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你知道這個節氣的調養秘訣嗎 ? ?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有祭月、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放風箏等習俗。 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過后天氣將逐漸由熱轉涼,這個時候生活起居、飲食上要合理調整。
那么每年秋分到底是什么時候呢?秋分是什么意思呢?秋分吃什么更養生? 本期特邀北京市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劍院長為大家講解秋分時節如何養生。 本文受訪專家 王劍 北京市朝陽區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 北京市朝陽區雙井恭和苑養老照料中心副院長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青年委員 秋分的氣候特點
秋分與春分相似,也是晝夜平分、寒溫各半的時節。 秋分后氣溫開始明顯下降,總體的降雨量開始減少,水分蒸發也變快,所以,秋燥的特點更加突出。 此為天地間陽消陰長,氣候由熱轉寒的過渡時期,草木開始凋零,自然界盡顯肅殺之氣。 與此同時,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呈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 秋分調養的秘訣——“陰平陽秘”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自然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如果我們把身體維持在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下,即“陰平陽秘”的狀態,致病因子就無法使你的身體生病。 精神調養 登高遠眺 心曠神怡
首先,要注意精神調養。 精神調養重在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飲食調養 搭配平衡
其次,飲食上的調養。 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于“陰平陽秘”為宜,反之為忌。
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
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
正所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 藥食同源 交融互補
在藥食同源的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中的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 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 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全面膳食 營養多樣
數千年來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是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 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量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飲和食之間的合理搭配。 總而言之,食而不偏,量不可過。對于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過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來源:半月談網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著秋季的真正到來。秋分之后,氣溫下降明顯,空氣愈加干燥。秋分養生應以潤肺防燥為重點,水果含有大量的水分,最適合補水防燥。那么,秋分養生適合吃什么呢?喝粥是一種不錯的養生方式,在這里,推薦4道清淡又滋補的養生粥。 秋分養生粥 原料: 胡蘿卜二兩、糯米二兩、香菜二錢、豬油三錢、精鹽一錢、味精二分、清水二斤。 做法:將胡蘿卜削洗干凈,切成細絲。把香菜剁成細末。糯米淘洗干凈,入鍋加清水、胡蘿卜絲上火燒開,轉用小火慢熬成粥,加入精鹽、味精、豬油、香菜末拌和即可。 功效:補脾健胃,寬中下氣。 秋分養生粥 原料:魚白肉--30克,胡蘿卜--1/5個,海帶清湯--1/2杯,蘿卜--20克,醬油--若干,米飯--1/4碗。 做法:將魚骨剔凈,魚肉燉熟并搗碎。將蘿卜、胡蘿卜用擦菜板擦好。將米飯、海帶清湯及魚肉、蔬菜等倒入鍋內同煮。 煮至粘稠時放入醬油調味。 功效:健脾開胃,營養豐富。 秋分養生粥 原料:鮮藕20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藕洗2凈切片,與大米同煮為粥,待熟時調入白糖服食。 功效:此粥益氣養陰,健脾開胃,可治療老年體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熱病口渴等。 秋分養生粥 原料:山藥片30 克,白扁豆15 克,粳米15 克,白糖。 做法:將粳米淘洗干凈,白扁豆去雜洗凈,同放入鋁鍋內,加適量水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熬煮至米成熟時,加入山藥片、白糖繼續熬煮至熟即成。 功效:補益脾胃,調中固腸,適用于脾胃氣虛引起的便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