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緒,漢族,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研究,并將其方證靈活地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卓越的療效。為國內外學者所稱道。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胡希恕青年時拜清末進士、名醫王祥徵為師學習中醫,于1919年參加沈陽市政公所中醫考試,獲取中醫士證書并個體行醫,后于1931年在北京個體行醫,與陳慎吾、謝海洲等老中醫辦學,傳播中醫學術。1952年經北京市衛生局批準,開設北京私立中醫學校。1958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附屬東直門醫院學術委員會顧問等職。 當歸四逆湯方證 臨床還用的治療皮膚病的方子是什么?當歸四逆湯方證。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皮膚病,治療皮膚病什么病呢?根據什么,《傷寒論》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這個手足厥寒,脈細,也是簡單,這么簡單?,時間長了就會體會。手足厥寒在《傷寒論》查查去,有條文用“厥寒”這幾個字嗎?沒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這一條用了“厥寒”。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虛血少,出現這么個癥狀,又厥又寒,所以這個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虛血液不到造成寒冷,這個涼,冰涼。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厲害,所以用厥寒這個詞,用這個當歸四逆湯,出現厥寒的這么一個特點。再一個就是血虛血瘀容易生瘡,為什么?人體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這個病人是胡老治療的一個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歲,華北無線電廠工人,初診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關節疼10余年,遇冷即發,近三四年來發作較頻,常有頭暈、四肢逆冷,天氣剛冷手足即出現凍瘡,口中和不思飲,苔白潤,舌質暗紅,脈沉細。此屬外寒內飲,寒凝血滯之證,治以調榮和衛,溫通氣血,與當歸四逆湯: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5枚。 結果:上藥服三劑,四肢覺溫,繼服20余劑四肢冷及關節疼、瘡消除。 |
|
來自: dingdinding > 《《日行一善 偏方 小病自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