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大夫官名。大夫為皇帝近臣,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皇帝詔命行事。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隋煬帝以九大夫和“八尉” 構成本階,九大夫即: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通議大夫,從四品;朝請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至唐、宋以后成階官之名,為從二品官員。元、明又升為從一品,清代順治年間文職正從一品均稱光祿大夫,在光祿大夫前加“特進”二字,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階官,相當于現今的國策顧問。 官名。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漢改郎中令為光祿勛,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為比二千石,員額無定,掌論議應對,在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東漢,因權臣不復寇此銜,漸成宋散之職。魏、晉以后,作為加官與褒贈之官。晉于光祿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祿大夫。左右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與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品秩第二;光祿大夫銀章青綬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的名號。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稱號。隋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右光祿大夫分別為正二品、從三品。金紫正三,,銀青從三。唐、宋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正三品,銀青從三品。金、元升金紫、銀青于光祿大夫之上。明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光祿大夫從一品、清光祿大夫正一品。清袁賦誠《睢陽袁氏家譜》:“于天啟六年起升兵部右侍郎,隨轉左侍郎,未一載,以忤逆珰加(袁可立)本部尚書致仕。后以子樞贈正治上卿資政大夫,再贈光祿大夫。” |
|
來自: 昵稱48272507 >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