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財政廳銳意進取、積極創新,以“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為中心,重點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四三二一”(四大環節、三個體系、兩項要件、一個核心)改革,扎實推進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設,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效果、影響力和公信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廣東省財政廳銳意進取、積極創新,以“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為中心,重點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四三二一”(四大環節、三個體系、兩項要件、一個核心)改革,扎實推進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設,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效果、影響力和公信力不斷提升。 抓好預算績效管理中目標管理、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管理等四個重要環節,構建“事前績效審核、事中績效督查、事后績效評價、評價結果應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框架。 (一)全面推行預算績效目標管理 制訂印發《廣東省省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管理規程》,明確所有納入省級項目庫管理的事業發展性支出和部門整體支出列入績效目標申報范圍,績效目標的審核情況作為編制部門預算的前置條件,并將核準的績效目標作為開展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的依據。2016年審核財政支出項目績效目標,一級目標1,215個,二級目標9,002個。2017年,研究制訂兼顧共性與個性、定性與定量的《廣東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目標管理信息表》,完善績效目標格式化、信息清單化、指標數字化、評審標準化、管理信息化,切實提高績效目標管理的規范性和實用性。 (二)積極推動預算績效目標運行監控 一是探索財政資金績效目標績效監控模式。利用現有的廣東省預算績效管理信息系統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平臺、全省財政資金在線監督系統,構建廣東省財政資金績效運行監控機制。二是拓展績效目標監控工作覆蓋面,將績效目標監控實施范圍覆蓋到全部省直單位,并建立根據績效目標進行項目實施階段性反饋的工作方法;三是按照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要求,完善績效監控工作流程,簡化填報流程,精簡填報內容;四是依托績效運行監控平臺,根據各單位反饋的績效目標運行監控材料,分析項目實施情況,對實施過程中偏離績效目標的項目及時督促整改。 (三)不斷拓展預算績效評價覆蓋面 一是擴大績效自評,“十二五”期間實施績效自評項目2000多個,2017年繼續擴大范圍,將所有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和部門整體支出增列入2017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績效自評范圍;二是抓好重點評價,對接各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和預算管理改革重點領域,確定年度績效管理重點和開展工作,2016年組織開展22類、278項資金績效評價;推進評價機制創新,績效評價范圍逐步實現“部門整體支出、專項資金、財政政策和財政管理”的橫向覆蓋,近年來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扶貧資金等600多項重點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三是探索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在2016年6個省直部門試點的基礎上,擴大到12個進行整體支出績效評價,逐步實現“項目支出”向“綜合支出”的績效評價轉變。 (四)逐步推進預算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將評價結果作為下一年度預算的重要依據,評價結果較差的不再安排預算;將部分重點項目績效評價結果專題呈報省政府,為實施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提供績效參考,將評價結果反饋主管部門,落實部門績效管理責任;將評價結果反饋人大、審計等有關部門,加大外部監督力度。此外,將評價報告向社會公開,并探索部門單位績效自評報告公開,建立績效責任約束;逐步建立和完善績效評價問責制度。 (一)構建規范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 在“一個辦法+X個規程+X個細則”的預算績效管理總體制度框架下,按照“層級配套、功能協調、覆蓋到位”的要求,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各級財政共制定有關預算績效管理的制度辦法150多項。一是立足“高”字,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從依法行政的角度出發,研究擬訂《廣東省預算績效管理辦法》,全面闡述預算績效管理的涵義、對象、內容、職責分工和管理要求,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的法制基礎。二是立足“廣”字,在理順機制上下功夫。針對預算績效管理的原則、范圍、方法和機制,制定《廣東省省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管理規程》、《廣東省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管理規程》、《預算績效管理委托第三方實施工作規程(試行)》和《廣東省省級財政資金績效自評工作規程》等綜合性管理制度。三是立足“深”字,在業務操作上下功夫。針對各類財政資金不同特點和績效管理要求,制定《省級財政到期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暫行辦法》、《廣東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暫行辦法》等專項辦法;針對績效管理不同層面的業務程序、工作規程、協調機制等,制定《省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管理內部工作規范》、《預算績效管理委托第三方實施工作規程(試行)》等一系列業務規范。 (二)構建科學的第三方管理體系 在工作方式上,實行第三方專家全程參與機制,除組織專門的第三方評價工作外,在績效目標審核、績效自評、重點評價等重點工作中,充分借助第三方機構的力量;在工作程序上,嚴格按照《預算績效管理委托第三方實施工作規程(試行)》等規定,規范引入第三方工作程序,并規范第三方實施獨立評價工作程序;在工作業務上,以《預算績效管理委托第三方實施業務指南》為范本,幫助第三方機構了解預算績效管理基礎概念、操作流程、常見問題、典型案例和注意事項等,有針對性地指導第三方機構開展具體工作;在工作質量上,建立第三方評價的監督和考核機制,考核評估結果與委托服務費用支付以及以后年度選取承擔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資格掛鉤。 (三)構建完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方面,在現行通用指標體系基礎上,結合各年度重點評價項目的不同特點和個性要求,在三級共性指標下分別研究設置具體、可量化的個性指標,確保評價正確導向和評價結果質量。另一方面,注意指標信息積累,向省直有關部門和市縣財政部門收集績效評價指標,進一步補充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一套覆蓋廣泛、適用性強的指標體系。 (一)完善預算績效信息化管理 在“金財工程”的總體框架下,創建涵蓋專家評審、部門預算、財政專項資金、財政綜合支出績效管理,以及評價指標和標準庫、項目庫、專家庫、資料檔案庫在內的財政績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預算績效工作信息化管理;并著力升級完善績效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和模塊設置,繼續完善“6庫、6子系統、6化”的財政績效信息管理平臺,逐步實現績效管理數據一體化、業務規范化、流程簡單化、操作實用化、進度動態化、工作時效化。 (二)建立專業的績效管理機構和隊伍 在財政部門系統,2016年省財政廳將績效評價處更名為績效管理處,職能范圍擴展到預算績效管理的各個領域;市縣財政系統整體推進,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市、縣(市、區)142個財政部門均已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基本成立了負責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科(股),據初步統計,有200多人專職承擔預算績效管理任務。在省直部門系統,預算績效管理實現省級部門404個一級預算單位全覆蓋,各省級部門均在內部固定了相關職能處室、單位并指定專人負責績效管理相關工作;在第三方機構,專家隊伍和第三方機構蓬勃發展,建立績效評價專家庫,入庫專家1287人,建立省級第三方機構庫,共86家第三方機構入庫。 嚴控績效管理質量方面,一是創新績效評價模式。對部分資金量大、涉及面廣、情況較復雜的財政資金,如十件民生實事資金等,進一步探索由一家機構獨立評價向多家機構聯合評價模式的轉變。二是探索績效評價標準化建設。在總體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評價項目,探索運用系統的層次分析方法,設計有關評價模型的設立原則、功能、流程和標準等,構建統一規范、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數學分析模型,提高績效評價標準化管理水平。三是建立評價報告點評機制。在第三方評價報告撰寫和修改等基礎工作完成后,召集有關第三方機構、主管部門對評價報告進行點評,表揚和推廣格式規范、論證嚴謹、材料充實、結果公正的優秀報告,及時糾正評價報告中出現的錯誤,提高報告的規范性、嚴密性。 剛化結果應用方面,一是建立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和整改機制。定期將評價結果按程序反饋被評價單位并向被評價單位印發評價情況通報,逐步建立有效的績效管理結果反饋和通報機制;結合強化資金管理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要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合理化建議,形成《評價結果應用建議書》,提供有關部門,強化主管部門的績效責任主體意識,并跟蹤整改落實情況。二是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的有效銜接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完善資金管理和下一步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如專項資金到期確需延續安排的,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對存續期間的專項資金進行定期評估,監督檢查、專項審計和績效評價發現違法違規問題,情節嚴重或整改無效的,或績效評價結果等級為低以下的,應撤銷專項資金或壓減額度。三是規范績效信息公開機制。拓寬績效信息公開范圍和渠道,進一步規范信息公開的主體、程序內容和方式, 提高績效信息的可靠性、準確性。
|
|
來自: 昵稱38501111 >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