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頗豐 (《北史.儒林傳下》)何妥一生著述很多,曾“撰《周易講疏》三卷、(《隋書.何妥傳》及《經籍志》并作“十三卷”,此“三”上當脫“十”字)《孝經義疏》二卷、《莊子義疏》四卷,與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同上)其《周易講疏》隋唐志皆有著錄。《隋書.經籍志》載有:《周易講疏》十三卷,注云:國子祭酒何晏撰。“晏”乃“妥”字之誤。清儒馬國翰考辨云:“考魏何晏官至吏部尚書,《隋志》集部題魏尚書何晏集十一卷。茲題國子祭酒,乃隋何妥之官號,且書名、卷數,并與妥傳不殊,而次序又在陳周弘正之下,不著代者,以妥為隋人也。《志》偶誤‘妥’為‘晏’。《冊府元龜》遂云何晏撰《周易私記》二十卷。《周易講疏》十三卷,朱太史彝尊信之,載入《經義考》,展轉承訛,失而愈遠矣。“(《玉函山房輯佚書.易類》)此書久佚,馬國翰據孔穎達《周易正義》所引“何氏”注及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何妥注輯為一卷。;也據孔、李二書,并參照其它書,輯《何妥周易講疏》,載入《逸書考》中。易學大家 但《周易正義》中所引“何氏”是否即是何妥?何晏、何育皆有易注,孔氏未明指其人。清儒馬國翰曾考之云:“李明標‘何妥’,《正義》稱‘何氏’,其說每與張氏、周氏、褚氏、莊氏并引。莊氏不詳何人,周為周弘正,張為張譏,褚為褚仲都,何知何妥,皆唐近代為講疏者,《正義》亦疏也,故僅題某氏。”(同上)又考《正義》引何氏注,有王弼玄學之特色,又兼取象數易之內容,如何氏注《系辭》云:“上篇明無,故曰易有太極,太極即無也。”又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其無也。下篇明幾,從無入有,故云‘知幾其神乎’。”是以老莊注《易》。注《臨》云:“從建子陽生至建未為八月。”是取漢儒消息卦注《易》,這與李氏《周易集解》所引何妥注風格基本一致(見下文)。故馬國翰之論可信。 何妥一生行蹤由南朝而遷北朝,后為官于統一隋朝,飽覽了南北之學,故易學思想融合了玄學易和象數易,在其易注中,既有玄學清淡簡明之風,又有漢易古樸重實之氣;既明天道,又明人道,如他關于《文言傳》解說就是例證。何氏認為《文言傳》“潛龍勿用下也”至“飛龍在天,上治也”是謂《文言》第二章,此章是“以人事明之”。何氏于此章皆以堯、舜、文、武之帝王之事闡明人道,他注“潛龍勿用下也”云:“此第二章以人事明之。當帝舜耕漁之日,卑賤處下,未為時用,故云下。”注“見龍在天,時舍也”云:“此夫子洙泗之日,開張業藝教授門徒,自非通舍,孰能如此。”注“終日乾乾,行事也”云:“此當文王為西伯之時,處人臣之極,必須事上接下,故言行事也。”注“或躍在淵,自試也”云:“欲進其道猶復疑惑。此當武王觀兵之日,欲以試觀物情也。”注“飛龍在天,上治也”云:“此當堯舜冕旒之日,以圣德而居高位在上而治民也。”從以上注文看,何氏明人事,無非是運用具體的歷史事實,揭示《文言》中所蘊含的帝王處世治國之道。在他看來,帝王之所以能治國平天下,其關鍵在于審時度勢,即在耕漁之日,卑賤處下;處人臣之極,必須事上接下;而在冕旒之日,當以圣德居高位而治民。這當然還要做到“君臣交感”,“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濟養民也”,(《泰.彖》注)“人志不同必致離散而亂邦國”,(《否.彖》注)其具體的方法“須進善納諫”(《復》上六注)以達到君臣心志相通。若“迷而不復,安可牧民,此行師必敗績矣”。何氏這一套理論,從理論根源上說,明人事則宗王弼,王弼在此節下注云:“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周可知矣。”(《周易》注)而以全體史實明人事,則啟于干寶等人。干寶除了以京氏學注易外,則注重以史實釋《易》。由此可見,何氏以史明人事,顯然是受到玄學易的影響。但何妥與王弼不同的是,還以天道明《易》。 …… 就象數易學而言,何妥在南學盛行之際,崇王學,而又取象數,以象數補王學之不足,重新肯定了象數易的價值。這對鄭學乃至整個象數學的保存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