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趙姬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知道她的人都是因為呂不韋和嫪毐,尤其是懷呂不韋兒子后而嫁子楚、和嫪毐之間的私生活。 從一個歌姬,華麗轉身成為一國太后,這就是很多人對于趙姬的印象。在中國歷史上,對于一些出名的女性,在流傳的故事中,都是以姬出身。趙姬是歌姬、平陽昭公主也淪落為歌姬、韓世忠的夫人也淪落為歌姬等,更不用提李師師、陳圓圓等青樓名媛。中國人似乎對于姬有這一個特殊的愛好和認識——以色事人。如果不是因為美色,她們會如此成功嗎?這基本上是古人的一種成見。 那么趙姬是歌姬嗎?是否真的如《史記 呂不韋列傳》所記載的只是呂不韋的一個歌姬? 首先,要明確一點,當時所有非正位、沒有名號的女性,基本上都稱姬。如秦莊襄王的生母,就被稱為夏姬;秦始皇時,有麗姬。姬不過是對夫人或王后、太后之外的妃妾的稱呼,并非后世所認為的姬就是妓女的意思。 從西漢對秦的不友好態度加上呂后專政,西漢對于秦的抹黑非常積極了。如果趙姬有身孕了才嫁給子楚的事情是真實的,呂不韋不說,趙姬不說,外人如何得知?這點王世貞就質疑了:“不韋不敢言,太后復不敢言,而大期之子,鳥知其非嬴出也?” 湯聘尹認為:“果有娠而後獻,當始皇在趙,母子俱匿,其嫗獨不能語子以呂氏之胤?如齊東昏妃子之於蕭纘耶?如語之故,始皇必不忍忘一本之系,何至忿然曰:『君何親於秦,號曰仲父?』以奉先王之功,且躬出其後,而俾之遷蜀以死,雖賓客游說萬端,而莫之阻,亦自知嬴非呂矣。則呂易嬴之說,戰國好事者為之。” 梁玉繩認為:“《疏》云:十月而產,婦人大期,則大期乃十月之期,不作十二月鮮。即如《史記》,十二月曰大期。夫不及期可疑也,過期尚何疑?若謂始皇之生,本不及期,隱之至大期,而乃以生子告,則子楚決無不知之理,豈非欲蓋彌彰乎?只緣秦犯眾怒,惡盡歸之,遂有呂政之譏。史公本紀,特書生始皇之年月,而於此更書之,猶云世皆傳不韋獻匿身姬,其實秦政大期始生也。別嫌明疑,合於春秋書子同生之義,人自誤讀《史記》耳。” 司馬遷特意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注明秦始皇的出生年月,就是為了駁斥西漢時所流傳的秦始皇是呂不韋兒子的說法。 趙姬是趙國豪家女,應該是正解。但這個趙家,和趙國王室是否有關聯就不得而知,即便有,也是遠親,八竿子打不到的親戚。 后來秦始皇在滅趙后,去到邯鄲,把所有和趙姬家有仇怨的人都殺了。這就說明了趙姬家在趙國有一定地位、但仇人不少,在趙國不大受到歡迎。 呂不韋和子楚初次相見是因為到邯鄲做生意。那么趙姬成為呂不韋姬,也應該是同時的事情,距離子楚認識趙姬的時間也不長。 現在事態開始明了:趙姬家在趙國不如意,受到打壓,需要多多結交外援,趙姬因為擅長歌舞而成為呂不韋的歌姬,也是趙姬家結交外援的一種方式;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那么讓擅長歌舞的趙姬出來表演,以取悅子楚;子楚喜歡上趙姬,就納她為妾,在趙姬生下嬴政后,就立她為夫人。 因此,趙姬并非妓女,而是出身于趙國豪族,只不過中途因為家族利益成為了呂不韋的歌姬。當然也不能排除趙姬喜歡呂不韋,但被子楚搶奪的可能性。“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表現出來的是趙姬的主動。 也有觀點認為,趙姬和呂不韋所獻姬并非同一個人。趙姬,是子楚明媒正娶的正牌夫人,生嬴政;呂不韋所獻姬,生成蟜。這種說法有可能更符合歷史現實,《呂不韋列傳》的記載更像是小說之言。 但不管趙姬是不是呂不韋所獻姬,都不影響趙姬是趙國豪族女的身份。 秦始皇是在秦昭王48年正月出生。秦始皇出生的上一年正是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子楚和呂不韋相識是在長平之戰當年。 趙國物資短缺,是呂不韋去邯鄲做生意的原因。長平之戰,自然會使得作為質子的子楚在趙國處境不好,尤其是白起坑殺45萬趙軍后。作為秦國在趙國的質子,子楚可謂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的說法都算是輕描淡寫了。因此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的原因就在于子楚在滿是敵人的邯鄲城中豁達、自若的表現,是成大事的品質。 秦昭王50年,趁秦軍圍邯鄲的機會,子楚討回秦國,而留趙姬和嬴政在邯鄲。趙姬藏匿在母家才逃過趙國的追殺。 趙姬母子藏匿的這段時間,日子應當很不好過,否則不會引來嬴政在滅趙后,親自來到邯鄲屠殺仇家來發泄。7年后,秦昭王去世,子楚被立為太子,趙姬母子才被趙國送回秦國。這個時候,嬴政已經9歲了。 秦始皇即位時,由于未成年,按照慣例,應當是由母親趙姬聽政。但由于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二人早死,作為趙姬婆婆的華陽太后和夏太后都還在世,因此,即便在名義上是趙姬聽政,但應當受到華陽太后的楚勢力和夏太后的韓勢力所制約。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未親政時,秦國三大外戚勢力把持著秦國:趙姬的趙勢力,呂不韋是代表;華陽太后的楚勢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韓勢力,成蟜是代表。這是李開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書中的觀點。 由于趙姬、華陽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勢力的相互制約,才使得趙姬沒有能夠像宣太后那樣被記載成為聽政的原因。 在本人的《彗星見 成蟜反 王冠劍 嫪毐亂 不韋免 逐客令:背后真相是什么?》一文中,也提到了趙姬的趙勢力和華陽太后的楚勢力。 在秦始皇即位初,秦國三大將軍中,蒙驁為齊人,王齮籍貫不明,麃公似乎是楚人(《史記 正義》:“麃,彼苗反,蓋秦之縣邑。大夫稱公,若楚制”。) 蒙驁和王齮都在秦昭王時出現,應該都不屬于三大外戚勢力,麃公應當是華陽太后楚勢力的人。 嬴政7年,韓勢力的首領夏太后去世,蒙驁也去世,而王齮早在嬴政3年已經去世。麃公只在嬴政2年出現過,生卒不詳。由于夏太后的去世,韓勢力受到趙勢力和楚勢力的聯合排擠。 嬴政8年,韓勢力的代表、嬴政弟弟成蟜趁率軍攻打趙國的機會,在曾經是韓國土地的上黨地區屯留反叛。具有韓國血統的成蟜自然受到了上黨地區人們的支持,這也是為什么平定后屯留的居民要被遷移的原因。 面對成蟜的反叛,趙姬使用了在當陽(今河南焦作市)的嫪毐北上山西平叛。嫪毐因此被封長信侯。所謂長信,即永久的盟友之意。 成蟜叛亂被平定,作為最大功臣的嫪毐,除了被封侯外,獲得了三個封地賞賜。從《史記》記載王翦在滅楚前夕對秦始皇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的話來看,在秦國想要封侯,功勞可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非常大的功績才能封侯。因此,嫪毐平定成蟜叛亂,是穩住嬴政王位的關鍵,否則想得到封侯,很難。有滅國大功的王翦都沒有封侯的資格! 秦人風采 秦始皇即位時的三大將,王齮早死,蒙驁上年去世,麃公不知所蹤。秦國大將空白,這才給了嫪毐以軍功封侯的機會,否則有王齮、蒙驁在,輪得到嫪毐嗎? 嫪毐是呂不韋所舉薦、趙姬重用的人。上面說過,在秦始皇即位時的三大將中王齮、蒙驁是老將,中立,麃公疑似楚勢力。現在趙姬的趙勢力有了嫪毐這個武將,加上相國呂不韋,趙勢力儼然掌控秦國文治、軍事。在某個意義上來說,楚勢力已經失勢。 但反轉的機會馬上就來。在嬴政9年,楚勢力以嫪毐謀反上告嬴政。嫪毐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咸陽以秦王、趙姬太后號令發動和組織縣卒、衛卒、官騎等,準備攻打和嬴政在一起的楚勢力。當時趙姬也在雍的大鄭宮,若是趙姬在咸陽,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了。 趁嫪毐還沒集結完畢時,楚勢力的昌平君、昌文君率先攻打在咸陽的嫪毐。 雖然是被偷襲,但嫪毐在咸陽的隊伍也不小。衛尉(掌管宮門)、內史(即京畿地區最高負責人)、佐弋(掌管兵器庫)、中大夫令等官員都是嫪毐的支持者。可以看出,咸陽基本上都掌握在嫪毐手中,嬴政若不在雍而在咸陽,楚勢力根本就沒有反轉的機會。 嫪毐之亂,從嬴政8年4月嬴政親政開始到9月嫪毐被夷三族,歷經6個月的時間。嫪毐從咸陽逃亡到好畤時,被人所殺。從時間上看,嫪毐之敗的關鍵,在于趙姬和呂不韋二人的保持中立——對于他們來說,讓他們公開站出來反對親政的嬴政,既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也有非常大的風險,更是一種讓自己難堪的行為。 9月嫪毐被殺,趙姬被遷居雍、禁止進入咸陽。10月,呂不韋被免相——秦國以10月為歲首,即嬴政10年。秦時10月等于現在的1月,是新一年的開始。 以昌平君、昌文君為代表的楚勢力成功的利用秦王親政的時機,擊潰了趙勢力。 所謂的逐客令,其實更多的是是針對嫪毐和呂不韋龐大的門客。因為楚勢力要鞏固自己的成果,面對眾多的嫪毐和呂不韋門客,只有驅逐才能保住自己的成果。 當時呂不韋食客三千,家僮萬人;嫪毐舍人1000多人,家僮數千人。這數量可不小,防止他們的死灰復燃,只有驅逐是最好的途徑。 只是楚勢力碰到了出身于呂不韋門下的李斯。李斯以一紙諫書,輕松的扭轉了局勢,奪取了楚勢力的成果。 在齊人茅焦勸說下,處于公共形象考慮,嬴政選擇了和母親達成諒解,對于呂不韋只是免去相位的處罰,出居洛陽。但呂不韋免相后,并沒有收斂自己,經常和士子、門客見面,這就成為了影響嬴政大權獨攬的一個隱患。這才是嬴政遷呂不韋到巴蜀的原因——你呂不韋就安安靜靜的養老吧。 呂不韋死后,出于平衡楚勢力的考慮,嬴政赦免了被遷到巴蜀的嫪毐門客。 嬴政17年,華陽太后去世。嬴政19年,趙姬去世,謚號:帝太后。 出土的秦軍所使用的青銅箭頭 對于趙姬來說,不管是作為呂不韋姬而被子楚所娶,還是子楚明媒所娶,都是為了家族利益。在秦趙關系惡劣期間,趙姬母子二人躲避在娘家,忍受仇人的羞辱,不管怎么說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但好日子還沒多久,子楚即位3年就去世了。趙姬落入和華陽太后、夏太后等不同勢力的爭斗中,努力的保住自己兒子的王位。 在夏太后去死后,趙姬、華陽太后、夏太后三人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了。趙姬使用嫪毐,通過平定叛亂,獲取了秦國軍政大權。但華陽太后的楚勢力利用嬴政親政的時機,以嫪毐謀反為借口,處死嫪毐,驅逐趙姬,罷免呂不韋。趙姬被徹底打敗了! 在茅焦以母子不和影響共同形象的勸說下,也可能出于安撫因為嫪毐被殺、呂不韋被免所帶來的秦國人心不穩,嬴政和趙姬達成了和解。 在《史記》中趙姬和嬴政關系變壞,嫪毐和呂不韋的不良結局,都是因為他們和趙姬的不正當關系而導致的。但秦國人對于這些男女事情,未必就如后世儒家如此嚴肅。 宣太后在秦昭王即位后,長期和義渠王保持不正當關系。在和秦昭王合謀殺死義渠王后,宣太后又找了個魏丑夫。秦國沒人對此說什么。 這些事情距離嬴政時間也不遠。秦人的觀念也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發生巨大的改變。因而,趙姬的私生活,并不是嫪毐之亂的起因。 楚勢力意圖擊潰趙勢力,雖然也是一個因素。嬴政本身要奪回大權,做到大權獨攬,才是嫪毐被殺、趙姬被驅逐、呂不韋被免的主要原因。 趙姬和呂不韋保持中立,嫪毐獨自作戰,如何能不敗?嬴政能夠大權獨攬,一統六國,最關鍵的原因是趙姬選擇中立成全了兒子的大權獨攬。這才應該是趙姬死后,被謚為帝太后的原因——她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嬴政。 否則,以趙姬的太后身份、呂不韋的相國、嫪毐的軍權,剛出門道的嬴政想打贏很難很難。 一個被作為家族利益交換的女人,在敵視的國家中四處藏匿,母子相依為命,不經意之間成為了太后,卻落入了政斗之中,在艱難的保住兒子的王位后,又不得不面臨在兒子和情人之間做選擇——這就是趙姬的一生。也許只有和嫪毐在一起的時間,才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