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漢黃鶴樓 地理位置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 歷史文化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筑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2南昌滕王閣 地理位置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美譽,江西南昌滕王閣坐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依城臨江,瑰偉絕特。 歷史文化 滕王閣,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后來重建高達29次,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創建的。李元嬰出生早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名之。 3永濟鸛雀樓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 歷史文化 鸛雀樓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筑。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云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云棲樓”又稱“鸛雀樓”。 4南京閱江樓 地理位置 閱江樓坐落在南京城西北的獅子山巔,瀕臨長江,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 歷史文化 閱江樓的建設設想始于六百年前。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盧龍山(今獅子山)指揮8萬伏兵,大敗陳友諒40萬軍隊,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礎。朱元璋稱帝后,于公元1374年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建造閱江樓,并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為最佳,后被選入《古文觀止》。600余年來,雖有2篇《閱江樓記》流傳于世,但因種種原因樓終未建成。 隨著改革開放春天的到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興建“閱江樓”的動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響應。1997年市政府正式批準建造閱江樓,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部隊搬遷、規劃設計、方案比選等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于1999年2月正式開工建設, 2001年9月竣工并對外開放。 5綿陽越王樓 地理位置 越王樓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始建于唐高宗顯慶年間的古越王樓,因時任綿州越王樓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而聞名于世。 歷史文化 越王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所建,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唐代四大名樓。越王樓始建于公元656年,3年時間完成,規模宏大,樓高十丈(即百尺),高度居四大名樓之首。 越王樓唐末宋初被一場大火燒毀大半,元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明代亦重建過一次,但明代的一場大火又將其徹底燒毀。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陸游等歷代名人登越王樓后曾留下詩篇156首。宋、元、明、清歷代畫家也多有描繪越王樓的精美畫卷。 6九江潯陽樓 地理位置 潯陽樓位于江西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初為民間酒樓,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歷史文化 潯陽樓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初為民間酒樓,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的詩句。隨后,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1989年春,九江市人民政府根據旅游和文化事業發展地需要,在潯陽江畔重建了潯陽樓。重建后的潯陽樓占地1600平方米,樓高20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甍黛瓦,飛檐翹角,四面回廊,古樸莊重,具有明顯的仿宋風格。 古時,酒家門前要豎起一面酒旗,俗稱酒望子,以招徠酒客。重建的潯陽樓保持了這個標志。樓門豎立了一根高大的望竿,掛著一面酒旗,上書“潯陽江正庫。” 7聊城光岳樓 地理位置 光岳樓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它與岳陽樓、黃鶴樓并稱中國三大名樓。 光岳樓位于聊城古城中心。 歷史文化 明洪武二年,東昌衛守指揮事陳鏞為了與元朝殘余部隊作戰,將宋熙寧三年所建土城改建為磚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條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條木樓”,后又因地而名“東昌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隨著明王朝統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作用很快被遺忘,但光岳樓卻以它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 光岳樓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度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貴陽甲秀樓 地理位置 甲秀樓位于貴陽南明河萬鰲礬石(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上。 歷史文化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結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這一傳統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復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采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后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從古到今,甲秀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9西安鼓樓 地理位置 鼓樓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25年歷史。 歷史文化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之一,(基座長52.6米,寬38米,高7.7米,一門洞;最大的鼓樓為明中都鼓樓,基座長72米,寬34.25米,高15.8米,三門洞。)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10南京鼓樓 地理位置 位于南京城中心鼓樓崗上,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南京鼓樓的建筑規模之大國內少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無梁城闕狀,上層為重檐四坡頂,龍飛鳳舞,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樓上原為明代迎王迎妃、接詔報時之所,原有報時和儀仗用的大鼓兩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點鐘一面,牙杖四根,壺房銅缸一座,以及其他樂器。明亡后這些陳設均已散失。現樓基是明代原建,樓上建筑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時曾來鼓樓,次年在樓上建一巨碑,改鼓樓為碑樓,但當地人仍習稱其為鼓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