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名青礬,始載于《新修本草》,謂: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今甘肅一帶)。《唐本草》: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侗静輬D經》: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今白礬則晉州慈州無為軍,綠礬則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綠礬形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于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又有皂莢礬亦入藥,或云發了綠礬也,《傳信方》治喉痹用之?!毒V目》:綠礬,可以染皂色,故謂之皂礬。又有黑礬,亦名皂礬,不堪服食,惟瘡家用之。煅赤者欲名礬紅,以別朱紅。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綱目》云:綠礬,晉地、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西安、沙州(今甘肅敦煌一帶地)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綜上所述,綠礬入藥分生品、煅品,綠礬生品古代已有天然礦石及人工制品兩類。如唐時青礬、宋《日華子》綠礬,均指天然礦石水綠礬;宋《本草圖經》已有煎煉成的品種。今市售品雖均為化工產品,但在西北、內蒙古等地民間所用,仍有天然產品。至于絳礬自古即用綠礬經煅制而成的加工品,綠礬煅制成絳礬,溫度約為770℃,失重率約為26%。
藥品簡述綠礬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為短柱狀、厚板狀、細粒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呈粒塊狀、纖維放射狀塊體或皮殼、被膜。呈各種色調的綠色;含銅時呈淺綠藍色(銅綠礬),失水、羥基化或氧化為黃綠、綠黃到金絲雀黃、黃褐、紅褐、褐紅等色(過渡為水綠礬一纖鐵礬即黃礬或局部含褐鐵礦的集合體);完全脫水的純凈綠礬為白色。條痕淺于顏色。新鮮晶體透明,罕見;通常半透明,風化表面不透明。玻璃狀、絲絹狀光澤或為土狀光澤。晶體解理完全,斷口呈貝殼狀;風化者見不到清晰解理。硬度2;失水或羥基化者硬度稍增大;纖維狀、土狀者硬度更低。性脆,易碎。相對密度1.90左右。易溶于水;味覺先澀而后甜。 綠礬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為短柱狀、厚板狀、細粒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呈粒塊狀、纖維放射狀塊體或皮殼、被膜。呈各種色調的綠色;含銅時呈淺綠藍色(銅綠礬),失水、羥基化或氧化為黃綠、綠黃到金絲雀黃、黃褐、紅褐、褐紅等色(過渡為水綠礬一纖鐵礬即黃礬或局部含褐鐵礦的集合體);完全脫水的純凈綠礬為白色。條痕淺于顏色。新鮮晶體透明,罕見;通常半透明,風化表面不透明。玻璃狀、絲絹狀光澤或為土狀光澤。晶體解理完全,斷口呈貝殼狀;風化者見不到清晰解理。硬度2;失水或羥基化者硬度稍增大;纖維狀、土狀者硬度更低。性脆,易碎。相對密度1.90左右。易溶于水;味覺先澀而后甜[1] 。 藥名:綠礬
炮制方法漢語拼音:zao fan 英文名:Melanterit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nterite 功效分類:外用藥、清熱燥濕藥、止血藥。 科屬分類:鐵化合物類。 別名:青礬、皂莢礬、皂礬 性味:酸;澀;寒;無毒 歸經:肺經;肝經;脾經;大腸經。 功能:燥濕殺蟲;補血消積;解毒斂瘡。 主治:血虛萎黃;疳積;腹脹痞滿;腸風便血;瘡瘍潰爛;喉痹口瘡;爛弦風眼;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2-0.6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為2%水溶液涂洗。 生態環境:廣泛分布于干旱地區,含鐵硫化物礦物(黃鐵礦、磁黃鐵礦等)的風化帶。 資源分布:除古代產區山西、甘肅、安徽、湖北、四川外,陜西、新疆、山東、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均有產出。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水綠礬族礦物水綠礬或其人工制品(絳礬)。 采收儲藏:采得后,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采得后,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綠礬經煅制后即成絳礬(又名:礬紅),參見'炮制'項。 化學品中文名稱:硫酸亞鐵晶體 化學品英文名稱: ferrous sulfate 中文名稱2: 綠礬 英文名稱2: green vitriol 技術說明書編碼: 2536 CAS No.: 7782-63-0 分子式: FeSO4·7H2O 分子量: 278.05 成分/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硫酸亞鐵 7782-63-0 外觀與性狀: 淺藍綠色單斜晶體。 pH:3 熔點(℃): 64(-3H2O) 沸點(℃): 強熱分解 溶解性: 溶于水、甘油,不溶于乙醇。[2] 煅綠礬(又名:絳礬、礬紅):將綠礬和米醋同放在砂鍋內,蓋好,放炭爐上燒煅,待綠礬溶化時,即用竹片攪拌均勻,使礬、醋充分混和,然后加熱再煅,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冷。(每煅綠礬100斤,用米醋20斤)
用藥禁忌1、綠礬:《增廣驗方新編》:研末?,F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碾碎。生品多用于喉瘡、趾甲瘡等。 2、煅綠礬:《瘡瘍經驗全書》:煅通紅,取出放地上,出火毒。《萬病回春》:(綠礬)一斤用瓦一片,兩頭用泥作壩,再用香油制,瓦上焙干,再著皂綠礬瓦上煅枯去砂為末。《本草述》:入砂鍋內新瓦蓋定鹽泥固濟,煅赤取出?!额愖C治裁》:面包煅。現行,取凈綠礬,打碎后置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研粉。內服多煅用,可用于黃腫脹滿,血虛萎黃,疳積久痢,腸風便血等。 3、醋制綠礬:《集驗方》:用火煅通赤,取出,用釅醋淬過復煅,如此三度,細研。《衛生寶鑒》:砂鍋子木炭燒通赤,用米醋內點之赤紅。《壽世保元》:用醋煮過。《串雅內編》:(綠礬)八兩,用紅醋二茶杯,鍛至紅色,放地上出火毒?!对鰪V驗方新編》:醋泡曬干,入瓶內煅存性。現行, 取凈綠礬與醋同放鐵鍋內,置爐火上燒煅,待綠礬熔化時,用竹片攪勻,使礬、醋充分混合,再煅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涼,研粉。每綠礬100kg,用醋25kg。 取凈綠礬,用明煅法煅至紅透,趁熱用醋淬透。每綠礬100kg,用醋30kg。 據研究:分析比較炮制前后的性質和含量變化,結果證明,炮制前鐵含量為20.13%,醋制后含鐵量為24.86%,提高近5%。醋制后加強脆性,質地疏松,而研末制成丸劑,人體易于吸收,增強療效,同時綠礬通過醋制,使其強烈的酸澀之性味大部分消失而減輕對舌喉部粘膜的刺激性。 4、飲片性狀:綠礬為不規則碎塊,淺綠色或黃綠色,半透明,具玻璃光澤。質脆,入水易溶化。有鐵銹氣,味澀。煅綠礬(絳礬)呈粉狀、絳色,味澀。醋制綠礬形如煅綠礬,微具醋氣,味微酸。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塵。 1、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中藥化學成分2、《綱目》:畏醋。 3、《本草經疏》:綠礬雖能消肉食堅積,然能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用。 4、 本品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等不良反應,胃弱及孕婦慎服。內服多用絳礬,對腸胃刺激作用較輕。服藥期間禁飲茶水。 5、《玉楸藥解》:未可輕服。 6、《現代實用中藥》:多服有礙胃腸,起消化不良及便秘之弊。生用大量作催吐劑,但易起胃腸炎,宜慎用。 7、不良反應及治療:綠礬內服,部分可溶性鐵被血液吸收,并刺激造血機能使紅細胞新生旺盛。外用能使蛋白質沉淀,其稀薄液有收斂作用,濃厚者則產生刺激。 綠礬制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與硫酸亞鐵組基本相似,不良反應以胃腸道癥狀為主。 天然綠礬主要含硫酸亞鐵(FeSO4·7H2O)。因產地不同,常含有量比不同的雜質成分如銅、鈣、鎂、鋁、鋅、錳等。煅燒成絳礬則主要為氧化鐵,尚可出現含水不同的硫酸鐵組成。
臨床應用1、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放在鍋內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加少量稀鹽酸,裝入膠囊(每粒0.8g)備用。成人每次2粒(1.6g),每日2次,飯前服,連服,連服5-7天。小孩酌減。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嚴重胃潰瘍與3月內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服藥1個月后大便沉淀鏡檢1-2次,結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陰。服藥1、2天內反應較大,如上腹燒灼、惡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等,一般不需處理,2天后自行消失;較嚴重者,采用針刺處理,反應可很快消失。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g,連服10天,則反應較小。
常用選方2、生血片:綠礬480g,紫河車252g,阿膠96g,肉桂72g,海螵蛸72g。取紫河車、肉桂、海螵蛸用水洗凈,烘干,粉碎成細粉,與已過篩的綠礬、淀粉適量混勻。另分別取蔗糖適量和阿膠加水制成糖漿和膠漿后混合,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加硬脂酸鎂(用量相當于顆粒的1%),壓片,每片重0.25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呈棕褐色,味腥,微澀。功能補氣助陽,益精生血。用于貧血(繼發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诜看?-5片,每日2-3次。兒童酌減。服藥期間忌茶及碳酸鈉。(《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 3、黃病絳礬丸:皂礬(煅)360g,蒼術(炒)180g, 厚樸(制)180g,甘草60g,陳皮120g,大棗240g。以上六味,除皂礬、大棗外,其余4味粉碎成細粉;將大棗煮熟去皮、核,制成棗泥,與上述粉末拌勻,烘干,加入皂礬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為赭紅色水丸。氣特殊,味酸、微澀。功能祛濕,健脾,消脹。用于鉤蟲病貧血,濕熱黃疸,腹脹浮腫。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散;治療風熱毒邪所致爛弦風眼,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則可以本品熱湯泡洗,亦可與清熱解毒的黃連浸水洗。 4、用于疥癬瘙癢。綠礬不僅能解毒燥濕,又能殺蟲止癢,故為疥癬瘙癢等證所常用。治疥瘡,用本品配花椒、冰片、樟腦同為末,干撒,或菜油調敷。治濕癬瘙癢,可以本品火煅為末,用豬膽汁調搓;治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則可以本品配白礬、兒茶、側柏葉煎水熏洗,如《外科大成》二礬散。 1、治黃腫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
文獻論述2、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煅赤,米醋拌為,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救急方》)。 3、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煅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后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家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4、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 5、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丙。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一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并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圣濟總錄》綠白散) 6、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為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一兩,硫黃一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一兩,都研令勻,用粟料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圣惠方》綠礬丸) 7、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釜底墨一兩,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圣惠方》綠礬丸) 8、治耳生爛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煅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 9、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干,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涂少酥令潤,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痂干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涂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捺破敷藥。(《外臺秘要方》) 10、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 11、治疥瘡:綠礬、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一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煅成灰,瘡濕者干摻,干者菜油調敷。(《良方匯錄》) 12、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擦洗患處,可止癢、止痛、消炎。(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13、治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 14、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或常用釅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側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 15、治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干,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孫天仁集效方》) 16、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硼砂(煅)五分。上研極細,吹入,如熱甚用生硼砂。(《萬氏家抄方》綠雄散) 17、治舌忽硬腫,即時氣絕,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于新瓦上煅紅,放地上涼透,研細,將牙刷腳撬開牙關,搽舌上。(《絳囊撮要》綠衣散) 18、治爛弦風眼:青礬火煅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19、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痛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 20、治狐臭:綠礬半生半煅,為細末,入少量輕粉研細,每半錢,浴后以生姜汁調 擦,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1、《新修本草》:'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生藥材鑒2、《本草圖經》:'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其形色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鐵板上,聚炭封之,礬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捶卸?,汁盡,去火待冷,取出授為末,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云即綠礬也。' 3、《綱目》:'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綱目》:綠礬,酸涌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云,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攔曬干,入瓶火煅。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 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4、張石頑:'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注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婦人白沃經水不利,子臟堅癖,中有干血,下白物,用礬石杏仁蜜丸納陰中,日一易之。'(《本經逢原》) 5、汪級:'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食蠱,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于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醫林纂要·藥性》) 6、《新修本草》: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7、《本草經疏》:綠礬,《本經》主喉痹者,酸涌化延之功也。蚛牙口瘡,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腸內瀉血者,消散濕熱 之后,復有收澀 之功也。然而諸 治之外,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肉積,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投之輒消。 8、《本經逢原》: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注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 9、《醫林纂要》: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于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 10、《唐本草》:療疳及諸瘡。 11、《日華子本草》:治喉痹,蚛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各服,療腸風瀉血。 12、《醫學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 13、《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14、《現化實用中藥》:用其小量,能補血,用于貧血及萎黃病,并治胃腸出血,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外用,火煅透,治結膜炎,白癬,膿皰疹,腋臭等,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斂作用。[3] 性狀鑒別(1) 綠礬 為柱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藍綠色、綠色;條痕白色。透明至微透明。表面不平坦,粗糙,露值空氣中日久,則變為淡黃色。質硬脆,用指甲可刻劃出痕,易砸碎,斷面具玻璃樣光澤。無臭,味先澀后甜。以色綠、質脆、無雜者為佳。(2) 絳礬 為細粒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表面不平坦,有的一面較平整,一面具大小不一的小孔洞。絳紅色、褐紅色或磚紅色;條痕絳紅色或黃紅色。不透明;具土樣光澤。體較輕,質硬脆,但用指甲至小刀可以刻劃出痕。砸碎后,斷面有時可見夾有白色小斑點。氣微,味極澀后微甜。以體輕、色絳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1) 綠礬① 取本品碎屑少許,水合氯醛裝置,于生物顯微鏡下觀察:無色透明,可見到貝殼狀斷口。 ② 透射偏光鏡下:無色或微帶綠色。折光率:Ng=1.486,Nm=1.478,Np=1.471,低負突起。干涉色為綠-黃色。斜消光,Ng∧C=43°。正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 (2) 絳礬 透射偏光鏡下:形狀不規則,細粒邊緣呈紅色。小于0.025mm者半透明、高倍鏡下近無色,帶黃色調。正高突起,浸油中檢查不出以上物質的光性特征。 中藥化學鑒定綠礬(1) 取本品約2g,置閉口試管中,灼燒,管壁有水生成。(檢查結晶水) (2) 取本品約0.5g,加水約5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 ① 取濾液1ml,滴加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色沉淀:分離,沉淀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檢查亞鐵鹽) ② 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 (3)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水綠礬為4.90(10),3.78(6),3.23(2);或4.87(5),3.78(6);可含有多種脫水產物:Fe[SO4]·5H2O為5.57(6),3.73(8);Fe[SO4]·4H2O為2.97(7)或2.93(7);Fe[SO4]·H2O為3.12(4),2.52(4)以及Fe[SO4]為5.98(8),4.36(8)或3.56(9),3.41(4)。 絳礬 (1) 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約2ml,振搖,再加稀鹽酸約1ml,使其溶解,濾過,濾液近無色。 ① 取濾液1ml,滴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顯藍色沉淀,分離,沉淀不溶解于鹽酸。(檢查鐵鹽) ② 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顯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硝酸中均不溶。(檢查硫酸鹽) (2)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赤鐵礦3.66(1),2.71(2),2.51(2),2.20(1),1.84(1),1.69(1),1.59(1)。 (3) 熱分析曲線特征 吸熱145℃(中大), 530℃(小),760℃(大)。20-70℃增重1%;70-530℃失重24%,530-770℃失重26%;770℃后分解。在300℃前仍失水20%,在770℃前失去SO2,則證明絳礬尚含大量硫酸鹽。此與X射線分析結果吻合。[4] 作為飼料添加劑的鐵強化劑;
藥用價值農業上可用作農藥,能防治小麥黑穗病,蘋果和梨的疤痂病、果樹的腐爛??;也可用作肥料,能除去樹干的青苔及地衣。是制造磁性氧化鐵、氧化鐵紅和鐵藍無機顏料、鐵催化劑及聚合硫酸鐵的原料。 醫藥上用作局部收斂劑及補血劑。此外還用作色譜分析試劑等。食用級用作營養增補劑,如鐵質強化劑、果蔬發色劑。 園藝中使用硫酸亞鐵來殺滅苔蘚。 藥用分析
出處【性味】酸;澀;寒;無毒 【歸經】肺;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燥濕殺蟲;補血消積;解毒斂瘡。主血虛萎黃;疳積;腹脹痞滿;腸風便血 ;瘡瘍潰爛;喉痹口瘡;爛弦風眼;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2-0.6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為2%水溶液涂洗。 【注意】 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1、《綱目》:畏醋。 2、《本草經疏》:.《本草經疏》:綠礬雖能消肉食堅積,然能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用。 3、本品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等不良反應,胃弱及孕婦慎服。內服多用絳礬,對腸胃刺激作用較輕。服藥期間禁飲茶水。 4、《玉楸藥解》:未可輕服。 5、《現代實用中藥》:多服有礙胃腸,起消化不良及便秘之弊。生用大量作催吐劑,但易起胃腸炎,宜慎用。 主治病癥 脾弱黃腫 用蒼術二斤(淘米水泡兩夜)、黃酒曲四兩,同炒成赤色,加綠礬一斤,攔醋,曬干,裝入瓶中火煅,取出研細,再加醋和糊成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或米湯送下。一天服二至三次。此方名“伐木丸”,與平胃散同用,亦治肝氣脹滿。 喉風腫閉 用綠礬一斤,拌入醋三斤中,曬干,研末吹喉部。痰涎流出后,以良姜末少許,放在茶內漱口咽下。 眼睛紅爛 用紅棗五個,去核,填入綠礬,火上煨熟,加水兩碗、桃柳心各七個,一起煎濃。每取少許點眼。 瘧疾嘔吐 (少陰瘧)。用綠礬一錢,干姜泡過,加姜制半夏半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發病日清晨服,醋湯送下。 大便不能 用綠礬一錢,巴霜二個,同研細,放入雞蛋內攪勻。封好蛋殼破口,濕紙包舊,煨熟,同酒吃下。 大便下血多年 用綠礬四兩,入砂鍋內,封牢,煅紅,取出加青鹽、生硫磺各一兩,研勻,再入鍋中封煅一次。冷定加熟附子末一兩,共研細,以粟米粥做成蛫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或溫酒送下。 婦女血崩 用綠礬二兩、水銀粉一錢,共研細,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送下。 其他 腹中食積。用綠礬二兩,研細,加醋一大碗,在瓷器內熬煮,以要攪成膏,再加赤腳烏一兩,研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9、走馬疳瘡(按:即走馬牙疳。病處流動,速如走馬,侵蝕口鼻,穿透骨腮,全齒剝落,出血流膿)。把綠礬放入鍋中,用炭火煅紅,加醋拌勻,如此三次,研細,再放入少許麝香,調勻后敷患處。用藥前以溫水把口漱凈。 10、白禿頭瘡。用綠礬和楝樹子煉研涂搽。 11、小兒頭瘡。用煅綠礬一兩、淡豉一兩(炒黑)、膩粉二錢,研勻搽瘡上。搽前用桑木灰淋湯洗凈頭部。 12、耳生爛瘡。用棗子去核,填入綠礬,火煅后研細,香油調敷。 13、湯火傷。用涼水沖綠礬粉澆傷處,痛立止,腫亦消。 14、癬瘡作癢。用螺螄十四個、槿樹皮末一兩,蒸熟,加入綠礬(煅過)三錢,一起搗勻,搽患處。 15、小兒疳蟲病(病人喜食土和某些生物)。用綠礬研細,加豬膽汁調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至七丸,米湯送下。 16、甲疸(剪趾甲時誤傷肌肉,或趾甲長入肉內,都能形成瘡腫,流黃水,爛五趾,痛如火燒)。用綠礬五兩,煅到汁盡,研細收存。先以鹽水洗瘡,后以礬粉厚敷瘡上。每到如此洗敷,十日可治好。 可做凈水劑 17、治療血液病。 出自《日華子本草》。
鑒別唐本草 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本草圖經 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今白礬則晉州慈州無為軍,綠礬則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綠礬形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于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又有皂莢礬亦入藥,或云發了綠礬也,《傳信方》治喉痹用之。 綱目 “綠礬,可以染皂色,故謂之皂礬。又有黑礬,亦名皂礬,不堪服食,惟瘡家用之。煅赤者欲名礬紅,以別朱紅。”“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 性狀鑒別
藥方選錄(1) 綠礬 為柱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藍綠色、綠色;條痕白色。透明至微透明。表面不平坦,粗糙,露值空氣中日久,則變為淡黃色。質硬脆,用指甲可刻劃出痕,易砸碎,斷面具玻璃樣光澤。無臭,味先澀后甜。以色綠、質脆、無雜者為佳。 (2) 絳礬 為細粒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表面不平坦,有的一面較平整,一面具大小不一的小孔洞。絳紅色、褐紅色或磚紅色;條痕絳紅色或黃紅色。不透明;具土樣光澤。體較輕,質硬脆,但用指甲至小刀可以刻劃出痕。砸碎后,斷面有時可見夾有白色小斑點。氣微,味極澀后微甜。以體輕、色絳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 (1) 綠礬 ① 取本品碎屑少許,水合氯醛裝置,于生物顯微鏡下觀察:無色透明,可見到貝殼狀斷口。 ② 透射偏光鏡下:無色或微帶綠色。折光率:Ng=1.486,Nm=1.478,Np=1.471,低負突起。干涉色為綠-黃色。斜消光,Ng∧C=43°。正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 (2) 絳礬 透射偏光鏡下:形狀不規則,細粒邊緣呈紅色。小于0.025mm者半透明、高倍鏡下近無色,帶黃色調。正高突起,浸油中檢查不出以上物質的光性特征。 化學鑒別 綠礬 (1) 取本品約2g,置閉口試管中,灼燒,管壁有水生成。(檢查結晶水) (2) 取本品約0.5g,加水約5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 ① 取濾液1ml,滴加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色沉淀:分離,沉淀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檢查亞鐵鹽) ② 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⑶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水綠礬為4.90(10),3.78(6),3.23(2);或4.87(5),3.78(6);可含有多種脫水產物:Fe[SO4]·5H2O為5.57(6),3.73(8);Fe[SO4]·4H2O為2.97(7)或2.93(7);Fe[SO4]·H2O為3.12(4),2.52(4)以及Fe[SO4]為5.98(8),4.36(8)或3.56(9),3.41(4)。 絳礬 (1) 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約2ml,振搖,再加稀鹽酸約1ml,使其溶解,濾過,濾液近無色。 ① 取濾液1ml,滴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顯藍色沉淀,分離,沉淀不溶解于鹽酸。(檢查鐵鹽) ② 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顯白色沉淀,分離,沉淀在鹽酸、硝酸中均不溶。(檢查硫酸鹽) ⑵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赤鐵礦3.66(1),2.71(2),2.51(2),2.20(1),1.84(1),1.69(1),1.59(1)。 熱分析曲線特征 吸熱145℃(中大), 530℃(小),760℃(大)。20-70℃增重1%;70-530℃失重24%,530-770℃失重26%;770℃后分解。在300℃前仍失水20%,在770℃前失去SO2,則證明絳礬尚含大量硫酸鹽。此與X射線分析結果吻合。 (1)治黃腫?。何灞蹲影虢?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
文獻摘錄(2)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煅赤,米醋拌為,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救急方》)。 (3)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煅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后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家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4)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 (5)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丙。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一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并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圣濟總錄》綠白散) (6)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為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一兩,硫黃一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一兩,都研令勻,用粟料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圣惠方》綠礬丸) (7)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釜底墨一兩,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圣惠方》綠礬丸) (8)治耳生爛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煅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 (9)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干,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涂少酥令潤,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痂干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涂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捺破敷藥。(《外臺秘要方》) (10)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 (11)治疥瘡:綠礬、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一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煅成灰,瘡濕者干摻,干者菜油調敷。(《良方匯錄》) (12)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擦洗患處,可止癢、止痛、消炎。(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13)治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 (14)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或常用釅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側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 (15)治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干,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孫天仁集效方》) (16)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硼砂(煅)五分。上研極細,吹入,如熱甚用生硼砂。(《萬氏家抄方》綠雄散) (17)治舌忽硬腫,即時氣絕,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于新瓦上煅紅,放地上涼透,研細,將牙刷腳撬開牙關,搽舌上。(《絳囊撮要》綠衣散) (18)治爛弦風眼:青礬火煅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19)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痛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 (20)治狐臭:綠礬半生半煅,為細末,入少量輕粉研細,每半錢,浴后以生姜汁調 擦,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1)《新修本草》:'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臨床應用(2)《本草圖經》:'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并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其形色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鐵板上,聚炭封之,礬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捶卸?,汁盡,去火待冷,取出授為末,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云即綠礬也。' (3)《綱目》:'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 (4)張石頑:'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注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婦人白沃經水不利,子臟堅癖,中有干血,下白物,用礬石杏仁蜜丸納陰中,日一易之。'(《本經逢原》) (5)汪級: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食蠱,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于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 (《醫林纂要·藥性》) (6)《綱目》:綠礬,酸涌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云,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攔曬干,入瓶火煅。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 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7)《本草經疏》:綠礬,《本經》主喉痹者,酸涌化延之功也。蚛牙口瘡,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腸內瀉血者,消散濕熱 之后,復有收澀 之功也。然而諸 治之外,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肉積,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投之輒消。 (8)《唐本草》:療疳及諸瘡。 (9)《日華子本草》:治喉痹,蚛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各服,療腸風瀉血。 (10)《醫學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 (11)《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12)《現化實用中藥》:用其小量,能補血,用于貧血及萎黃病,并治胃腸出血,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外用,火煅透,治結膜炎,白癬,膿皰疹,腋臭等,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斂作用。 1.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放在鍋內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加少量稀鹽酸,裝入膠囊(每粒0.8g)備用。成人每次2粒(1.6g),每日2次,飯前服,連服,連服5-7天。小孩酌減。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嚴重胃潰瘍與3月內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服藥1個月后大便沉淀鏡檢1-2次,結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陰。服藥1、2天內反應較大,如上腹燒灼、惡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等,一般不需處理,2天后自行消失;較嚴重者,采用針刺處理,反應可很快消失。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g,連服10天,則反應較小。
不法用途1.1.生血片:綠礬480g,紫河車252g,阿膠96g,肉桂72g,海螵蛸72g。取紫河車、肉桂、海螵蛸用水洗凈,烘干,粉碎成細粉,與已過篩的綠礬、淀粉適量混勻。另分別取蔗糖適量和阿膠加水制成糖漿和膠漿后混合,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加硬脂酸鎂(用量相當于顆粒的1%),壓片,每片重0.25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呈棕褐色,味腥,微澀。質檢參見'藥材鑒別'項。功能補氣助陽,益精生血。用于貧血(繼發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诜看?-5片,每日2-3次。兒童酌減。服藥期間忌茶及碳酸鈉。(《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 1.2.黃病絳礬丸:皂礬(煅)360g,蒼術(炒)180g, 厚樸(制)180g,甘草60g,陳皮120g,大棗240g。以上六味,除皂礬、大棗外,其余4味粉碎成細粉;將大棗煮熟去皮、核,制成棗泥,與上述粉末拌勻,烘干,加入皂礬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為赭紅色水丸。氣特殊,味酸、微澀。功能祛濕,健脾,消脹。用于鉤蟲病貧血,濕熱黃疸,腹脹浮腫??诜?,每次3-6g,每日2次。(《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散; 治療風熱毒邪所致爛弦風眼,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則可以本品熱湯泡洗,亦可與清熱解毒的黃連浸水洗。 2.用于疥癬瘙癢。綠礬不僅能解毒燥濕,又能殺蟲止癢,故為疥癬瘙癢等證所常用。治疥瘡,用本品配花椒、冰片、樟腦同為末,干撒,或菜油調敷。治濕癬瘙癢,可以本品火煅為末,用豬膽汁調搓;治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則可以本品配白礬、兒茶、側柏葉煎水熏洗,如《外科大成》二礬散。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談起臭豆腐,部分市民對它敬而遠之;可同樣因為“臭”,一些人卻對它愛不釋“口”。合肥衛監部門調查發現,不少臭豆腐加工店為了減少制作成本、提高產量,竟在臭豆腐制作過程中添加綠礬(不純的硫酸亞鐵)。昨天,衛監部門提醒市民在購買臭豆腐時不要選擇顏色過黑、氣味過臭的。
入秋以來,市場隨處可見制售油炸臭豆腐的攤點,可是看著那黑乎乎的模樣,不少人對它的衛生狀況放心不下。臭豆腐為什么會發黑?真的是在“臭壇”里泡出來的嗎?衛監部門調查發現,不少臭豆腐加工店為了減少制作成本、提高產量,竟在臭豆腐制作過程中添加綠礬。用這種工業用硫酸亞鐵處理豆腐,并讓其表面發酵,可以產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鐵,這就是為什么臭豆腐表面是黑色的原因了。然而,若長期食用這種臭豆腐,食用者會出現全身無力、頭痛、食欲不振、視力模糊等癥狀,食品法嚴禁使用此類化工原料作為食品添加劑。 點擊加載更多
加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