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丹尼爾 | 圖:Pinterest 轉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 費奧多爾 · 米哈伊洛維奇 ·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1821年生于莫斯科,父親是酒鬼,16歲母親死于肺結核,家境不富裕。他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后間或發作伴其一生。 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學習。同時,他涉獵莎士比亞、帕斯卡爾、雨果等人文學作品。在文學上涉獵頗廣的他考試成績優秀,于1841年接受委任。 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 1858年升為少尉,從此有自己的時間來思考與寫作。從假處決事件到西伯利亞服刑這十年時間是他的轉折點,他開始反省自己,篤信宗教。《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他前后期的過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對社會苦難人民的描寫,又帶有后期的宗教與哲學探討 。 這段時間他文學上有所進展,但生活卻連遭打擊。第一任妻子和兄長相繼逝世,他還需照顧兄長家人,這使他瀕臨破產。他希望通過賭博來還清債務,卻欠下更多債,整個人陷入消沉之中。 直到1866年代表作《罪與罰》出版,贏得世界性的聲譽。1880年,他發表了 《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哲學思考的總結。 1881年,他準備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筆筒掉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過程中用力過大,結果導致血管破裂,當天去世。彌留前妻子為他朗誦《圣經》。葬于圣彼得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復雜激烈的心理斗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出階級關系的紛繁復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 ▼ 經 典 名 言 摘 錄 1 人是不幸的 因為他不知道 自己是幸福的 2 我只擔心一件事 我怕自己配不上 自己所受的苦難 3 對具有高度自覺 與深邃透徹的心靈的人來說 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 4 仁愛、溫和、兄弟般的同情 有時甚至是會比藥物更有效 5 沒有什么 比當眾譴責作惡的人更容易 但也沒有什么比理解他更難 6 首先是崇高的思想 其次,才能是金錢 光是有金錢 卻無崇高思想的社會 是會崩潰的 7 沒有理想 也就永遠不會有美好的現實 8 一個人 一旦認識到自己是傻瓜 那么他就不再是傻瓜了 9 在現實主義者身上 并不是奇跡產生信仰 反而是信仰產生奇跡 10 做事情簡單的人 全部秘訣只有兩句話 不屈不撓,堅持以底 11 讓以前的事情都過去吧 和以前的世界一刀兩斷 再不想聽到它任何情況 到一個新的世界去 從此也不要再回頭 12 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 13 要正直地生活,別總想入非非 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 14 一個人的后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 而這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15 一切都會過去的 惟有真理是長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