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文轉載自360doc個人圖書館蔡灸哥,原作者不詳。原文略長,小編有所刪減。此篇筆記,原作者本著共同學習交流的目的分享出來,文中觀點僅供參考。 我所看見的所有病,都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就是虛,一個就是瘀。所有病到最后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總結。當然現在社會環境復雜,單純的虛和瘀很少,都是虛瘀夾雜,久病必虛,久瘀必虛,久虛必瘀就是如此。 人要不生病,這兩個方面顧到了就行,氣血陰陽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艾灸是溫熱的,溫的東西,溫補溫補,所以艾灸是補的,補能干嘛呢,補其虛,補其不足。第二個呢,艾灸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讓通道暢通,通則不痛,痛則不痛,就是如此。 所以,艾灸治病,就是靠其溫通這力,溫其虛,通其瘀。抓住了虛瘀,就抓住了產生疾病的根。有句話叫正氣存在,邪不可干。艾灸的目的就是讓你正氣足,邪這些屬于陰的東西才侵入不了人體。 艾灸的機理,用六個字來形容,就是陽化氣,陰成形。什么叫陽化氣,我說一個圖畫,就是南方的三四月的天氣,梅雨綿綿,潮濕,這個時候,人的關節容易被濕邪所侵,房間潮濕,容易產生細菌。這個時候太陽出來了,這些馬上煙消云散,環境,什么都干爽了,人的關節也舒服了。這叫陽化氣。人是稟陽氣而生,陽氣足,能化掉體內的陰邪。 我們所提倡的扶陽,就是加強陽氣,加強正氣。陰成形,體內產生的瘤啊,痰啊,都是成形的東西,都算是陰邪。 知道了陽化氣,陰成形,知道了艾灸的溫通之力。治病就好治了。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靠一個就是懂法,懂理,另一個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艾條的品牌萬千,但是溫通之力強大的,沒有幾種,算得上比較好的,應用比較好的就是趙氏雷火灸,很多醫院都用這種艾灸。 艾灸治病的法,目前我比較喜歡的就四種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單獨用,也可以復合運用,還可以自己隨意發揮。 第一個方法,就是以痛為輸,以癥狀為點 相當于針刺的阿是穴,哪里有問題,搞哪里,比如,頸椎不舒服,很多骨的問題,都是附著骨部分的組織、肌肉有問題,是肌肉把骨頭拉伸這樣的,這些組織器官出了問題,無非也就是供給的問題,一個就是虛了,氣血不足了,一個就是堵了,不通了,瘀了。 直接艾灸局部,然后,剛開始不宜在最疼的地方施灸(個人體會哈),因為那個位置最堵,你通開那里,周圍沒有通開,那個地方還是死水,還是不通,所以,我把周邊不那么堵的地方先用藥艾灸溫能,然后,你再灸最痛那個點,那個活水自然就出去了,通了。 當然,你灸了一段時間要是效果不好,就可以配合其實方法了,可以在灸一周兩二周左右,在局部放血,拔罐什么的。但剛開始為什么不用這些,因為就像袋子里的一塊冰一樣,你直接用針捅那塊冰,冰還是冰,冰還在袋子里面,但是,你先用火把冰化成水,再用針,就不一樣了,水全會出來。這叫給邪以出路,前提要把這個陰邪化成容易出的氣。還是那句話,叫陽化氣,陰成形。 像肩周炎的問題,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局部不通,虛與瘀并存,在最痛的周圍用藥艾灸,直接上。一般這些不通的地方,冷風一次,冷水一碰,就不舒服,因為陽不足嘛。在這些痛點附近做藥艾灸,一灸上,患者就舒服,夸張的,都想呻吟來,灸個一兩周,就能改善很多了,如果比較重,瘀虛的厲害,就配合鋒針放血,或者直接拔罐,拍打,給邪以出路。都效果會很好,因為里面氣血動了,就容易把邪搞出來。 第二個方法,眾穴點火火勢高,主打任督二脈穴位 任督二脈的穴位可以讓全身的陽氣充起來,是一個很好的養生之法,也是調內科的重要方法。 第一個就是關元穴,是溫陽保健第一要穴,關元對女性效果尤佳,里面是胞宮所在,我用于治婦科雜病,特別是陰有成形的子宮肌瘤,附件囊腫,藥艾灸這里,直接把里面的陰邪慢慢化掉,目前應用最讓我吃驚的就是,有一個二十歲的患者,讓她三根并排關元,原來雞蛋大的囊腫,停經數年,配合我開的當歸生姜益母草附子石英湯,半個月之后,所有癥狀消除,肚子的肉還小了一圈,囊腫變成小指頭大,后續因為去外地了,還持續灸了一個月,跟我打電話,懷上了。 第二個穴就是神厥了,這個位置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里面是先天之源我認為,他也是四關之所在,邊上旁開0.5寸,就是肓俞,跟膏肓密切相關,再邊上,就是天樞了,大腸之募穴,灸之能通導大腸,加強人體降濁的能力,是升降針法的要穴。用三根艾條一起,這個四關之一區域,三個穴位都能顧慮到,都知道,穴位是一個區域,是在一個范圍內隨著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在不斷的漂移,就像太陽的直射點始終在南北回歸線漂移一樣。 第三個穴位就是中脘了,這個是主脾胃的,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屬土 ,五行之中,獨土灌溉四旁,無他,土生萬物爾。 第四個就是骶骨這個范圍啦,這是一個倒三角的形狀,這個三角形支撐著整個脊椎,就像洪荒時代的不周天一樣,為天柱,可見這個地方的穩定性,余浩老師曾說過,里面是藏精之處,人的精氣就從這個地方出來的,所以,灸之可以加強精氣。 第五個穴位就是至陽了,里面對應的正好是心,心在象,在大自然,就是太陽,為君火,拿到以前說,就是國王,以百姓心為心。五臟之大主。精氣從這個地方化而為陽。灸這個穴位,就可以加強上部的陽氣供給。然后就是大椎了,大椎穴為七陽之會,灸之可以振奮陽氣,教材上此穴的用法,多用瀉法,我個人覺得,不管風寒風熱,都可以灸補之,一為振奮陽氣,陽氣足了,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且,加強了陽氣,就加強了人體排邪的動力及能力。 第六個穴位極其關鍵,為會陰穴,這個穴位的應用,在道家一直是不傳之秘,他為任督沖三脈相交之處,灸之直接可以溝通調整陰陽,可以說,前面幾個穴位,都是在為這個穴位做基礎,做鋪墊,前面幾個位置做到位了,打通了,在這個會陰再灸一下,那不得了,虛寒體質的人,馬上全身溫熱感十足,寒氣自然去。無數重患病例都證明此點。 第七個穴位,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用,比如,腦竅里濁陰重,清陽缺。就是百會啦,借著下面六個穴位的火勢,這里再一灸,把這個清陽一下提到頭部了,這樣七個穴位成了一個局,一個陣。就生生不息了。我用過這個治小孩子的郁病,中藥用的是菖蒲郁金牛膝湯,配合艾灸百會,直接化開里面的陰濁,讓腦竅得清。癥狀馬上得解。還有很多腦血管病的人,有人認為,像中風這樣的患者,本來就肝陽上亢,實在不宜灸。容易風火相煽,加重癥狀,這個問題嘛,就得看脈啦,對于虛陽亢的,我有后招,但是很多都是痰濁上閉腦竅的,大膽用之,我知道一個老師,對中風的患者,直接重灸百會,就了為了化里面的陰邪,出血產生的腦水腫消的很快。還有清陽不升的失眠,直接百會灸之,神奇無比。 在整完這幾個穴位之后,還需要收尾,用什么呢,涌泉穴。涌泉穴一灸,艾灸產生的火氣,能引下來,把壯火變成少火,取其少火生氣之意。用這個穴位使用的直接效果就是,治失眠,無比神效,很多患者,我就提議讓他睡覺之前,灸個幾分鐘。我在當地所在的醫院,一個針灸老師就用這個方法,十幾年來上班第一次遲早,可見這個涌泉的威力,而且涌泉為腎先天之根,灸之自成升降。 這八個穴位,可以拆分,可以組合,可以配合第一種方法。理是這個,但是法無定法,怎么順手,怎么效果,怎么來。 第三個方法,是上病下取,引火歸元,引陽歸陰,降濁陰 晚上的時候,我們宜靜,讓陽氣入里,歸于陰,有句話叫靜則全陰。人一靜,就像正雨后的水潭,水從混濁開始變清,泥沙開始往下沉,最后水潭里的水是清的。 所以要想睡眠好,一個就是靜,如果不能靜,那么就通過方法,讓他陽歸于里,歸于元,歸于陰。比較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用艾灸灼其涌泉穴,灸之能引火下行,把頭部的濁降下來,這樣神府得清,不寐自然好轉,還有一個你灸那個地方,神必專注于這個地方,然后意念在的地方,氣血就會集中。思慮多也是不寐的一大因素,對付思慮多,就是認真做事,執一而忘我。灸那個位置,那個地方產生感覺,我們的意念就會很自然在所灸,處,然后人的本能氣血就會過去。 我曾經治過一個失眠,他煩的很,雙寸脈溢,關郁實,尺弱,一看就是一個精明人,善于算計,當時我就給他在涌泉扎了一下,然后告訴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再灸一下,然后半夜這個穴位會往外面冒東西,至于什么東西,我就打啞迷了。第二天來找我,精神煥發,一見到我就問,昨天他一直注意,沒有發現有什么東西冒出來啊。我說,你先坐下,我給看一下脈,寸溢沒有了,關脈也柔和許多,我問他,還胸悶不,他說胸中豁然而空。我說昨天睡的怎么樣,他才反應過來。說幾年了都沒有這樣輕松過。其實就是神能駕馭精氣的淺應用。 值得一提的一個穴位,就是太溪,這個穴位自成升降。灸之,腎水能上濟,同時也能降濁,讓濁以下行。這個穴位多應用于糖尿病,有很重的陰虛癥狀的,大家可能認為陰虛不宜灸,如果是真正的陰虛,如果只是灸,確實不妥,但是,真的陰虛,可以湯藥配合灸,可以達到陽中求陰的效果。其實臨床中,真正的陰虛的很少,都是瘀的居多,瘀住了陰周流全身的通道,這個時候,可以大膽灸之,取這個太溪就有如此效果。 還有就是承山,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抽筋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小腿抽,為什么呢?因為寒從腳下起,這個地方容易積聚寒氣。寒凝之下,筋就短了。而且,痛經,宮寒的人,多半在這里地方有結,有積聚,曾經摸到好多個,痛的死氣活來的,所以,灸這個位置,腹部的寒氣能化,不少子宮肌瘤,絕經,囊腫,甚至不孕的,都可以從這里想方法。他跟腰部象是一樣的,都是承著上部的重量,而且,本身也歸屬足太陽,也用來治過寒性的腰痛,很多時候,這個地方一灸,整個腰腹就熱了。承山,承著山的重量,可見這個位置是灸家必爭之地啊。 第四個方法,以上治下,讓清陽得升,得提 就是上部取穴以治下。尤適合于中氣下陷證。脈一般能見,寸不足,關尺脈拉尾的下陷之象。這種方法取穴僅有一個穴,就是百會穴。 百會這個穴位,為全身陽氣之所聚。正常情況下,很多陽氣就從這個位置往外散,所以陽氣不足人,把這個百會穴封上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比如,過敏性鼻炎的人,很多都是陽氣不足,艾灸這個穴位,陽氣得充,癥狀就能減輕好多。 大家也可以試一下,就是戴一個帽子,會捂出一頭的汗。戴帽子其實也是一個養陽氣的方式,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一戴上,陽氣就往外面散的慢,然后越捂陽氣越足。一些過敏性鼻炎,哮喘的,或者風寒感冒的,有流清涕,證屬陽不足的,捂上百會穴,第二天,癥狀必然大大減輕。這個我自己身有體會,有時候,受風寒了,鼻子就會塞,雖然不會感冒,但是能感覺到那種肺氣不宣的感受。睡覺的時候,把衣服往頭上一裹,一會兒就解除了,多做幾次都可以不怕風寒。 還有,百會穴也是一個回陽要穴。一些暈針嚴重的,或者大醉吐止不住的,灸百會就是一大招。曾在五七樓研究生宿舍的時候,有一個師兄聚會喝酒,本來就不勝酒力,礙于情面之下,喝了好多,回來的時候,直接就躺地上了,我們端了一個盆,讓他吐,吐完稍進水,還吐。后來我們就用這招,灸百會,才止住吐。 大家在臨床上,對于女性崩漏的,一定會用上一個穴位,隱白,因為他能統血,但是,有一個穴位效果更好,就是百會,一灸百會穴,會加強陽氣的升提之力,把血攝住。 以上治下,對于艾灸的應用性,也就這些下陷需要加強升提之力的病證啦,其它的時候用的少,因為,火性炎上,人體的規律是讓火潛于下,所以非下陷疾很少用這種取法,這也是為什么我前文說的,灸完百會之后,要用涌泉穴去收他的炎亢之性。 艾灸要遵行八個字,就是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很多偏信于艾灸治百病,一味猛灸,灸完之后,發現容易乏力了,身體反不如以前,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在臨床運用上,我也體會過,不是猛灸就好。凡事都有一個度。 少火生氣,就是你灸的時間合適,身體會很舒服,就像咱們煅練一樣,打一下太極,慢跑一下,身體舒服的不得了。 壯火食氣,就是艾灸猛了,會發現氣消耗特別厲害,就像快跑一樣,跑到最后,身體沒有鍛煉到,反而傷氣了。 所以,艾灸要講一個度,以舒服為度。而且,每個人的度都不一樣,需要自己慢慢去嘗試,就像開中藥一樣,從安全的小量開始,慢慢試驗自己的閥值到底在那里位置。當然,個別急癥,像崩漏,急重癥例外。 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在艾量溫通之力相同的情況下,就取決于艾灸時間的多少。我自己用藥艾灸,很少往一個穴位是灸半小時于上的,大多數十來分鐘,甚至五六分鐘的也有。正常的時間是十分鐘左右,這個由自己控制。書上還說了呢,以紅為度呢。過之則害矣。 一天之計在于晨,這個時候也是陽氣始生到壯大的時候,這個時候灸其實是最宜于人體養陽氣的。下午陽氣開始入里,人體宜靜,靜以全陰,晚上的時候,氣血宜入里深藏,所以說晚上艾灸,其實害大,你把陽氣搞出來了,就多余了,氣有余,便是火,逆道而行。當然,也不是不能灸,下部的穴位是能灸的。比如涌泉,能引火下行,引陽入陰。但這種取法一樣要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度把握不好,就是壯火了。所以晚上宜靜,宜少思慮,你一思慮,氣血在頭。逆道啊(后續慢慢介紹,今天先到這里) 聲明:本文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
|
來自: 大愛無痕hxzjvw > 《艾灸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