藝經常設計煙霧、噴火等,這些都需要很多錢。
體驗好,控制觀演人數,增加高科技手段,提升游客觀演體驗感。
開發本土特色旅游演出,挖掘民族及地域文化。
每個演出劇場及等候區,都應該有主題包裝、演員現場表演,營造主題和帶入感。在迪士尼、環球影城的主題樂園,劇場的包裝非常有主題性、代入感,宋城也是這樣,但是現在很多劇場在這方面都有缺失,尤其是改造式的劇場,缺乏一種代入感,在這方面投入很少。劇場包裝其實并不需要花很多錢,但是好的包裝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強烈的。
提高演出科技含量,提升視覺及觀感體驗,融入更多體驗技術與科技手段。比如VR等手段,不過說實話VR在旅游演藝中應用很少,但是在未來可能是會增加這種應用的。
演藝產品開發加強差異化,避免產品同質化。
旅游演藝內容常換常新,劇場最好具備一定的升級、迭代能力。像劉三姐這種大IP,不適合做迭代,但是如果是小劇場就比較適合了,比如愛麗絲這個主題,故事其實非常長,可以有三四個主題,不是一出戲就可以演完的,所以可以嘗試做迭代。所以同一個IP可以嘗試做不同的內容,劇場不會改變,但是內容可以做些不一樣的,隔段時間就做一個調整。迪士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一直在變,從來沒有停止過,它的主題IP永遠在迭代化,他們對內容的迭代,比我們國內做得好。
國內很多景區都像是在捧著一座山一處水,雖然不愁賣,但是在他們的思維里沒有迭代的概念,但是互聯網領域是講究產品迭代的。宋城的黃巧玲總就特別擅長迭代,他經常會改演出的一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他就是在不斷地打磨自己的產品,他會把一些最新的東西迅速加進去。
但是其他很多景區不是特別在意迭代,大部分都是一部戲演很多年,人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一個IP如果不能迭代,但是可以嘗試很多手法、嘗試一些變化,因為人的期望值是不斷在增加的,就好像很多樣板戲還是一樣的去演看著就沒意思了,如果增加一些新的手段,IP還是那個IP,可能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老IP,新手法很重要,不能一條路走到黑,尤其是在現代技術很多、選擇很多的情況下,要在迭代方面下功夫。
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就是一遍遍改的詞,沈騰和馬麗在機場候機的時候都會考慮臺詞,會看哪里臺詞改掉可能會更好,幾千場演出下來,臺詞已經打磨的沒有一處不是妙點。我們現在做兒童劇也是,做完一場改一場,看看哪里效果會更好,演出可以說是沒有遺憾的藝術,上一場哪里不好,下一場我就重新調度,我可以允許失敗,可以在不斷的迭代中獲得最佳的演出,可以打磨的非常好。旅游演藝也可以嘗試不斷的迭代,不斷的變得更好,做到極致。
演出娛樂規劃應該講究大小、高低、晝夜、點面搭配,形成錯峰、差異消費。現在很多演出都是缺乏種類,大部分都是大型的、室外的、實景的,品類很少,我覺得未來旅游演出的大小、搭配、時間上都可以更豐富。旅游演藝從無到有是1.0,從有到更豐富是2.0,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是1.0階段,這種升級是我們期待的,也是我們現在聚到這里的原因,都是從升級過程中不斷尋找機會。
可以嘗試點面搭配,不是所有的演出都要那么大,小型表演、散點式表演都可以,形成一個錯峰或者消費差異,主題公園里特別注重這個,讓你最大限度的滯留在這,恨不得能住在這里。而且主題公園里,渴了,有水;餓了,有吃飯的地方;累了,有休息的地方;還設置疏密,把亮點散步開,埋各種坑,最后的結果就是我們把錢都花到里邊了。中國的好多景區,有兒童廁所嗎?有親子餐廳嗎?很多東西都沒有好好考慮,所以這是不一樣的地方。主題公園沒有自然的山水可以吸引人群,就會把重點放在服務上,提升服務品質,吸引游客來消費。我們做文旅演藝絕對不是必需品,是可有可無的,所以要想吸引游客,一定要有吸引他的東西,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內心是很苦的。
大力發展景區夜游類項目。提升景區燈光照明、打造主題燈光景觀、增加燈光秀、形成夜游項目等。開發夜間旅游產品及線路,提升過夜消費。夜間的消費比白天高兩到三倍,所以大家都想辦法留住游客,我們就想給大家看一些實在的東西,就像開始我們說的“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旅游演藝本身也是夜游的一個品類。但是夜游不是一天能發展起來的,我不認為投入進去立馬就有結果。現在過夜的配套不成熟,酒店入住的游客量搞不清楚,做出來的產品沒有人看,同時交通不便、體驗感不好也是問題。

我現在做的是家庭和夜游這兩塊是我目前的工作重點,家庭這塊我目前做兒童劇,我也經常帶孩子去看兒童劇。家庭是最重要的消費群體,孩子是最能消費的群體,也是最持續的,是高頻消費。大家都說迪士尼成功,迪士尼就是主要做家庭、做親子。但是家庭這一塊,在中國大部分景區做的都不好,內容特別缺失,所以這部分的市場空間很大。人類有史以來最賺錢的文藝作品是什么?是《獅子王》,72億,說明人類這個演出行業是可以持續的,是有大型的IP的,是巨無霸,比我們演出的哪臺戲都不差。

怎樣提升沉浸式的演藝體驗?首先需故事性強、人文環境、戲劇性展現、現場表演者和科技手段,現實與虛擬完美結合,以一種真實帶入的方式,使觀眾完全沉浸在營造的世界里。
“技術在進步,展示技術在發展,將觀眾帶入一個沉浸式環境之中,讓其產生共鳴。講故事的人也在不斷調整敘事方式,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觀眾審美需求。”
“故事通常是所有令人難忘的游客體驗的基礎,因為它是喚起情緒的最佳體驗方式,不管是歡樂、希望、恐懼、憂郁還是悲傷。”
“創造游客能直接影響體驗方式,特點是個性化和具備記憶點。從經驗角度和個人角度展示了這樣的體驗會產生不同主題IP的客觀影響。”
“在有些景區中,等候區不受重視,應當對等候區做主題包裝,同時增加現場演員的表演,融入其中,即使是等候或排隊,本身就成為一道景點。”
“沉浸是富有想象的社交體驗,最新科技加持,使游客置身于超脫現實生活的體驗中,這種體驗必須是逼真的、個人化的,通過簡單的模擬技術將游客與現實世界連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