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有關人口統計的記錄應該是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曾講到,從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統計人口的數據,約為1300萬人,盡管依靠當時的水平統計出來的人數十分不準確,卻是個重要參考數據。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沒有準備的數字統計,但可通過戰國七雄大概估算出來。秦、齊、楚這些大國估摸著每國有500余萬人;趙、魏各有估計約350萬人;燕、韓每國約150萬-200萬人;還有剩下的其余一些小國,人口也就幾萬到幾十萬。這樣算下來大概總人口在2500萬-3000萬人。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章中曾有“漢興 ……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的述說,經過秦國的大一統之戰,在到秦國覆滅,西漢建立,漢初人口僅僅約為600萬-700萬人,人口減員70-80%。 《通典.食貨志》中記述著公元2年時的西漢,全國人口達到約6000萬了,創歷史的巔峰。 王莽篡漢到東漢的建立,人口一度降到了3500萬左右,后又慢慢恢復到5500萬。 黑暗的時候來了,從黃巾起義到三國后期,在這不到100年的時間內,人口下降到700-800萬,人口減幅達到了85%。曹操在《蒿里行》也描寫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場景。 西晉,公元280年,全國人口又恢復到1600余萬人。( 《晉書.地理志上》)到4世紀時,全國人口恢復到4000余萬人。 但西晉后期的戰亂包括八王之亂等,使得全國人口又銳減到1200余萬,人口損失達70%。 隋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統計的人口為4601萬人。 《隋書.地理志》 十八路反王烽火狼煙,李唐接替了楊隋的江山,到貞觀13年(公元639年),人口又減為1200余萬人。 天寶14年(公元755年),全國人口上升到5291萬人。但經過安史之亂后,全國人口又銳減到1700余萬人,損失率接近70%。 公元1110年,北宋全國人口有4673萬人。( 《宋史.地理志》)遼國有900余萬,西夏約300余萬。 公元1578年,明朝全國人口有6069萬人。 《明史.食貨志》 公元1655年,清朝順治12年,全國人口為1400余萬人。(清世祖實錄)比明朝時人口減少77%。 公元1764年,乾隆29年,全國人口達到額20559萬人。 《清史稿.食貨志》比清初人口增長了十余倍。 公元1840年,道光20年,全國人口突破了40000萬人。 公元1863年,太平天國失敗后,全國人口銳減為23000萬人,直接戰爭死亡和死于戰亂的人口達到了近2個億。人口損失率接近50%。 公元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公布1928年全國戶口調查的結果,全國人口總數為474787386人,1949年僅中國大陸的人口已經達到了5.4億。 在清朝以前,受制于生產力,全國人口一直維持在1000余萬-6000余萬左右,清中期隨著土豆、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培育成熟,糧食問題得到了極大的解決,在加上攤丁入畝的實施,人口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可惜再好生產力都抵不上戰亂的破壞。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隨著歷代政權的更替,受苦的最終還是廣大的勞苦大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