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作者:黃 嬌、黃本修(黃庭堅紀念館) 摘 要: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始祖。其祖先從浙江金華遷江西修水,其始遷祖居所何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對諸家觀點進行厘晰,提出見解。 關鍵詞:黃庭堅、始遷祖、祖居、畫灣 去年八月,福建省黃氏文化研究會會刊《江夏心聲》刊載了黃良早先生《黃庭堅祖居考》一文,十月《修水報》也作了全文轉載,該文推出了黃庭堅祖居是分寧迢瀨的新觀點。《修水報·編者按》陳述轉載之旨:一是為研黃工作者提供參考;二是希望以此進一步推動我縣民間研黃活動的開展。據考,宋時分寧之迢瀨,即為當今修水縣城南區丘湖一帶。因與本館介紹史料相抵牾,故在講解活動中,參觀者常以相詰。筆者在認真查考相關資料后,通過對比揣摩,將獲得的一些淺識與《黃庭堅祖居考》一文作者商榷,并期諸方家以正之。 一、祖居定義及理解 祖居,顧名思義,祖先居住的地方。《辭海》對祖的詮釋引用《孔穎達疏》:“祖者,始也,己所從始也。自父之父以上者得稱焉。”孔穎達的意思有二層:一是初,開始。即始祖或開山祖。二是倫輩稱呼概念。如五倫:高祖、曾祖、祖父、父母、己身,祖父以上都稱祖。從宗譜的角度來理解該文“祖居”的概念,是指從金華到修水的始遷祖其居住地,而不是泛指黃庭堅祖父黃湜輩以上所有長輩居住過的地方。 二、始遷祖及其瓜滕關系 誰是金華黃氏遷居分寧的始遷祖呢?我們打開民國二十七年《沖和堂·黃氏宗譜》第二十五頁《遷寧世系簡表》,黃玘條目如下:“玘,字汝珪,號冰堂,誥贈著作郎,原居婺州金華玉板橋,南唐升元已亥(939年)隨子任居分寧,生于唐禧宗中和壬寅(882年)四月十六日午時,歿于宋建隆庚申(960年)十一月初二日未時,葬崇鄉白土宗教寺左側蛇形艮坤兼寅申向。娶胡氏,生子三:贍、貽、賦。”該條目明確地告訴我們:黃玘是遷居分寧(今修水)的始祖。其子黃贍是來分寧任職的。遷徙時間為公元939年,其時黃玘58歲。 始遷祖玘公及其瓜藤(部分)列圖如下: 黃玘—┬黃贍—┬元績——中孚—┬黃濟——黃因——明遠 │ │ └黃清——黃淵—┬黃昊 │ │ └黃旻 │ └元吉—┬中理—┬黃沔 │ │ ├黃滋 │ │ ├黃湜—┬黃昭 │ │ ├黃淳 ├黃襄 │ │ └黃渙 ├黃庶—┬大臨 │ │ ├黃廉 ├庭堅——黃相—┬黃黔 │ │ └黃羽 ├叔獻 ├黃然—┬黃塾 │ │ ├叔達 ├黃槱 └黃宣 │ │ ├蒼舒 ├黃照 │ │ └仲熊 ├黃炁 │ │ └黃羔 │ ├中順 │ └中雅—┬黃灝 │ ├黃浹 │ ├黃注 │ ├黃渭 │ └黃浚 ├黃貽—┬元泰 │ └元邁 └黃賦 黃玘( 882- 960) 黃贍( 904- 975)【代距22年】 黃貽( 906- 957)【代距24年】 黃賦( 908- 948)【代距26年】 元績( 933-1003)【代距29年】 元吉( 941-1011)【代距38年】 中理( 963-1041)【代距22年】 黃湜(1000-1063)【代距37年】 黃庶(1019-1058)【代距19年】 庭堅(1045-1105)【代距26年】 黃相(1084-1132)【代距39年】 黃然(1107-1181)【代距23年】 黃宣(1142-1209)【代距35年】 三、關于祖居的幾種說法 從目前收集的資料看來,祖居的說法有五種。 1、修口裔孫說,祖居是崇鄉修口。(即今西港鄉修口村),小說《黃庭堅》有:“他(黃贍)選擇了修河岸邊一個叫“修口”的地方,將家暫且安了下來。①”的說法。作者素材來自于口耳相傳的修口黃姓人。而族譜中,黃然(黃庭堅孫)之前,所有的條目并未出現叫“修口”的地址名稱,只是查到黃然次子黃宣的條目下,才有“居修水崇鄉修口寒水斜灘。”顯然從黃宣(1142—1209)出生年代看“修口”作為始遷祖居是相差了二佰多年的。 2、《黃庭堅祖居考》一文中說:祖居是迢瀨。②《沖和堂·黃氏宗譜·江夏總世系·分寧雙井派》第二十三頁元績的條目下有這樣記載:“元績,行五,字爾怡,號清菴,宋建隆辛西(961年)進士,授吏部侍郎,徙居迢瀨。生于后唐長興癸巳(933年)二月二十日午時,歿于咸平癸卯(1003年)八月十七日亥時,葬馬鞍山,娶劉氏。”該條目給人們三點啟示:首先,玘公939年遷分寧時,元績才六歲,六歲的元績怎么會徙居迢瀨呢?第二,元績961年中了進士,中了進士還要做官,又怎能徙居迢瀨呢?第三,就算是中了進士不去做官,也是不可能的。玘公在元績考中進士的頭一年(960年)就去世了,可以說玘公是無緣到迢瀨居住的。 3、祖居是雙井的說法。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黃庭堅的名望,遠遠地超過了他的祖先。重雙井而輕布甲,也就不為奇怪了。然而雙井是家族史料記載的重點,也是專家考證的聚焦點。雙井的始遷祖是誰呢?黃庭堅是作過認真考證的,他在《叔父和叔墓碣》一文中寫道:“著作生元吉,豪杰士也,買田聚書,長雄一縣,始筑修溪之上,而葬于馬鞍山”。黃君先生在《修水黃氏源流略述》一文中說:“元吉最大的貢獻就是他親手卜宅風光秀麗的杭口明月灣。”從元吉公完成這件大事的年齡、時間及遷徙諸多因素來考慮,應該是在趙宋吞并或即將吞并南唐國的時候。其時玘公已經作古十多個年頭了。 4、祖居是布甲。該說法又有二種:一是布甲黃塅,一是布甲畫灣。本文且將二種說法,專門進行比較,以求正解。 四、首遷布甲的理由 布甲,就是今天的布甲鄉。以其境內多崇山峻嶺,山耕地,如掛鎧甲而得名。黃贍選擇這個地方,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唐未的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時期之一,“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就有五個朝代急遽更替,易八姓十三君,而其中亡國被弒者就有八位君王。朝代的更迭又都是依仗著驕兵悍將的武裝政變。③”在這樣動亂的年代,誰都會想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作為以《策》上南唐主李璟而得分寧主宰之位的黃贍,又怎能不知道韜光養晦的策略呢?黃庭堅叔祖黃注在《致族侄明晦書》信中說:“唐季叛亂,思避兵難,乃攜書持家來分寧,卜遺種之地④”。黃庭堅在《叔父和叔墓碣》文中也說:“念山川深重,可以避世⑤”。研黃專家說:“黃氏最初定居之地在今布甲的黃塅村⑥”。《黃庭堅傳略》一書中說:“在山川重巘的布甲黃塅村。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目的就是為了保全家身,發展家族,努力躬耕,力求學優仕進。⑦”黃贍選擇布甲,就是在這個特定環境之下,充分體現了韜光養晦的戰略眼光。 五、黃塅、畫灣之比較 黃贍為玘公選擇的遷徙地是黃塅,還是畫灣,我們不急于定論。如果說,地名是具有某種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我們不妨到《修水縣地名志》中去淘一淘,看有沒有帶黃姓文化特征的地名。在布甲鄉所有地名中,沒有找到叫黃塅的地名。布甲黃姓人口,分布在十個自然村居住,有八處地名不帶黃字。且居住在這些地方黃姓都是清代從湖北通山遷徙來的,最早的為康熙癸己年(1713年),最晚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二處帶黃字的地名中:“下黃”的黃姓人由湖北通山遷來已經七代。還有一處村莊叫“金黃”因為此處黃姓人口相對較多,又被叫成“黃塅”,或“黃家塅”。而這個名叫“金黃”的村莊,《修水縣地名志》是這樣記述的:“二百多年前,龔、黃兩姓分別由湖北通山和本地大屋場遷此建村。得名‘龔黃’。后雅稱‘金黃’ ⑧”。這個得名才二百多年的“金黃”,就是后人將其叫成黃塅,與我們所要尋找的始遷地“黃塅”又能有什么關系呢? 畫灣,一個風景如畫的村莊,他不僅是一個有著鮮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家譜中還記載著與黃姓的遷徙關系。《沖和堂·黃氏宗譜·畫灣貽公世系》第三十一頁,有這樣的一個條目:“貽,隨之分寧,生于唐天祐三年丙寅三月初十日未時,歿于南唐保泰二年丁已五月十八日午時,徙居畫灣,葬畫灣金星。娶萬氏,生子二:元泰、元邁。”畫灣是布甲鄉唯一能與黃玘公對上號的村莊,黃貽是玘公的次子。玘公的長子黃贍在分寧做知縣,當鎮守縣衙。而三子黃賦又是南唐的武探花,戰亂年代,怎能不靖匪戎邊呢?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孝義為先是最根本的傳統,又怎么會讓玘公離開兒子去所謂的黃塅居住呢?所以黃貽奉父住在畫灣是合情合理的。這正是黃贍的韜光養晦的策略的體現。 六、結論 在黃贍知分寧期間,盡管善治,也精心營造了一處平安之隅。但在五代十國的大亂年代,那里會有真正的和平環境呢?黃贍在分寧任職的第十個年頭,黃賦為剿匪戰死于武寧高坪⑨,而謚封為顯忠王。元邁一家也在另一次匪患中遇害⑩。這樣不太平的年代,黃贍又怎么會把父親放在城郊的迢瀨居住呢?顯然,迢瀨是黃贍與其長子元績辭官以后或大宋滅了南唐國以后的居所。 我們從祖居的廣義上講,修口、迢瀨、雙井、及布甲畫灣都可以稱得上是黃姓的祖居;但嚴格地說:修口只是黃宣之孫輩而后可稱的祖居;迢瀨是元績孫輩起而后可稱的祖居;同理,雙井是十龍兄弟輩及子孫的祖居;就“始遷祖”這個概念而言:祖居,當屬布甲畫灣。 參考資料 ①陳躍進著小說《黃庭堅》第2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②黃良早《黃庭堅祖居號》[M],《江夏心聲》,2010年8月15日,第三版 ③黃寶華《黃庭堅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17 ④黃君先生文章《修水黃氏源流略述》,第2頁,第18行 ⑤《黃庭堅全集》,第2卷[M],四川大學出版社,861頁 ⑥黃君先生文章《修水黃氏源流略述》,第2頁第24行 ⑦黃國柱《黃庭堅傳略》[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⑧《修水縣地名志》,1988年出版,第38頁 ⑨民國27年《沖和堂·黃氏宗譜》,第33頁 ⑩民國27年《沖和堂·黃氏宗譜》,第32頁 作者簡介 黃 嬌(1989— ),女,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畢業,黃庭堅紀念館實習講解員。 黃本修(1958— ),男,江西修水黃庭堅紀念館支部書記。 聯系電話:13755299506 郵編:332400 聯系地址:江西修水縣城寧紅大道1號(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修口故居考——兼答《先生祖居何處是?》 作者:黃良早 來源:修水報 《修水報》3月28日刊發《先生祖居何處是?》一文,對拙作《黃庭堅祖居考》提出異議,本人再就黃庭堅故居考證的話題,談談陋見,供“研黃”諸君參考。 一、《先生祖居何處是?》文中說:畫灣在其家譜中都記載著與黃姓的遷徙關系。其依據是《沖和堂·黃氏宗譜·畫灣貽公世系》中的記載:“貽,隨之分寧。徏居畫灣金星。”據此,認定分寧黃始祖黃玘就隨次子貽住畫灣。筆者認為此說有兩點值得推敲: 1、黃貽是從分寧什么地方遷徏到畫灣的呢?此文無交待,如果是從金華徏居到畫灣,那何不直書隨之分寧畫灣?事實證明:貽是由迢瀨遷移到畫灣的。目前還沒有找到片紙只字支持“畫灣說”的歷史資料。1726年沖和堂《黃氏重修家譜序》載:“后貽公復尋幽避喧,由迢瀨徏居崇分布甲。”另據《義寧州志·建置志祠祀》第二十頁載:“三賢祠在犀津南岸三里邱湖,古名迢瀨。祀南唐黃贍,宋黃中理,黃肩,故名”。這是支持“迢瀨說”的又一佐證,如果黃贍沒有和雙親、伯叔、弟弟在迢瀨住過,后人又為何在迢瀨建三賢祠呢? 2、此文主張“畫灣”說的一個最重要的依據是時值動亂時期,以孝義傳家的黃贍不可能把雙親安置在城郊,因為那里不安全。但據史料,在唐末宋初即有不少移民與黃玘一樣遷來修水。如有王氏自永修遷縣城東岸,徐氏自浙江金華遷高沙,熊氏自金華遷縣城黃土嶺,南宮氏自河南遷城郊小水,冷氏自武寧遷縣城冷家巷等。據《義寧州志》載,宋代分寧全縣(包括銅鼓)只有14814戶,20727口人,可見人口之稀少。縣治的人口密度當然高于鄉村,但那時縣治也只是一個山區小鎮,由于人氣較旺,又有縣衙的威嚴,治安狀況應好于其他地方,在縣治周邊地區相對是安全的,所以黃贍把雙親、伯叔、弟弟迎來分寧并安置到迢瀨是合情合理的,一是可盡享天倫之樂,二是有個照應。作為孝義傳家的黃贍怎么忍心把老少十多人送到遠離自己一百多里的深山老林中去呢?此文中提到的黃貽之子元邁一家遭匪患滅門之災,則是黃貽遷畫灣后發生的慘案。筆者認為,不能采用合理推定的方法,而應運用證據鏈條的求證方法來破解歷史疑難問題。 二、此文肯定地說:“修口只是黃宣之孫輩而后稱的祖居”。我認為:修口不但是所有雙井黃氏后裔可稱的祖居,而且還是黃庭堅的故居所在地。 黃庭堅在《叔父和叔墓碣》中寫道“黃氏自婺州來分寧者諱贍,以策江南,李氏不用,用為著作佐郎,知分寧縣。……著作生元吉,豪杰士也,買田聚書,長雄一縣,始宅于修溪上。” 宋淳熙庚子年(1180)黃庭堅的侄孫黃子耕在撰寫《分寧黃氏源流序》中道:“次子諱元吉,豪杰士也,乃聚書市田,卜居修溪上。”這“修溪上”是泛指“修江上”,還是指人們熟悉的雙井?還是確有一個叫“修溪”的具體地方呢?筆者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羅列于后: 1、黃庭堅在《叔父和叔墓碣》寫道:“庭堅實泣,敘始終而為碣,糸月,兆于修水之原”(黃庭堅自注:右本作修口)。并對修口作了描述:“修水奫沄,源若甕口,達于江漢,不閉其久。” 2、《修水縣地名志》載:“修口,在西港西南五公里,當北岸水入修水之口。唐末黃姓由浙江金華遷此建村”。又注“北岸水與修水匯合口西北岸,故名”。 3、《義寧州志》載:“修溪,在下崇鄉四十一、二都、山谷叔父和叔墓在焉。” 4、元人徐文干《過修溪口》詩寫道:“芝臺院畔長菰蒲,燕子崖前聽鷓鴣,東去修溪如甕口,猶傳黃氏舊枌榆”。把修溪口(即修口)的地形地貌、標志性景物描述盡致。而且寫修溪如甕口,與黃庭堅的上述描述相同。 5、歷史上地方行政層級區劃曾為:“府、縣、鄉、都、社”,修口為崇鄉四十二都修溪社。至今俗稱修溪社,并建有社廟,供奉社神。 6、宋紹興二年(1132)時官吏部尚書、右仆射趙汝愚在《山谷先生本末事實錄》中寫道:“豫章先生六世祖贍……念山川幽邃,可以避世,遂家分寧迢瀨。贍生元吉,始卜筑修溪上,葬兩世于山中。”(見黃沖和堂、钖類堂《黃氏宗譜》)不但黃玘、黃贍父子葬于修口附近的白土山中,(現仍有墓在)據譜載黃玘的夫人也葬在修口寒潭東。 7、在修口的董坊(現名馬祖糊)還有很多墓葬,邑舉人陳希黼在《宋黃氏修水故里記》中有云:“北有諸山蜿蜓逶迤,黃文叔墓在焉;西眺燕崖壁立千仞,東望董坊憑吊南陽主簿夢升遺墟……”還有黃鏞、黃準、黃庸等墓葬。如果修口不是元吉始卜居地,黃氏這些墓葬怎么會在修口范圍內呢? 8、現寒水自然村還有一個叫馬場的地方,相傳曾經就是黃家的馬場。 綜上所述:黃庭堅,黃子耕公孫所述的“修溪上”,不是指雙井,而是雙井西20華里的修口。 黃子耕編輯的《太史山谷公年譜》中,開篇寫道:“仁宗慶歷五年乙酉(公元1045)公生是歲癸未月丙寅日壬辰時。公生于分寧修水故居。蓋六月十二日也”。 宋代詩人丁宏誨有詩《過修嶺涪翁故里》云:荒城文物豈凋零,魯直才名照汗青。千仞燕崖摩絕壁,一泓修水繞虛亭。殘楓早受秋風醉,宿鷺多添夜氣腥。子性留遺廬舍改,獨存詩派說分寧。(注:涪翁、魯直均為黃庭堅的別號)。詩中寫到的燕崖,屹立于寒水北岸上游,下臨寒潭。潭的尾名叫修口,以其為修水的口子也。在修水說修口、寒水都以燕子崖為言。這首吊古詩,從標題到內容都不容置疑地傳遞一個信息:修口就是黃庭堅的故里。 《義寧州志》地理志·名跡志第一頁:“黃山谷故宅 黃山谷作《叔父和叔墓碣》云,祖元吉始宅于修溪上,蓋言修水口也。距雙井20余里。名勝志統言修水”。 邑貢士涂軒在《宋黃氏宣公子孫故里分遷記》中寫道:“厥后人文蔚起,科甲鼎盛,則再遷雙井。后耳,至山谷曾孫朝宣自雙井復遷修水故里。”故原沖和堂、钖類堂兩譜中均載:宣公(黃然之次子)“仍居崇鄉修口寒水斜灘故里”。這個“仍”字更肯定了修口是黃庭堅的故里,而且更進一步的明確了“故里”具體地點是修口斜灘。 《義寧州志》人物隱逸志載:“黃育,字和叔,茂宗子,修口人”。黃庭堅的叔父都是修口人,怎么能說黃庭堅的三世孫黃朝宣是修口的始居祖呢?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修口是黃庭堅的故里。那黃庭堅的故居在不在修口呢?黃子耕在《年譜》中說黃庭堅出生在修水故居,這是可信的。一是因為編輯《山谷年譜》,必定要作大量的調研工作,對黃庭堅的出生地肯定作了核實,何況他和黃庭堅僅隔一代,不是時間太久遠而失考。二是黃子耕當時已遷居雙井,如果黃庭堅出生在雙井,又何言出生于“修水故居”,而不直寫出生于雙井呢?而且,修口很早就建有“山谷故里祠”,幾廢幾修,最后一次修繕是1995年。“山谷故里祠”的“風雨燈”至今還在修口保存著,銅質燈臺上鑄有“山谷故里祠燈”的字樣。在黃氏歷屆族譜序、分遷序中,多次出現:“山谷公生于修水故居,后乃遷于雙井”;“黃之遷寧者,始迢瀨,旋修水,后雙井”之語。 今人只知山谷出自雙井,很少有人知道修口有山谷故居。這是因為山谷遷雙井后第舉,使之雙井名揚海內外。正如宋慶元庚申(1200)年初夏建昌南城進士曾漸書《分寧雙井黃氏宗譜序》所云:“然黃氏本旺族,江夏與金華。觀山谷父亞夫《伐檀集序》就自稱江夏黃公,自山谷始喜稱雙井,通理亦不可不知。” 需要說明的是,黃庭堅的故居斜灘原屬今西港鎮修口村,由于修河改道,斜灘今屬馬坳鎮寒水自然村。 黃庭堅祖居考 作者:黃良早 黃庭堅系雙井黃姓后裔。黃庭堅有6個孫子,其中黃黔、黃然、黃槱三公在修水生息繁衍,形成三個分支。由于歷史原因又分立沖和堂和錫類堂。 幾百年來,幾乎一致認定布甲鄉畫灣是雙井黃氏從金華遷分寧的最始居住地。其實真正的祖居地并不是畫灣,而是當時分寧縣治西修河對岸的迢瀨。(今縣城南區的邱湖,即秀水大道一帶。見錫類堂民國丙子《黃氏宗譜》第一卷50頁)宋紹興二年(1132年)右仆射趙汝愚在《山谷先生本末事實錄》中寫道:“豫章先生洪州高城鄉雙井人也。六世祖贍世家婺州金華府浦陽縣,以策干江南,李氏用于著作佐郎,知分寧縣。念山川幽邃,可以避世,遂家分寧迢瀨。贍生元吉,始卜筑修溪上,葬兩世于山中”。(見沖和堂、錫類堂《黃氏宗譜》首卷下) 又宋淳熙八年(1181年)雙井黃氏第九世孫 (子耕)為《黃氏宗譜》撰寫的《分寧黃氏舊譜源流序》中載:“玘之子贍以策干南唐,李氏言不合,止授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寧縣。后湖南馬氏亦授兵馬副使。將楚兵二十年,鎮分寧疆界吳頭楚尾。著作郎官值兩地之民互相侵漁,居無可倚,吳楚并弱,著作休官,薄遊湖湘。慨然山川深遠,可以避世,遂家迢瀨,而奉玘至焉。”(以上均見沖和堂、錫類堂《黃氏宗譜》首卷中)關于黃贍迎奉雙親至分寧,居住迢瀨的記述,修水雙井黃姓多個版本族譜中的序、跋、記、傳、志之中屢有出現,不勝枚舉。 當時,黃贍見吳楚政權衰敗而辭官。既然辭官,須搬出官府,重覓居所,選在縣治的修河南岸迢瀨,是可信服的。承奉郎殿中丞知洪州分寧縣事兼馬都監榮陽鄭載撰《江夏黃府君中理墓志銘并序》云:“……曾祖贍能識兼茂,仕南唐佐著作,是邑制置副使,占得田籍,因而家焉。” 贍迎奉雙親來分寧時,贍已是三口之家。隨玘來分寧的人可多了。據《黃姓通史》載:“珌,洪公長子,世居婺州浦陽。五代兵難,于南唐昇元三年(939年)己亥,率子蕙,同弟琛、玘遷居洪州分寧侄處居住。”“玘公……持書室與史等……與子(指貽、賦)遷居分寧,與子同居。”(見《黃姓通史》第271、272、290頁)粗略一算,隨黃玘遷分寧的有:珌、琛史弟偕夫人,玘偕妻妾二人,貽、賦兄弟(玘之二子)偕夫人、蕙、還有書童、家仆等。這么一個龐大的家族團隊,又是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始遷就到離縣治百里、交通極為不便的大山之中——畫灣定居,是不可能的,因為要建造這么多居室也非一日之功。如只有直遷迢瀨,暫時與贍同住才順理成章。 據《黃姓通史》、《江夏黃氏宗譜》、修水雙井黃姓各支宗譜載:黃珌覺得久居侄處,也不是辦法,于是舉家從迢瀨東遷浙江剡縣(今嵊縣)落藉,后形成著名的剡縣黃姓。黃琛也從迢瀨遷居武寧郭坑,復遷湖北江陵監利。黃賦遷居武寧高坪。另據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繤修的沖和堂《黃氏重修家譜序》載:“后貽公復尋幽避喧,由迢瀨徙居崇鄉布甲。傳至五代。云礽疊起,地隘人稠,而壽公甫公乃遷于大椿黃坊土段 。”“至元吉,始卜筑修溪上。”而玘、贍便隨元吉第一次遷出迢瀨。——前述葬兩世于山中便是應證。如果是住畫灣,玘、贍土葬百里之外的白土就無法理解。 乾隆戊寅(1758年)黃玘二十九世孫太學生云階在《黃氏源流分遷總序》中寫道:“我贍公生二子,長元績居迢瀨……”。據各支宗譜載:元績雖為京官,子孫仍居迢瀨。各支譜都為居住在迢瀨的元績專列世系,載入族譜。例:錫類堂民國丙子《黃氏宗譜》有載:元績的孫黃中孚,生有二子:濟和清。黃清后遷雙井。濟之妻毛氏就葬在迢瀨。至九世祖黃撝也葬迢瀨。十世祖黃蒙遷居西昌,巹因仕遷吉安。十一世祖黃概遷居杭州。十二世祖黃鍔遷居桂林。十三世祖黃萬俸遷居星子,黃萬選遷居云南,黃萬里遷湖廣麻城。至十三代多因仕而遷出迢瀨或遷雙井。分寧雙井黃姓先祖在迢瀨居住了200多年。 為什么“研黃”學者和人士、甚至一些黃庭堅生平事跡介紹中都把畫灣當作雙井黃姓先祖遷徙修水的始居地,而“忽略”了雙井黃姓住了200多年的故里呢?我想原因大概有這么幾個: 一、歷史久遠,距今千余年,故居實物已蕩然無存,史料記載又無從查找。追于下列原因,誤判迢瀨就是布甲鄉的畫灣: 1.黃玘的二子黃貽從迢瀨遷畫灣后建有規模恢宏、富麗堂皇的豪華府邸。而黃庭堅的《叔父和叔墓碣》等傳世之作中,有“至元吉,始卜筑修溪之上”之句,就誤以為在這之前,黃玘兄弟及父子一大家就居住在畫灣。 2.第五代孫黃中理曾在布甲興辦書院,培養了一大批俊彥之才而名噪江南,成為學問之源,文章奧府。不明為何把書院辦在大山之中,便根據上點,就推定是辦在自已的家門口,所以認定畫灣就是遷修先祖故居無疑。這種推測一定是忽略了辦書院的是第五代,始祖遷修時,黃中理之祖考黃元吉還未出生,辦書院最早也是50年之后的事。二是沒有找到光祿卿為什么把書院辦到離家80多里以外的大山之中的真正原因。對此,雍正四年(1726)沖和堂《黃氏宗譜》卷首中《黃氏重修家譜序》給出了答案。《序》載:“贍四世孫中理公者,慕其境內勝概,為之往來爰處,隨筑櫻桃書院于黃坡洞上。” 二、有時即使偶見黃玘“而迢瀨,而雙井”之類片言只語,也不知迢瀨在何處,現代地圖上又查不到這個古地名。于是就把迢瀨當畫灣,誤判雙井黃姓即黃庭堅家族是由金華遷分寧畫灣,再遷雙井。 |
|
來自: 昵稱4768243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