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麾下有位“三不”將軍彭玉麟,一曰不要命;二曰不要官;三曰不要錢。如果說彭的“不要官”“不要錢”主要是“無欲”,那么他的“不要命”則是“有為”——集中表現在英勇殺敵、屢建奇功上。其實呢,彭玉麟不畏權貴、秉公執法,也是不要命的“硬茬兒”。 李鴻章有個侄子李秋升素來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官不敢問,鄉民深惡之”。一次李公子在合肥欺行霸市、毆死人命,恰巧此時彭玉麟巡閱長江水師來到合肥,聞知此事,便命人傳來李秋升。但李秋升覺得彭將軍是自己伯父的至交,不看僧面看佛面,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不料見狀,“公大怒,命笞之無算”,狠狠打了他一頓。爾后,彭玉麟突聞安徽巡撫也趕來合肥,當即心知肚明,便命手下一邊好生接待,一邊命劊子手快快行刑,待到巡撫大人踏上船來,李公子早已身首異處。彭玉麟隨即給李鴻章修書一封,其中寫道:“令侄敗公家聲,想亦公所憾也,吾已為公處置訖矣。”那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我可幫了你大忙,把敗壞你家名聲的逆子給殺了。李鴻章讀罷此信,驚得目瞪口呆,但事已至此,也只好順坡下驢,“合肥復書謝之”。 這樣就把李鴻章的侄子給殺了,會不會遭李鴻章記恨報復,彭玉麟似乎從來沒想過,又似乎想過,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斬立決。彭玉麟的“無欲”成就了他“剛”的骨氣和底氣,而他的“剛”又增添了他“無欲”的光輝。 如今有的官員或者年齡過杠提拔無望,或者能力不足業績平平,于是常把“無所求也無所謂”掛在嘴邊。看似“無所求”了,實質是 “所求”無望的一種無奈,一種牢騷,一種懈怠,說到底無非是為自己得過且過、“混日子”尋找借口罷了。其所思所想所為是不是與彭玉麟有云泥之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