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先生在其節目中多次教我們如何去判斷一件藏品的真偽,今天我們借著這篇文章來談談明清時期的瓷器如何鑒定真偽,有四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我們必須學會,它們分別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紋飾、款識。 1.器型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器型,明清瓷器的各類器型,能較多的準確反映明清各朝各帶在當時的生活習俗、社會風貌、審美標準和技術條件。在鑒定過程中,要重視對時代風貌的研究,并對其不同的風格進行詳細了解。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斗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萬歷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清代無論在器型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時期的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蘋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創作方面更加豐富多彩,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等,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很少見有創新之作。觀察瓷器的器型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2.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是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是斷代和鑒別中很重要的。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明代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卻較民窯瓷器更加白潤肥厚,玻化程度也較高。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制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等,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等,其中還有一種釉稱之為雜色釉興盛于明代嘉靖時期,傳世品極少。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瑯彩品種風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顏色釉中霽紅、霽藍、醬色釉、黃釉等數量在當時都比較多,康熙時期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爭奇斗艷。琺瑯彩、粉彩也是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重大發明。 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上,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質的縝密和疏松,及濃縮、積釉情況等都能作為瓷器鑒定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3.紋飾 明清不同時期的瓷器紋飾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不同的風格特點,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紋飾較為復雜,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在康熙后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4.款識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萬別,以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清代共有帝皇十個,均有帝皇紀年款的瓷器傳世,他們依次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是有一定的慣例的,因為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層出不窮。 順治官窯器以書寫“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也有寫“順治年制”四字款;康熙朝歷時61年,款識較多。其官窯款多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三行青花楷書款,晚期有少量篆書款;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青花雙圈款,也有雙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單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書款;乾隆官窯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款字一般以青花書寫為主,但亦有抹紅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咸豐及其后的同治、光緒、宣統大多為六字雙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其中光緒時署有“大雅齋”、“天地一家春”及“長春同慶”、“永慶長春”等款的官窯器最為精致,民窯款則多無定制,形式較多。 總之,鑒別瓷器真偽,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同時,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對所見之器均亂加猜測。那么,學會這四大要點你對于手上珍愛的瓷器又有幾分認識呢?研究古玩瓷器是一門復雜的學問,上述只是大致的歸總卻還需要各位加深對識別贗品必要的鍛煉和閱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