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水彎彎繞郡城,老蟬嘶作車輪聲。西風吹客上馬去,夕陽滿川紅葉明。”這是明朝開國謀臣劉基路過沙溪所作的《題沙溪驛》。作為最先命名于漢的沙溪,傳承了古越先民的苧麻耕種和苧麻手工編織的許多技術及文化,其夏布生產承襲了傳統的生產工藝,產品具有緊密、細薄、潔白和滑爽的特點,素有“夏布之鄉”之稱。 9月24日,一場特殊競賽就在“夏布之鄉”——沙溪鎮舉行, 125名選手齊聚一堂,展開角逐,比拼夏布制作工藝。 此次競賽的內容是夏布生產中最基礎的工序,包括績紗、挽麻芋子、穿扣、刷漿和編織夏布五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別有五組參賽選手。參加比賽的選手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長度和重量,并根據質量好壞來決定勝負。 比賽現場,古老的木制織布機在廣場一字排開。參賽選手坐在織布機前,手腳靈活,猶如跳舞,織布的梭子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參加挽芋子和績紗的選手們動作麻利,看得大家眼花繚亂。如果織布比的是速度,那么刷漿則是速度和質量并重。選手們將牽好線的一端,逐根穿過梭子,用竹片串聯,固定羊角架上,蘸著預先煮好的米粉漿均勻地來回刷。比賽現場氣氛熱烈,選手們各顯神通,均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一較高下。 在所有參賽選手中,一位滿頭銀發,技術嫻熟的老奶奶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老奶奶70多歲,做了一輩子的夏布,現在還在做,“既有收入,又鍛煉筋骨”。近年來,沙溪鎮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夏布產業發展,產品遠銷韓國和日本等東南亞及歐美國家,夏布出口量占全國的1/3,并帶動了2000余戶農民從事夏布產業,當地80%的農家婦女都能手工織麻加工夏布。2017年1-7月產值4.5億元,納稅額約2500萬元。徐銀蘋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婦女,在照顧家庭之余,通過加工夏布每年還有近4萬元的收入。“我覺得這樣很好,既能照顧家庭,還有不錯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代代相傳的夏布,能在我們手上傳承下去。” 今天是周日,許多父母也帶著孩子來到現場,一起了解、學習夏布的制作過程,近距離感受這一民間古老技藝的魅力。孩子們帶著紙和筆,把自己所看、所聽和所想的一一記錄下來。看著那一張張稚嫩、專注的小臉龐,我想起了一句話:“只有消失的應用,沒有消失的工藝。”今天,我們在這里播下技藝傳承的種子;明天,定能鑄就一批技藝精湛的信州工匠。 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徐美浪、李菊仙、祝光付、徐銀蘋和邱梅仙脫穎而出,榮獲個人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團體獎的第一名則被上饒市宏鑫實業有限公司收入囊中。 五道工序的第一名獲得者領獎 團體獎第一名獲得者領獎 據悉,這是我區舉辦的首屆夏布傳統工藝制作技能競賽,由區總工會聯合沙溪鎮、秦峰鎮共同舉辦,目的是希望以此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制造技藝。同時也希望能以“勞模精神”引領全區廣大干部職工群眾努力奮斗,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禮”,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張小寧) 現在隨著小編一起來觀摩下現場的精彩視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