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 四時:春、夏、秋、冬或朝、暮、晝、夜。 年號紀年法:可以解決干支紀年法的重復難辨的現象。 紀月法: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一月又叫正月。每個季度的三個月分別叫孟、仲、季月。 四季:古人有時也稱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紀日法:干支紀日法,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 朔:農歷每月初一。 望:農歷每月十五。 既望:“望”后的次日,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古時“朔”、“望”一般要和干支兼稱,如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
紀時法 日出:旦、朝、明、蚤(早)、大食、晨; 近日中:隅中; 日正中:中日、日中; 日偏西:昃、下昃、日昳; 日入:昏、莫(暮)、夕、湄日(昧日)、晚、小食。 更:銅壺滴漏計,一夜分為五更。 日晷:“日規”、“圭表”,也作“日影”解,指時間。 旦:早上,太陽剛剛升出地平線。 朝:天蒙蒙亮的時候。意為太陽已從草叢中升起,可是月亮還沒有下去。 明:指天亮時。 晨:指雞啼破曉時。 暮:傍晚。本字為“莫”,意思是太陽已經落到草叢里去了,時間已經不早了。 夕:日落之時。
古代時令節日 元旦:“元日”,夏歷一年的第一天,曾經以臘月、十月等月首為元旦,漢武帝時定位一月一日,沿用至今。今稱為春節。 雞日:正月初一。 元宵: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天晚上為“元宵”、“元夜”,元夜吃的湯圓也叫“元宵”。 清明:“清明節”,俗稱“鬼節”。這一節氣的首日,今為陽歷4月5日前后。 寒食:“寒食節”,清明節前。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痛悼廉士介子推抱木被焚,下令自其被焚之日(三月初三日)起禁火3天,國人皆吃冷食,故得名。 社日:“社”為土神,古人對土是特別敬重的,每年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后)、立秋的第五個戊日(秋分前后)進行祭祀祈禱活動,分別叫作“春社”、“秋社”。 花朝:農歷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成為“花朝節”。一說為二月初二、一說為二月十五日。 端午:“端午節”、“端陽節”,農歷五月為建午之日(夏歷),“端”為月初,故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 中秋:“仲秋”。 重陽:“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一奇數為陽,日月都逢久,故稱重陽,又稱“重九”。 臘日: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吃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 冬至:“冬至節”,農歷十一月內,陽歷12月22日前后。冬至吃餃子。冬至當天周最短,從此每天長兩分鐘左右,故有“冬至當日回”的說法。 祭灶:民間的“小年”,“灶君封住口,四季無災憂”,人們有飴糖祭祀。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南方二十四、北方二十三)祭灶。 三九: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后的第19天至第27天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有除舊布新之意,“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將迎來新一年中的“元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