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是常食4評 稱為豆腐它不是豆腐,只因形狀類似我們吃的普通豆腐而得名,它其實是用新鮮牛奶做成的。探秘內蒙古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豆腐制作與普通豆腐有何不同。 深秋十月,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走進一戶牧民家中,看草原餐桌上深受當地人喜愛的那些奶制品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奶豆腐的制作方法,有點復雜。奶豆腐蒙古語稱'胡乳達',是用牛奶、羊奶等經發酵、凝固而成的食物,原料為新鮮牛奶,不摻加任何其它食材。 發酵牛奶,大約用時2天。發好的牛奶上面有一層不發酸的,蒙古族人管它叫“奶嚼口”,這個東西撇出來加點白糖,當地人喜歡直接沾面包或拌著炒米吃,或通常用它來熬奶茶。 來草原上喝茶,你喝到最多的,不是觀音,不是普洱,當地人一定給你端上來是一盆熱騰騰的散發濃郁香氣的奶茶。 撇去上面的“嚼口”,下面就露出了“酸奶”; 把發好的酸奶盛到大鍋里,然后文火緩緩加熱至酸奶和”湯“分離,慢火煮的同時把分離出來的水取出。 取嚼口后留下的是潔白細嫩的酸牛奶,看起來很迷人。 去除水后鍋里的酸奶慢慢會僵化,發粘,要不停地用力攪動,這時要加火量,使之酸奶完全融化。 攪成像面團一樣。 這樣,奶豆腐雛形基本就做成了,再按照喜好,把它倒入準備好的木制模里,硬化,陰涼處放置24小時左右。 等裝在”模子“里的奶豆腐慢慢冷卻下來就可以磕出來晾著了,等完全凝固就變成了奶豆腐。整套做法與北方農村做的豆類豆腐有相似之處,又不完全相同。 做好的豆腐,當地人普遍的吃法是切成片,喝奶茶的時候泡兩片,或者泡在開水里或直接吃。 這種最純正的奶食品,當地賣的很貴,遺憾的是,一般沒吃過的人,由于奶味太濃,還吃不習慣。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