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甲狀腺腫,中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特點,大致包括在癭病的范疇之中。 辨證論治 痰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甲狀腺腫大,憋氣,脈沉。 治法:理氣化痰,散結軟堅。 方藥:夏枯半芍湯(李翰卿法)。 夏枯草15克 半夏12克 赤芍12克 青皮12克 海藻6克 昆布6克 牡蠣15克。 加減:效果較差者,加黃藥子9克;口干者,加元參15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由于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痰郁氣結,所以在辨證時,除注意痰郁氣結外,還應注意寒熱虛實之間的比例關系。 在治療時,除首先采用理氣化痰、軟堅散結作為主要治法外,還應注意藥物之間的寒熱、補瀉的配伍關系,否則應溫應散時反用寒涼,應補而反用瀉實,病必難除。 甲 狀 腺 機 能 亢 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中醫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甲狀腺腫大者,稱癭;心悸為主者,稱怔忡;消食易饑者,稱中消。 辨證論治 (一) 血虛肝旺,胃熱證 臨床表現:煩躁易怒,失眠心悸,身熱或惡熱,舌苔薄白,質紅,脈弦細數或弦細。 治法:養血平肝,清瀉胃火。 方藥:麻菊散加減(方藥中法)。 天麻9克 菊花9克 川芎9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鉤藤3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薄荷3克。 (三) 氣陰兩虛,痰火蘊結證 臨床表現:煩躁易怒,心悸氣短,失眠多汗,身熱惡熱,頭暈頭脹,疲乏無力,舌苔白質稍紅,脈虛而弦滑數或虛滑數促。 治法:養陰益氣,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方藥:夏枯生脈湯 夏枯草15-30克 元參15克 牡蠣15克 丹參15克 黨參1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黃藥子10克 橘葉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黃芩4.5克。 加減: 脈沉,加青皮10克 枳殼10克;甲狀腺腫大顯著,加昆布10克 海藻10克;眼脹較重,加香附9克;多食易饑,加生石膏15克 知母9克;呼吸困難,痰多,加半夏10克 陳皮10克 紫菀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以心肝俱病,虛實并見者為多,其辨證要點是:脈象和癥狀。即:面色恍白者,為氣陰兩虛;消瘦,面干而帶紫者,為氣血俱虛而兼痰熱、瘀血;消食易饑者,為胃熱;脈細數者,為血虛、陰虛有熱;虛滑數者,為氣陰俱虛兼痰火;促者,為血虛挾痰火郁結等。 在治療時,一般以治心肝兩臟為主,血虛者,宜四物湯加丹參;氣陰兩虛者,宜生脈散;胃熱者,宜知母、生石膏;脈促者,宜加丹參。另外,本病雖以熱證為主,但治療時不可過用寒涼,以伐生發之氣,否則,熱退而寒生,消食易饑變為口淡乏味,納呆食減的壞證,這是臨床上應該注意的。 甲 狀 腺 腺 瘤 及 囊 腫 甲狀腺腺瘤及囊腫,中醫根據臨床表現,大致包括在癭病的范疇之中。 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甲狀腺一側或雙側,單發或多發性結:局部壓迫感,吞咽困難,脈沉。 治法:理氣活血,化痰散結。 方藥:夏枯黃藥湯 夏枯草30克 黃藥子1 5克 赤芍9克 青皮9克 橘葉9克 瓜蔞9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元參15克 連翹15克 牡蠣15克 南星6克 加減:心悸,脈數者,加人參9克 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汗多者,加黃芪15克,麥冬9克。 劉渡舟按:紫背天葵子有效。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是一個痰凝、血滯;氣郁證。 (二)論治 本病的主要治法是理氣活血,花痰散結。 甲 狀 腺 機 能 減 退 甲狀腺機能減退,中醫沒有與此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將浮腫乏力,神疲怯冷者,稱虛勞等。 辨證論治 臨床中發現術后、藥物所致者,有以下兩類: (一) 氣陰兩虛,痰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虛浮,疲乏無力,神呆,聽力、視力、嗅覺均遲鈍,食欲不振,口干,舌苔白,脈虛大弦滑。 治法:補氣養陰,化痰清熱。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30克 黨參9-15克 地骨皮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肉桂9克 陳皮9克 炙甘草6克。 加減: 腰酸,尺脈大者,補中益氣合六味地黃湯。 (二) 氣血俱虛,陰陽不足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虛浮,畏寒,疲乏思睡,胃脘冷痛,指趾厥冷,舌苔白質淡,脈沉細弦。 治法:益氣養血,陰陽雙補。 方藥:十四味建中湯加減。 黃芪15克 肉桂9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麥冬9克 半夏9克 肉蓯蓉15克 鹿角膠9克(烊化) 生姜三片 大棗五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是一個虛證,因此治療時應以補益為主。朱進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