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悲慘時代 第二十期 秦始皇的千秋功罪 (下) 戰國策 三、焚書坑儒 李白歌詠秦始皇詩云: 秦王掃六和,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 喜歡秦始皇的人經常引用這幾句詩。其實,李白這首詩立意卻是諷刺秦始皇勞民傷財,尋求長生,這就是后面的“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p> 這是諷刺秦始皇征用刑徒七十萬為自己在驪山造墳。派徐市等人漂洋過海尋找不死藥。最后呢,還是黃泉之下,腐爛成灰。 就秦始皇的政治表現來說,有宏偉的政績,也有空前的暴行。因此,他才成了爭議最大的君王。 于是,如今的藝術作品,也為秦始皇塑造了兩個反差極大、對比鮮明的形象:電影《英雄》里陳道明扮演的秦始皇,英武睿智;電影《荊軻刺秦王》里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猥瑣險惡。 千秋功罪,肯定秦始皇的,著眼于他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百年戰亂,實現了統一,創立了中華帝國這個巨大的時空體。否定他的,著眼于他的暴政,如橫征暴斂、嚴刑酷法等,其中又以焚書坑儒為代表性事件。 焚書坑儒,已經成了秦始皇暴政的象征。這個事件起于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宴會。 席間,博士周青臣拍秦始皇的馬屁,稱贊秦朝的郡縣制,“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另外一位博士淳于越不以為然,站出來反對郡縣制,主張學習古代的分封,理由是“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如今你皇帝富有海內了,但你的子弟卻仍是寸土未封的匹夫,將來中央有事,誰來救援?淳于越進而提出復古:“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是一場以古為師還是以今為師的大辯論。其實也是儒家和法家的一場大辯論。儒家主張師古,法家主張師今。秦始皇讓群臣討論。丞相李斯作為大法家,堅決反對淳于越的觀點,指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時代不同,治國理念也要更新。話到這里,還只是正常的討論。李斯的看法未必沒有道理。但李斯接著就扣政治帽子了,“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這些讀書人是古非今,蠱惑百姓,制造思想混亂,結果必然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上面君主威望降低,下面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李斯由此建議統一思想,禁止私學,也就是禁止民間辦學,若有想學習的,“以吏為師”,由官吏當老師。進而主張焚燒《詩》、《書》等儒家典籍,向秦始皇提出建議:“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民間敢收藏《詩經》、《尚書》及諸子百家著作者,全部由地方官收繳燒毀,醫藥、占卜、種樹等圖書除外。 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議,于是,發生了焚書事件。 第二年,由于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死藥的幾位方士找不到藥,還背后議論秦始皇,并且畏罪潛逃。秦始皇大怒,搜捕方士和儒生460多人,全都在咸陽給活埋了。這就是坑儒事件。坑儒事件發生后,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諫父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非但聽不進去,反而遷怒于兒子,把扶蘇趕出了咸陽,命他北上內蒙去做大將蒙恬的監軍。 焚書坑儒作為古代暴政的象征,遭到千古唾罵。但為秦始皇站臺的,卻這樣那樣地為焚書坑儒辯解,理由不外是焚書沒全焚,留下了科技書,儒家的書也沒全燒,只是不許民間流傳,官方仍有保存。坑儒坑的不是儒,是一些江湖術士。那么,這些理由成立嗎? 首先還原和比較一下歷史事實。焚書不是秦始皇李斯的首創,秦國早有焚書的傳統,是商鞅開的先例。商鞅變法就已經“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 后來清代乾隆組織編寫四庫全書刻意篡改增刪歷史文獻,其文化災難較焚書有過之無不及。 坑儒的實質是迫害批評人士,這當然也不是從秦朝開始,秦朝之前最有名的案例是周厲王弭謗。西周的暴君周厲王為了打壓對他的批評,派巫師搜集批評言論,殺害批評人士。歷代暴君的暴行之一就是殺害提出批評的臣民。秦朝開始正式設立“誹謗罪”,群臣給皇帝提意見,皇帝如果認為是誹謗,就可以要你的命,是不是誹謗自然是皇帝一句話。但是后來漢武帝的腹誹罪甚至超過了誹謗罪,所謂“腹誹而心謗”(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肚子里不滿,心里誹謗,也是犯罪。揣測你的動機,根據你心里的想法,定你的罪,要你的命,這就更野蠻了,漢武帝時著名的大功臣竇嬰就被誣為“腹誹而心謗”,結果被漢武帝判了死刑。 既然焚書坑儒前后都有更嚴重的政治暴行,為什么一說到古代暴政,人們更多地就會提到焚書坑儒?就因為它的示范效應十分惡劣,從而使它成了古代暴政的“形象大使”。秦始皇剛剛統一不久,就集中地大規模地大張旗鼓地焚毀學術文獻、活埋讀書人,大搞野蠻的思想統治、殘酷地迫害文化人,使這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顯得格外地面目猙獰。為焚書坑儒做的那些辯解其實非常無力。這些辯解無法面對或者刻意回避了一個根本的問題:一次活埋四百六十多位讀書人,大規模焚毀民間文化典籍,已經是不可饒恕的罪惡。燒得是否徹底,被活埋者有多少儒生又有多少術士根本是是無關緊要的枝節。對焚書坑儒的很多辯護不是認識問題,而是良知問題。 例如某位江湖先生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辯護的理由竟然是,那些個被活埋的儒生很討厭,總背后議論政治。議論政治就討厭,討厭就該活埋,這是什么邏輯?秦始皇千古之后總算找到了知音??蓢@這位江湖先生還是學佛之人。 然而,焚書坑儒既統一不了思想,也無法熄滅反抗,徒然留下猙獰殘暴的歷史記錄,從而永遠地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 后來,唐代詩人章碣的詩《焚書坑》和明代詩人陳恭尹的詩《讀秦記》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仍不能挽救秦朝迅速滅亡給予了辛辣的諷刺。 章碣詩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唐:章碣《焚書坑》) 焚書的煙霧剛剛散盡,秦始皇的帝業也隨之完蛋了,只剩下函谷雄關和黃河天險,空守著他的故居。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呢,山東反秦義士已經揭竿而起,他們的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并不讀書啊! 陳恭尹詩云: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明:陳恭尹《讀秦記》) 批評的聲音很容易封殺,百姓的怨恨卻難以消除。秦朝的法律雖然嚴酷但是也難免疏漏。君不見黃石公夜半橋邊呼喚張良贈他兵書,卻原來人間還是有燒不盡的書。 四、人算不如天算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帝國,八面威風,不可一世。望著紛紛西向咸陽俯首就擒的各國諸侯,秦始皇獲得了巨大的心理滿足。但是統一大業的輝煌也令秦始皇頭暈目眩、自我膨脹。他以為馬上打天下,也可以馬上治天下,靠暴力能夠統一中國,靠暴力也能夠為所欲為地壓榨百姓。于是嚴刑酷法,橫征暴斂,濫殺無辜,窮奢極欲。 不管怎樣為秦始皇辯護,秦代的暴政都血淋淋地記錄在案。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已經觸目驚心。 例如,秦朝統一之后還保留著野蠻的奴隸制。秦簡《法律答問》記載:奴婢遭到主子殺害、毆傷、侮辱,不得“告主”,告了也不受理,還要治“告者罪”(《睡呼地秦墓竹簡》) 秦代法律繼承商鞅輕罪重罰的野蠻做法,民夫服勞役,勞動中哪怕損壞了僅值一錢的工具,就要遭到鞭笞十下。值二十錢以上則“熟笞之”,就是不計次數地任意抽打。 秦代賦稅之繁重等于是對百姓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百姓家里得到一條狗都要上繳。貧苦農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 秦代徭役之沉重駭人聽聞。大型工程如阿房宮、驪山陵、長城、靈渠、馳道等,盡管其中有些工程對鞏固統一、抵御侵擾、促進交通有積極意義,但卻以剝奪民眾的基本生存權為代價。百役并舉,民眾不堪重負。秦代全國人口兩千萬,每年被迫服役的不下兩百萬,男丁不足,又征女丁。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藝術地再現了秦代百姓的悲慘無助。 秦代的暴政,統治者的貪得無厭,真的是“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尤未足以澹其欲也” (《漢書·食貨志》) 嚴刑酷法苛捐雜稅之外,秦始皇還濫施淫威,肆意殺戮。 秦始皇嗜殺成性,是歷史上少有的殺人魔王。統一天下后視察趙國故地,居然將當初和她的母親過不去的鄰舍全都殺。 一次他出游梁山宮,看到丞相的隨行車馬很多,心里很不高興。有人告誡丞相,丞相從此便減少了車馬。這個暴君知道后大怒,猜測身旁的隨行將自己的不滿告知了丞相,竟然下令將自己身旁的隨從全都殺了。公元前211年,有不滿秦始皇暴政的人在一塊隕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這個暴君知道后,立刻派人追查。找不到刻字的人,竟然將住在隕石附近的百姓全都殺光。 前面談到,大臣們勸諫他不要囚禁生母,他居然接連殺了二十七位勸諫的大臣,還是用十分殘酷的蒺藜方法殺害,也就是用藤條抽死,抽死后還把尸體掛在門樓上示眾。后來章太炎先生為秦始皇辯護說“世以秦皇為嚴,而不妄誅一吏也”(章太炎:《秦政記》) 后世都說秦始皇嚴酷,但他不錯殺一個官吏。不知道章太炎先生如何得出這個結論? 今天更有為秦始皇辯護者稱秦始皇為“仁君”,稱一個殺人如麻的暴君為仁君,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未免太離譜了。 但是當年秦朝的百姓可不這么看。秦始皇和他的兒子二世皇帝胡亥乃至李斯、趙高等兇殘無比,動輒以酷刑、屠殺來威嚇百姓,最后搞得百姓“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漢書賈鄒枚路傳》). 人人怨氣沖天,家家成為仇敵。 結果,九百個小百姓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很快就結束了秦朝暴政。貌似強大無比的秦帝國,只存在了十五年,傳了兩代就完蛋了。 秦代的教訓典型地體現了老子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74章) 老子的警告穿越歷史的天空,令那些獨夫民賊心驚肉跳。 秦始皇樹立專制權威很有天才。他否決了大臣們為他起的泰皇名號,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組合起來,自稱皇帝?!盎实邸边@個名詞的知識產權屬于秦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他的意思是皇帝的位置要由他的子子孫孫一直當下去。他是始皇帝,就是第一世皇帝,兒子則是二世,孫子則是三世,再往下八世、九世,千世萬世,n世。千秋萬代。真是做他的春秋大夢,但是他做夢也也想不到,傳到二世就完蛋了。 評價秦始皇這樣的歷史人物,歷史主義要講,道德主義也要講。從歷史主義的角度看,不管是不是摘桃子,秦始皇統一天下功不可沒。但是,統一后,天下黎民又從戰亂的虎口陷入暴政的狼窩。從道德主義的角度看,秦始皇的暴政又令人憎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談到秦始皇的統一天下,有一個著名看法:“天假其私以濟天下之大公”。就是說,秦始皇當年統一天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種種舉措,不過都是為了滿足他的私欲,都是為自己的家天下盤算。
|
|
來自: 昵稱33542116 > 《藝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