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西望太行,東瞻岱岳,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是兩省三市六縣交界之地。歷史上隋唐大運河和今衛運河流經臨西,造就了臨西獨特而輝煌的運河文化。 臨西的運河有隋唐大運河(又稱永濟渠,御河)和今衛運河兩條線路,其中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御河)在今縣境中部(縣城東邊)縱貫南北。今衛運河在縣境東部邊境緩緩流過,與山東臨清隔河相望。 隋唐大運河(又稱永濟渠,御河)源于漢代黃河北流形成的屯氏別河。漢代,黃河屢在本境北流,后形成了屯氏河和屯氏別河。屯氏河,自館陶東北來,走古清河故道,為今衛運河一線。屯氏別河自館陶分支北來,由尖冢而北,走今倉上、堤口一線,是為隋唐運河。 2008年經過調查勘探,揭示了隋代開鑿的大運河在隋、唐及北宋時期在臨西縣境內的河道走勢、長度、寬度及深度等,弄清了土層情況,并發現了河道特征物——水生物殘留貝殼。臨西縣境內的隋唐大運河從最北端的鄭樓村入境,向南依次流經黃夏莊、寧莊、呂寨、石佛寺、后堤口、龍旺、倉上、趙樊村、郝莊、龍潭、蔡辛莊、喬屯、尖冢等村莊,沿線共涉及呂寨、臨西、趙樊村及尖冢等4個鄉鎮、20多個村莊。 隋唐大運河故道沿岸有鯀堤、臨清古城遺址、龍潭寺遺址、尖冢遺址等重要的歷史文物古跡及美麗的傳說故事,精巧的手工掛面制作技藝,潭腿傳統武術等世代傳承。 至1127年(金天會五年)縣城東遷曹仁鎮,元代,被尊為京杭大運河之父的郭守敬,通過對隋唐大運河的截彎取直,棄弓走弦,京杭之間縮短行程近800公里,奠定了今衛運河的走向和格局。今衛運河臨西段境內流經長度為39.2公里,平均寬度為1200米,由尖冢入境,經初圈,李圈,趙圈,江莊,大營,丁村,江村,馬村,趙村,東西溫,劉口,相莊,教場,北隊,邢莊,李元,北三里,八里圈,陳窯至汪江出境。 今衛運河畔,有尖冢碼頭、尖冢鈔關、河西老街巷、八里圈清真寺、陳窯遺址、丁家碼頭險工等古文化遺跡和運河特有的民俗、美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