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從業13年,公司高峰會員,連續5年保費過百萬,件數過百件。曾經一個月銷售健康險46件。 客戶資料:四十五歲,私營企業主,只有社保,沒有其他任何商業保險。了解過保險產品,但一直沒有買。經過朋友轉介紹,了解過一些保險,但還是不太認同。電話約訪了好多次,一直以各種理由拒絕。約訪過程中,要求我給她發一些計劃書,我堅決拒絕。經過大概六七次電話約訪,終于爭取到了一個見面的機會。 客戶:我之前也大概了解了一點保險,這樣吧,你給我推薦幾個保險。我看看。 我:王姐,你之前買過哪些保險呢? 客戶:我除了社保,其它沒有了。 我:按你這個年齡還有經濟狀況,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買呢? 客戶:說實話,我認識好多做保險的,我覺得買保險,沒有什么用。 我:你想聽聽我的意見嗎? 客戶:那你給我說說吧。(礙于熟人介紹,客戶不好意思拒絕,其實還是比較排斥) 我:只有你需要的,能真正解決你的問題的,這樣的方案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比如說,我現在給你推薦一款產品,一年交將近兩萬塊錢,有一個五、六百萬的身故保障,需要繳費20年。管到65歲。如果65歲之前什么問題都沒有,你所交的每年這兩萬塊錢,就沒有了,純消費,你覺得這樣的保險好嗎? 客戶:那有什么意思,這種誰買呀。 我:你說的對,這種保險,很多人覺得沒有意思。但是對于很多金領及企業高管來說,這個很有意義。他們認為,在最有能力賺錢的時候,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無論自己有沒有問題,家庭都一定能拿到六百萬。有問題,保險公司給600萬;沒有問題,自己創造這600萬。到65歲,沒有任何問題,雖然沒有拿到保險公司的600萬,但是自己的身體沒有問題。對他來說,也是值得。所以,保險其實沒有好壞,關鍵在于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講到這里,客戶的態度明顯有好轉) 客戶:那你說我這樣的,買什么樣的保險合適? 我:你有社保已經很好了,享受國家的福利待遇,有最基礎的保障。接下來,你需要意外、意外醫療,重疾、還有住院醫療,另外,還需要考慮未來的養老。那這些當中,你認為哪一方面解決了,你最安心。 客戶:可能還是健康的問題比較擔心,重疾保險比較重要。 我:你為什么這么想?(我認為只有完全打通客戶的觀念,才能讓她簽單, 所以沒有急于給她推薦險種) 客戶:一個朋友得了癌癥,保險公司賠了十幾萬,沒有用家里面的錢治療,挺好的。 我:去年,我有三個客戶發生了重大疾病的理賠。其中有兩例是乳腺癌,有一例是宮頸癌。其中一位乳腺癌的客戶,我在跟她銷售保險的時候,非常的不認可,認為自己年輕,身體沒問題。不需要買這樣的保險。因為我們的關系很好,我又一再要求她,必須得買,她出于沒辦法。她說那就買一份吧少買一點。象征性地買了一份十萬保額的重大疾病。那我也給它附加了我們的住院醫療,2萬的保額。去年這個客戶發生重疾的時候,我們很快理賠了10萬,還有住院的醫療費。她一共花了大概四萬多,保險公司給他賠了十二萬。 客戶:那她不是因為得病反而還剩了八萬塊錢嗎? 我:對呀!她當時不認同,只買了十萬的保額,如果買了二十萬三十萬五十萬或者一百萬呢。即使生了大病,也可以放心去治療,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不會給家人帶來任何的影響。 客戶:哎呀,確實是這樣。那重大疾病你覺得我應該買多少。 我:對于你目前的年齡來說,保費可能會比較高,所以我建議你做最基礎的保障,按照目前重大疾病治療以及術后康復的一些費用,買個30萬保額差不多。 客戶:之前那些業務員跟我說的我好像真的都沒聽進去,但今天你跟我說的這個雖然很簡單。那我聽懂了我覺得保險。真正是我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需要解決的所有的方案都應該是我自己根據需求來決定的。那你回去以后也給我研究一下,我給我愛人和我女兒也做。差不多同樣的計劃吧,然后我回去跟他倆也講一下。 通過這次溝通,給這位王姐做了一個13860的重疾加醫療組合計劃。她愛人和老公也分別在我這都買了,整個一家三口的保費年交近4萬。通過這樣的一個展業的經歷。告訴我們實際上客戶不是沒有需求,也不是沒有購買能力。客戶是真正是因為第一觀念不夠通透,第二,對于保險業務員的專業不夠認可。如果你的專業足夠。如果你能夠很快的打通客戶的觀念,能夠把握住客戶的需求,那對于客戶來講,接受保險,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總結: 1.電話不談保險:因為觀念還沒有通,電話中堅決不講保險,一定爭取見面。 2.打通理念是關鍵:不僅解決醫療費,而且減輕家人負擔。通過案例,讓客戶意識到,保險不僅不讓家庭因疾病意外導致財富減少,反而有增加的可能,無經濟壓力,康復起來更快。 3.面談的技巧:直接講產品,萬一生病賠二十萬三十萬,這個傳統的方式,客戶不太容易接受。引導客戶看清自己想解決或者擔憂的問題,從為客戶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客戶更容易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