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相關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簡稱CRF,通俗點說就是與癌癥有關的疲乏感。醫學上很多疾病都是這樣命名的比如說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其實CRF至今還沒有被正式定義,不過美國綜合網絡中心(NCCN)將CRF定義為一種痛苦的、持續的、主觀的乏力感或疲憊感,與活動不成比例,與癌癥或癌癥治療相關,常伴有功能障礙。也就是說CRF是癌癥患者自己感受到的長期不舒服的疲勞或者乏力,與正常情況下工作或運動后的疲憊感不同,CRF存在于任何時候任何狀態,無論你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或是運動,而且這種感覺可能是癌癥患者獨有的,與他們所接受的治療有關系,這種疲憊感還影響患者的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這種疲乏比之疼痛、惡心、嘔吐等其他可緩解癥狀更令患者痛苦。 癌癥相關性疲乏患者都有什么癥狀表現呢?通常情況下表現為患者軀體、認知、情感等多維度障礙,也就是指患者精力與體力降低,具體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極易產生不悅甚至厭惡感,抑郁,睡眠障礙,貧血,營養不良,注意力分散、興趣減少、虛弱或活動無耐力等。 為什么會感到疲勞乏力呢?據相關調查研究,總結了以下7種因素: 1、 性別 研究顯示:疲勞感女性重于男性,可能由于性別之間存在的疲勞差異與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的差異有關,女性血紅蛋白水平低于男性,攜氧能力低則疲勞程度高,也有人認為,女性病人夜間褪黑激素水平變化較大,疲乏的產生與褪黑激素產物呈負相關。 2、 年齡 癌癥患者疲乏最嚴重的年齡段為61歲~70歲,其次為小于40歲的病人,再則為41歲~60歲,其大于70歲的病人,可能是由于病人步入老年階段,各項生理指標下降,由安享晚年到遭受癌癥的巨大心理應激,導致病人的疲乏程度最重,而40歲以下的病人的程度較重要承受工作、經濟、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有關。 3、 癌癥本身 癌癥通過各種途徑改變患者機體代謝,機體不能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如消化道癌癥通過影響食物攝入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機體所需能量與微量元素不足而導致疲乏。 4、 治療 手術造成的疼痛以及引起的機體應激反應可能是造成疲乏最主要的原因,而術后放化療和細胞因子治療等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腸梗阻,使食物攝入量減少,這些都使機體的能量供給少于機體所需要的能量,造成營養不良,從而引起疲乏。 5、 血液 有相關研究表明,貧血、白蛋白水平低、以及甲狀腺素水平升均能致疲乏。 6、 病人自身 6.1 疼痛: 研究表明,癌癥疲乏病人整個病程中疼痛發生率高達33%~50%,而中度疼痛的病人疲乏發生率是輕度疼痛病人的2.3倍; 6.2睡眠障礙:多個國外研究表明疲乏與病人的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晝夜規律的變化有關,且患者因癌癥疼痛或者其他影響睡眠質量嚴重降低,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疲乏的發生率大大增加; 6.3情緒:癌癥病人抑郁、焦慮的發生率分別為30%和37%,且15%病人兩癥狀并存。國外學者在對250例癌癥病人治療前后疲乏與抑郁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病人治療前后抑郁變化與疲乏的變化并不一致,治療結束后疲乏癥狀加重,相反抑郁癥狀反而得到緩解有關,同時晝夜規律的中斷與抑郁癥狀也相關,抑郁狀態會加重患者的疲乏。 7、 社會關懷 有研究顯示,超過70%的癌癥病人迫切需要有針對性的心理社會支持,少一些歧視與憐憫多一些溝通才是癌癥患者所需要的。 當癌癥相關疲乏出現時,我們該怎么做?當出現上述疲乏癥狀時可以進行積極的干預和治療,干預的措施主要有:健康教育,運動干預,心理干預,睡眠調節,視覺影像與聽覺干預,營養支持治療和藥物治療。 ①藥物治療主要有中樞興奮劑,皮質類固醇,促紅細胞生成素以及中藥治療; ②健康教育可以讓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狀況以及決定自己的治療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抑郁情緒的發生; ③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身體機能減低或提高身體機能,改善癌性疲勞; ④心理干預可以讓患者對醫生依賴性增加,及時與醫生溝通病情,以便做出相應處理; ⑤針對患者的不良作息習慣進行適當調節,可以有效減弱CRF對患者的影響,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⑥看積極健康向上的影片、聽舒緩類音樂可以有效使患者放松,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減弱CRF對患者的影響; ⑦及時補充多糖與高蛋白飲食有助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增強患者整體免疫機能,當然,任何的干預與治療措施都應當均衡,須知過猶不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