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一年,陳曼生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縣做知縣,結識了同期紫砂名家楊彭年與楊鳳年兄妹,并對楊氏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持。 同時更因自己酷嗜砂器,在公余之暇,辨別砂質,創制新樣,設計多種造型簡潔、利于裝飾的壺形。 自此,文人壺風大盛,將紫砂創作帶入另一境界。 藝 陳曼生 是浙江錢塘人,原是一位飽學詩書、精通金石書法的才子,“西泠八家”之一。 嘉慶六年應科舉拔貢,嘉慶21年,在毗鄰宜興的溧陽當縣令。 一個寒窗苦熬的文人,終于坐了一把縣太爺的交椅,照例應該好好消受一番。 ▲陳曼生楊彭年 合歡 但曼生的目光,仍然在文峰墨海間遨游。有一天,他辦公的廳堂西側,突然發現一枝連理桑,家人與幕客均以為此乃大吉之兆。 于是便討了一個彩頭,將齋名改為“桑連理館”。 如果是一般的撫弄風雅,那倒也罷了。而陳曼生骨子里偏偏是那種不玩痛快決不罷休的文人。 嘈雜的官場他沒有興趣,見慣了滄海桑田,心就趨向沉靜。 ▲陳曼生楊彭年 合盤 離此不到百里的宜興窯場,才是他心中的牽掛。一見到那溫雅古樸的紫砂壺,他就怦然心動、愛不釋手。 陳曼生篤信佛教,酷愛紫砂壺,于齋中設一巨大藏室,平日賞壺,玩壺乃至日后設計壺式均在此,室中懸一巨幅南無阿彌陀佛之墨寶。 ▲陳曼生楊彭年 葫蘆 一日好友邵二泉賞壺之余一時興起,曰:曼兄愛佛也愛壺,何不以“阿曼陀室”為此室之名,取曼公與佛語阿彌陀佛結合之意。 曼生及眾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誕生,從此陳曼生就成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陳曼生留與后人的標志性的文化標識。 傳 曼生傳說 據傳陳曼生生于浙江杭州一尋常百姓家,自小就耳聞目睹在茶的天地里,在當時的杭州,茶事盛行,因而宜興的紫砂壺也隨之在杭州大行其道。 曼生滿周歲時,家人將書、銅錢、算盤、毛筆等眾多物品擺放在一張大桌上讓其抓周。 ▲陳曼生楊彭年 匏瓜壺 可小曼生對于身旁諸物無動于衷,徑直爬向站在桌邊的爺爺,爺爺順手抱起了孫子,而曼生的小手卻緊緊抱住了爺爺另一只手上所執的老茶壺。 爺爺高興地叫道:“好好好,小孫子抓壺,日后必是有福之人呀!”因壺即福之諧音,眾皆歡喜。 曼生抓周抓壺,或許也正是冥冥中早就注定,曼生的一生,會跟壺連在一起吧! ▲陳曼生楊彭年 瓢提 曼生喜壺的愛好,自小就有,對于質樸俊雅紫砂壺的喜好也是天性所致,因此,陳曼生不在宜興時就已經心系紫砂,為之傾心了。 又傳,曼生與塾中學友富家女松梅自小情投意合,兩心相許,蕩舟西子湖,相約雷峰塔,聽松風賞明月,品茗茶論人生。 兩情相依,相約終生。曼生不僅愛松梅,也愛松梅為之沏茶的小壺,松梅以壺贈曼生。 ▲陳曼生楊彭年 石銚式提梁壺 后終究門第懸殊,曼生松梅卻不能有情人終成卷屬,成為曼生終生的遺憾。 陳曼生不愛金銀而癡迷紫砂,說到底不僅僅是在壺中尋求某種精神與情感寄托,而是釋放自己的才情與感悟。 才能得以使曼生壺充滿了情感與靈氣,一把小小的壺里,融會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華, 融進了陳曼生一生的情感與文采。 ▲陳曼生銘竹節壺 然天佑其靈,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來,誰是誰非,我佛無說。 也就是在陳曼生做溧陽縣令的時候,因喜好紫砂壺而結識了當時制壺高手楊彭年,二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楊彭年合歡提梁 子繁銘 或許是巧合,陪伴著曼生度過無數漫漫長夜的小紫砂壺竟然就是彭年所制。 賞 曼生作品欣賞 ▲清·楊彭年、陳曼生箬笠壺 ![]() ▲陳曼生楊彭年 半瓜壺 ![]() ▲陳曼生楊彭年 半月瓦當壺 ![]() ▲陳曼生楊彭年 仿古井闌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