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過北馬的終點,時間定格在了3:15:19,PB了5分鐘,我還是跟往常一樣平靜,領獎牌、領完賽物品,迎著志愿者崇拜的小眼神,按捺住心底里的小竊喜,結束了自己的2017北馬之旅。
在2年前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我絕對想不到自己能跑馬拉松,而且能跑到這樣的成績。從跑步小白到達標國一,這也證明,這兩年我的訓練很刻苦很到位。今天,我就以我的跑步經歷來講講,女子破4、破330應該怎么練。
1、初跑者的普遍問題:受了傷不重視
2011年的時候,為了塑形,我開始練瑜伽。之后又因為減肥,我開始了節食(只吃早餐和午餐,堅決不吃零食)。節食大概堅持了3個月,我就減肥到了80多斤。減肥成功之后,因為怕反彈,我就下載了悅跑圈,開始跑步了。 可能從小在山里長大,耐力比較強,我上手跑步還挺快的。開始幾次,用6分到7分的配速能跑5公里。練了沒多久,我就能用5分半的配速跑10公里了。
因為剛開始跑步,就能跑得比較快,所以我還蠻興奮的,每天都跑。有一些人在悅跑圈看到了我的跑步狀態,就很驚訝,問我馬拉松的PB是多少。其實,當時我連馬拉松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別提PB了。 2015年5月初,我報名了奧森歡樂跑10公里,正式訓練了一個月,說是正式訓練,其實就是每天都跑而已。那次比賽還挺辛苦的,因為奧森坡比較大,我又第一次參賽比較拼,跑出了50分鐘出頭的成績。
6月11日,我自己跑了一個半馬,用時1小時55分鐘。正好過了一段時間,得知北馬報名的消息,就報了名,而且還很幸運地中簽了。離比賽還有2個月,雖然我沒跑過全馬,但別人可以,我肯定也可以。于是我就開始“狠練”。 那段時間,我每周休息兩天,其余幾天都是跑10公里以上,基本上都是520左右的配速。偶爾會跑25公里的長距離。因為當時剛開始跑步沒多久,訓練不是很科學很系統,總體來說,就是堆跑量。7、8月份的時候,我每個月月跑量達到了300公里。 8月份的時候,我和幾個朋友去奧森刷圈,本來打算跑30公里就可以了,但跑完之后,感覺狀態很好,就又多跑了一圈,正好是個全馬。當時跑下來感覺很輕松,成績是4小時07分。跑了這個全馬之后,我心里有底氣多了,頓時覺得自己北馬肯定能進400。 9月初,我的腳腕開始不舒服了,一跑就疼,休息了幾天都不見效,我當時很奇怪,沒扭傷呀,為什么會這么疼呢?之后才得知,原來是前兩個月一下子猛加量,導致了疲勞傷。按摩、抹藥膏、針灸,這些都試過了,都不見好。比賽前一天,9月19日,是我的生日。為了備戰北馬,我去扎針灸,結果弄完之后,走路都成問題了。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我就放棄了那次北馬,當時我還哭了,想到自己在最熱的兩個月份,大太陽底下那么拼,就為了能參加北馬,最后卻不能跑,真是太難受了。真是過得最糟心的一個生日了。
腳傷到了12月份才徹底好,但這期間,我實在按捺不住自己想跑馬的沖動,報名了三場半馬:承德半馬、公園半馬、鳥巢半馬,每次比賽基本都是1小時50多分的成績。 很多新手跟我一樣,剛開始跑步很興奮,不注意科學訓練,容易過度訓練,最后導致受傷。之后我就特別注意,月跑量不會太大,控制在250~300之間,除非有大比賽,才會上300。
2、首馬335到無錫320,我的PB之路
2015年整個冬天,我的跑量不多,基本上都是100左右。之后報名了鄭開馬拉松,開春的時候,用5分的配速跑了幾次長距離,算是訓練了。實際上,在2017年無錫馬拉松PB之前,我從來沒跑過速度,基本上都是靠長距離。 16年的鄭開馬拉松,因為平時長距離多,所以后半程都沒有掉速,最終以3小時35分的成績跑完了我的首馬。 5月份的秦皇島馬拉松,一位朋友帶著我,跑出326的成績。跑進了330,當時非常興奮。
之后的上馬和杭馬,也都跑進了330。在這些比賽之前,我都沒有特別系統的訓練方法,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訓練方法:賽前三個月,每周休息2天,其余幾天都跑10公里以上,一周至少有一次30公里的長距離。因為練了5年瑜伽,身體柔韌性好,核心比較強,所以這樣的訓練方法對我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成績要想進一步,就不能單靠跑量了。在今年無錫馬拉松前2個月,我加入了光明樂跑訓練營,跟著他們的教練跑了幾次節奏跑,按照比賽的節奏跑長距離,一周一次,每次25~30公里,配速為4分40秒到4分50秒之間。大概跑了5~6次,效果很顯著。 今年的無錫,下了雨,身體上受了點影響,但因為之前練了多次節奏跑,所以一直非常穩,跑出了3小時20分,差點就國一了。 跑步這兩年,我跑了11個全程馬拉松,半程和越野賽不計其數,除了不斷PB之外,當然也拿到了一些比賽的名次: 17年幽州越野賽30公里組女子第一; 17年三夫崇禮哥倫比亞168越野50公里女子第一; 17年大興半馬女子第四; 16年鳳凰嶺越野28公里組女子第一; 16年西山春季城市越野半程女子第二; 16年黑石頭越野30公里女子第三。 此外,還當了今年哈爾濱馬拉松的330兔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收獲。工作是這樣,跑步也是這樣。要想在比賽中云淡風輕,平時就得非常努力。 3、備戰北馬,月跑量超450km,開始練習速度
進400和330 的時候,我從來沒練過間歇。但是無錫跑了320之后,我就明顯感覺到自己有瓶頸了,成績可能一時之間無法突破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習速度了。從6月份開始為北馬備戰的時候,我就加入了粒米元大都的訓練營,跟著他們開始練習速度。 我們的訓練基本上是這樣的,周三在操場上練習混氧 間歇?;煅醯脑挘扔?50配速跑4公里,之后每公里增加10秒,440、430、420……整個跑8公里。間歇的話,8個1公里的間歇或者20個400米的間歇,強度還是很大的,每次練完都累得要死。
周日的話,是長距離混氧練習。前10公里是440左右的配速,之后每5公里往上升5到10秒,最多跑25公里,配速最快上升到420。跑完之后我們都會在專業的教練帶領下,做動態和靜態的拉伸。 除了練習速度,我的跑量也沒有松懈。7月份和8月份的跑量,都達到了450公里以上。不過有人可能會很疑惑,這樣練,不會很累嗎?我是有休息方法的,如果周三練強度,周四就放松跑;周日練強度,周一就放松跑。而且除了這兩次的強度,其他幾天,我都是能多放松就多放松。 訓練沒問題了,還得注意飲食。比賽前6天,我就把碳水化合物給斷掉,就是不吃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等到比賽前三天,再大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這是一個能讓碳水化合物更多吸收的好方法。 終于到了比賽這天。這次我的目標是315,配速437。剛一開始,我壓著自己的配速,盡量控制在445左右。雖然身邊有無數人超越我,但我也不跟跑,心想著剛開始必須控制。之后又把配速調整到了420~430之間,因為節奏一旦起來,就不想再慢了。就這樣跑了7、8公里,我的身體基本打開了,步伐也變得輕盈起來。 帶著我跑的張哥,一再提示要放松、深呼吸,并說10~20這階段就是要放松的。過了半馬,我開始有點調整不過來了,和張哥的距離漸漸拉大,最終把配速調整到了440,我想440肯定就能完成目標了。之后20公里,我基本上都是440左右的配速,大腿有點沒勁,速度沒法提起來。不過當時我的心態已經很平和,再快也快不了幾秒,就這樣吧。 最后的兩公里,非常漫長,不停折返,觀眾也越來越多,人聲鼎沸。但我已經沒有勁去打開腿了,看了一下表,知道自己跑不進315了,所以也就沒再加速。當時我覺得太遺憾了,都怪自己后半程太過放縱。沖過終點,3小時15分19秒。 之后我總結了一下,前半程太快,要是能穩住5公里23分鐘,那我肯定后半程就有力氣提速。不過也沒事,只要好好總結,下次避免就是了。 4、破400、破330需要注意什么?
在我看來,跑者需要全身的力量都很強,比如核心力量,腳踝力量,大腿的力量等,什么弱就著重練什么。比如想要練習大腿力量,就每周跑一次山,進行跑坡訓練;要想增強腳踝的力量,跳繩、提踵訓練、單腳跳都可以;要練習核心,那就多做平板撐、臀橋等運動。 進400的話,是不需要練習速度的,間歇這些可以不用。重點是跑量,平時可以多進行一些馬拉松配速跑,而且最好的狀態是越來越快,而不是越來越慢。
只要跑量上去,進400不成問題,比如2015年的時候,我的跑量就已經是300多公里了。很多人可能會問,你哪來的時間天天跑步呀?我每天早上4點起床,晨跑10多公里,一天下來,精神非常好。時間嘛,只要擠的話,肯定是會有的。 就我的經驗來講,在破4、破330 的訓練中,寫訓練日記是很有必要的。你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每一次訓練,距離、速度、心率、時間、身體的感受等,都可以簡單記錄一下。這可以很好的幫你總結訓練成果,是很有助于一次次成績的提升的。
除了訓練,休息也很重要。如何判斷身體疲勞,我給大家推薦一個方法: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測一下晨脈,如果心率比平時要快5次以上,那就是身體比較疲勞了,需要休息或者慢跑。我在沖擊400的時候,倒不是每天都進行配速跑,基本上一周一到兩次,其余時間都是休息,所謂的休息,不是不跑,而是很舒服的輕松跑。 比賽的過程中,剛開始跑的時候,大家都會很興奮,但這個時候,一定要壓住速度,不要盲目跟跑,比目標配速慢5到10秒,后半程再進行加速。從10公里開始補能量膠,之后每10公里補一下;從15公里開始補鹽,之后每10公里補一下。水的話,隨時都要補充。 永遠有人跑得比你快比你遠,你的對手只有你自己。最后摘取《跑步圣經》中的一句話結束這次的PB心得:如果你沒有認真對待訓練,那么你也不會對待真正的比賽;你沒有認真對待比賽,說明你也不會認真對待你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