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正確引導。
中風偏癱后一般是在病情穩定48小時后進行康復運動訓練,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擺放、關節被動運動等;進入到恢復期后以功能訓練為主包括從坐位到站立為的訓練、平衡訓練、步行練習等,這個期間的治療若操作不當或缺乏正確的引導形成誤用綜合癥或費用綜合癥,為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足內翻、足下垂埋下難以逆轉的后果。
二:沒有把訓練重點放在患側肢體、體位轉移。
偏癱病人的康復訓練應把重點放在患側的恢復上,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地“練了上肢不練下肢”,而對患側肢體的有效訓練相對較少。正確的方法是盡量用患側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動作。
三:訓練方法不當。
偏癱患者一般應“上肢不練屈,下肢不練伸”(注意:這是一般偏癱患者的訓練,有些特殊病例需用特殊的訓練方法,而且每位患者都應該針對自己的情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自己的訓練方案)。上肢伸和屈是一對肌肉在起作用,屈的動作好練,伸的動作難練,光訓練屈,不訓練伸,就成了上肢向胸部勾緊,挎籃的姿勢。劃圈走路同樣如此,光練踢腿伸腿,卻很少訓練腿打彎,結果膝蓋和踝關節不能屈曲。而事實上,如果能堅持正確的康復治療,大部分人都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和生活。
四:觀念錯誤。
1、很多人認為康復訓練就是伸伸胳膊踢踢腿,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患者沒有勁兒就一味進行上肢拉力、手握力,下肢踢腿、架著走等訓練,結果加強了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肉張力,最終導致嚴重的痙攣甚至攣縮畸形,練成了一側手向內扣著,上肢挎著,下肢劃圈走的結果——典型的偏癱步態。
2、多練、勤練是很多家屬的鼓勵,患者自我的提醒,結果家屬架著患者大步走,而患者自己也“刻苦地訓練”,每天堅持走很多路,還要求走得很快。結果患者就練成了“踮著腳”上下跳著“走”,長時間過度地使用健腿或患腿結果造成關節損傷等嚴重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