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3個有趣卻又不陌生的小場景 場景1、千奇百怪的鬧覺 天色漸晚,在一輛親子旅游巴上,一群1~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鬧覺。 不過孩子們鬧覺的對象相當有趣,有些孩子鬧著一定要奶奶抱睡;有些孩子鬧著要爺爺,還有些孩子哭喊著要爸爸。 有位只有媽媽陪同外出的小男孩更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一定要姥姥,多次甩掉媽媽的手,讓媽媽好不尷尬。最后哭累了,才在媽媽懷里睡著了。 場景2、臨睡前逃離媽媽 旦旦媽媽常常在其他媽媽面前抱怨說,旦旦跟她不親。 有一天晚上,旦旦媽媽想要旦旦跟她睡,旦旦一開始答應得很爽快。母子倆在床上玩手影游戲玩得非常高興。眼看到了10點了,旦旦揉眼睛想睡覺了,媽媽讓旦旦躺下來,跟自己蓋被子,沒想到旦旦拒絕了:“不要,我要跟奶奶睡!” 然后一陣風似的溜掉了,讓媽媽倍感失落。 場景3、半夜哭鬧要姥姥 牛牛黏姥姥,牛牛是雷打不動地拒絕跟媽媽睡。 媽媽惱了,有一天晚上,待牛牛在姥姥的房間睡著后,牛牛媽媽把孩子抱到了自己房間。 但是,半夜還是出意外了,牛牛在睡夢中醒來看不見姥姥立即崩潰大哭,無論如何要找姥姥。姥姥聞聲過來把牛牛抱走了,后半夜一直睡得很香。 留下沮喪的牛牛媽媽一直睡不著。 相信這些媽媽們內心是崩潰的——“我是孩子的親媽呀!怎么回事?” ?難道中了勞倫茲的“刻印”效應? 康拉德.勞倫茲是一名生物學家,最早提出親子關系中“刻印”這一概念。他用鴨子做親子實驗。 他把一組鴨蛋由鴨子媽媽孵化,一組鴨蛋由機器孵化,分成A,B兩組。A組的鴨子寶寶們破殼一刻看到的是鴨子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 接著,勞倫茲把兩組鴨寶寶混在一起,隨后故意驚嚇它們,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帶著記號的B組鴨寶寶們,在被驚嚇后條件反射般跑到了勞倫茲身邊。在往后的日子里,這些B組的鴨寶寶們也常常喜歡跟隨勞倫茲身后,而不是鴨子媽媽身后。 勞倫茲認為,鴨子寶寶們因為第一眼看見的是人,所以把人當成了它們的媽媽,這便是“刻印”效應。 事實上,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在人類親子關系中是不存在的,第一年卻很常見。 ?為什么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在人類親子關系中不存在? 想想寶寶出生時眼睛視力很弱,幾乎看不清,并且寶寶們出生時第一眼看見的是產科醫生或護士,基于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寶寶會把別人當成親媽嗎?不會。相反,初生嬰兒會通過母親的聲音和體味尋找媽媽,那是寶寶在子宮外唯一熟悉、出生后還能找到的兩種東西,是無助寶寶們的安全感保障。 但是,多少媽媽在寶寶出生后的頭一年“拋棄”了寶寶呢? 有些媽媽需要外出工作,跟寶寶兩地分隔;有些媽媽出于某些原因,不僅不哺乳,晚上還不和寶寶同一房間睡覺,平時也很少跟寶寶親近。寶寶們的安全感保障沒了,想想都讓人難過。 ?跟媽媽分離的寶寶們的兩種命運 1、依戀關系缺失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經拍攝過一個黑白的簡短的影片。片里是一群無法長期照顧寶寶的媽媽們生下的嬰兒。 這些媽媽在生下寶寶的頭三個月允許親自照顧寶寶,3個月后,這些媽媽們便離開,把寶寶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離開的最初幾天,大多數寶寶有時還能愉快地咯咯笑或微笑,但在媽媽離開的一周后,寶寶們普遍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便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為,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護士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并且她們大多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因此未能跟嬰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 所以這些嬰兒的依戀關系是缺失的,寶寶們的安全感和情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依戀關系缺失的寶寶愛哭鬧,常常希望有人關注,但也愛拒絕他人。 2、依戀關系發生轉移 那些媽媽分娩了嬰兒卻不能在身邊照顧的家庭,這些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比如家里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又或者是寶寶的爸爸或保姆,如果對寶寶充滿愛,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那么這些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關系便會產生轉移,寶寶們把情感寄托在別的養育者身上,而不是在媽媽身上,這便是上文3個有趣場景的解釋。 那些不肯跟媽媽睡的孩子,即使他們平時可能跟媽媽玩得很好,那是因為這些孩子在一歲前跟媽媽分離或被媽媽忽視造成的,并且這種發生轉移的親子關系常常是不可彌補或難以改變的。為什么? ?跟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很大的關系: 親子關系→1對1玩伴關系→群體玩伴關系 1)0-1歲,親子關系 1歲前,被視為親子關系發展的關鍵期。 寶寶們通過與媽媽的互動,比如媽媽對寶寶有親密的關懷和照顧,能與嬰兒有充分的體膚接觸,及時回應嬰兒的哭鬧,能通過行為或語言表達對寶寶的愛,在跟寶寶接觸過程中,有充分的語言刺激,寶寶能時常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聽到媽媽愛憐的呼喚和說話,那么,這樣家庭的母子或母女親子關系常常能建立得很好,這些孩子最愛跟他們的媽媽睡。 否則媽媽這個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而這個養育者剛好能在體膚接觸、情感展示、行為表現和語言刺激上,也能跟寶寶有充分的互動,那么寶寶的情感依戀對象便轉移到了養育者身上,所以,這些孩子愛跟養育者睡,而拒絕跟沒有和寶寶建立依戀關系的媽媽睡。 這決定了媽媽跟孩子日后的親子關系的親密還是疏遠。 2)1-3歲,1對1玩伴關系 1歲后的寶寶,雖然對親子關系還有渴求,但因為1歲前媽媽的缺位,即使寶寶1歲后,媽媽及時回到寶寶身邊,這時母子母女發展的是玩伴關系,不再是親子關系。 這些孩子能跟媽媽玩得很好,但實際上孩子們只是把媽媽當成玩伴,關鍵時刻,比如到了睡覺時需要100%安全感的時刻,孩子們需要的,卻是那個跟Ta在1歲前建立了親子關系的對象。 有些媽媽在孩子1歲前,雖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為上班忙、下班后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動,孩子們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也會轉移依戀對象。 >>>>一位逗比媽媽的惡作劇 我身邊有位逗比媽媽,她因為生娃后頭一年忙于出國學習,未能跟自己的女兒在1歲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但女兒跟爸爸的關系非常好。現在女兒3歲,平時一家三口一起睡,但女兒不愿挨著媽媽睡。 有一天晚上,趁女兒睡著后,這位媽媽偷偷跟丈夫換了位置。到了三更半夜,只聽見女兒大喊:“不得了啦,爸爸不見了!”隨即看見女兒跳下床往房間外竄,一邊跑一邊喊“爸爸不見了”,找完隔壁房間找廚房,找完廚房找廁所…… 后來聽到爸爸的聲音,孩子才走回來挨著爸爸又呼呼睡著了。 3)3歲后,群體玩伴關系 到孩子3歲后,他們常常發展為對群體的玩伴關系有需求,對與Ta有親密親子關系的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檢驗孩子安全感的一般方法 幼年時期依戀關系缺失或家庭養育方法的不當,會讓孩子丟失安全感。安斯沃斯的“陌生情景法”,常常是檢驗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孩子安全感很好的表現: 1、當孩子6個月~3歲時 媽媽上班或外出,或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暫時外出,孩子雖然一開始表現出不情愿或哭鬧,但媽媽或養育者離開后,孩子很快能投入玩耍。到媽媽或養育者回家后,孩子會表現出高興或希望親近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安全感是正常的。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母子或母女的親子關系良好,大多數會喜歡跟媽媽睡;如果跟其他養育者關系好,便喜歡跟養育者睡。 只要這些孩子的情感依戀對象穩定,而不是常常變換養育者,這樣的孩子即使沒跟媽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他們的安全感一般也是沒問題的。 2、當孩子3歲后 比如上幼兒園,孩子能忍受跟媽媽或主要養育者暫時分離,雖然剛開始會表現出分離焦慮或哭鬧或不舍,但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并且跟小朋友們玩得很好。這也是安全感正常的孩子的表現。 3歲后的孩子,睡覺時一起睡的陪伴對象沒那么挑剔了,也能開始慢慢嘗試獨睡。 所以媽媽們如果想要跟孩子建立一輩子親密的親子關系,那么便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尤其要珍惜關鍵的頭一年。 孩子跟誰親?“睡覺”知道答案!難怪民間有種說法,說“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真的是充滿哲理啊! 本文關鍵字:親子關系、依戀關系、安全感、幼兒心理、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專注親子關系、早期養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