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苦惱地說:“我家孩子特別愛吃什么辣條、炸雞,怎么勸都沒用。我孕期特別注意飲食,怎么孩子會愛吃這些東西……”這位媽媽提到的,孕期媽媽的口味的確會一開始決定孩子的口味。 ?護士為什么用羊水給寶寶洗澡? 在國外某家醫院產房,一位剛出生的男嬰“哇哇”大哭,護士用羊水給男嬰洗澡,男嬰瞬間就安靜下來了。護士小姐說,每一位嬰兒都有“嗅覺記憶”,羊水不僅有媽媽的體味,還有媽媽吃進食物的味道,在過去的9個月,這些味道已經在胎兒大腦形成記憶。 所以羊水熟悉的氣味,會讓寶寶想起過去待過的溫暖環境,讓嬰兒感覺到安全,有助于安撫嬰兒緊張的情緒。 ?孕婦可以給嬰兒“口味設定”? 一項針對胎兒飲食的研究 Julie Mennella及其同事研究過46名孕婦的飲食。他們讓部分孕婦孕期喝胡蘿卜汁,一些孕婦喝白開水。在嬰兒出生后5個月,那些孕期喝胡蘿卜汁的媽媽分娩的寶寶,在進食胡蘿卜味道的輔食時表現出偏好。 如同上面提到的,“嗅覺記憶”也常常叫“口味設定”,所以國外的孕婦們,喜愛在孕期給孩子設定飲食口味,讓孩子盡早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比如有些孕婦故意多吃堅果,有些孕婦選擇魚類,而有些孕婦偏好蔬果。 ?“口味設定”特定的階段,集中在孕晚期。為什么呢? 雖然孕期8周后,胎兒的小舌頭會長出一些味覺的組織,但這時胎兒還嘗不到味道,這個功能需要到胎寶寶6個月后才發揮作用。胎兒6個月后,不僅能夠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還能品嘗到媽媽每頓吃進肚子里的食物的味道。有科學家通過B超觀察到,每當孕媽吃了甜的食物,胎兒大口吞咽的頻率會上升。 孕晚期,媽媽的某種經常性的飲食氣味能給胎兒帶來足夠的氣味刺激,并寫入胎寶寶的潛意識。所以出生后幾年,孩子的飲食偏好會跟媽媽一樣。 我有個同學,她的兒子3歲,幾乎每天薯片不離手,她常常責怪孩子的姥姥太溺愛孩子,總是滿足孩子吃薯片的欲望。當她有一天下班回到家,心情抑郁時從冰箱翻出幾包薯片,整整啃了一個晚上。當她清理薯片碎時,突然想起自己孕期常常心情不佳而偏愛炸薯片。原來,禍根是自己種下的。 ?孩子稍大后,兩種關鍵原因會讓他們愛上垃圾食品 孩子的飲食偏好,頭幾年受孕期媽媽的影響較大,但隨著年齡增加,口味可能會發生變化,下面兩種關鍵原因,有助于爸媽避免讓孩子愛上垃圾食品。 1、心情跟食物掛鉤 社會心理學家瓊.特溫格在實驗研究中發現,那些遭遇挫折、心情低落的人,會由于行為失控而愛上了垃圾食物,比如他們故意不喝那些有益于健康但口味欠佳的食物,卻過量食用不益于健康但美味的食物,比如薯片、炸雞、飲料等。長期以往,他們便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旦旦媽媽是個注重營養的媽媽,她總是用心地給孩子搭配各種營養,每頓都有魚、蛋、蔬菜和湯水。有一次,旦旦坐到飯桌前就被爸爸批評,因為他當天闖禍了,在學校把一支顏料涂到了一位女同學的頭上,被女同學的家長投訴。因為被嚴厲批評,旦旦沒了食欲,沒吃幾口就說不吃了。慈愛的爺爺帶旦旦外出,吃了炸雞腿,孩子吃了很多,一下子就愛上了。 由此可見,讓孩子吃飯時保持心情愉悅是必要的,有助于養成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孩子吃某些健康食物時,孩子剛好遇上高興事兒,這個孩子便可能會愛上那刻的食物。因為當時的食物跟高興情緒產生了關聯,在大腦刻下了美好。 2、玩伴、同伴的從眾影響 這項研究來自倫敦學者Andrea D Smith,他通過研究2865雙胞胎,排除了基因因素后,他發現影響一個孩子的飲食偏好是孩子的玩伴或同伴,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家長常常能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愛吃巧克力,那么跟這個孩子常常玩一起的孩子便可能也會愛吃巧克力。所以如果孩子的玩伴剛好偏愛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受從眾的心理影響,那么你家孩子很可能便會愛上垃圾食品。 即使孩子一開始不認可垃圾食品,但由于從眾的壓力和模仿的作用,常常會讓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友誼而“愛屋及烏”。當然也有些孩子在嘗試后被美味吸引,從此發自內心地愛上垃圾食品。 丁丁媽媽很討厭火腿,也非常擔憂丁丁吃上火腿,所以在丁丁6歲前,家里從沒出現過火腿。但是在6歲那年,丁丁去了舅媽家過周末。孩子們一開始在玩玩具,后來丁丁發現小表姐小表哥不玩了,都在啃食火腿,丁丁也吃了。才過了兩天,丁丁回家后告訴爸爸媽媽說自己最愛的食物是火腿。 總結: 如果不想你家孩子愛上垃圾食品,除了孕期“口味設定”外,在日常養育中還要讓孩子心情愉悅地吃健康食品,尤其需要避免孩子向愛吃垃圾食品的孩子模仿。 ?除此之外,從小給孩子講營養知識有幫助 從小跟孩子介紹各種食物的營養,垃圾食品的不良成分,也有助于幫助孩子未來遠離垃圾食品。 我兒子幼兒園一位同學小Q。 有一天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吃巧克力,便一本正經地勸說對方:小孩吃巧克力不利于大腦發育,最好不要吃!每個小孩都要懂得為自己的身體負責?!斑@孩子太專業了,顯然小Q的爸媽常常告訴他這方面的知識。 魯米說,“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臉龐。我們正在品嘗它的味道,永恒的此刻……”一個孩子的行為反映的是Ta的內在,孩子對食物的偏好,我們也常常能找到心理的軌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