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作品是我的原創,從其它論壇上轉過來的,轉發注明出處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是吳承恩所著,這是大家共知的。然而,仍有一部分人認為《西游記》不是吳承恩的作品。早在1921年胡適等人就質疑過。最近,我研讀了《西游記》,并查閱了大量資料,我確信《西游記》不是吳承恩所著。我直接告訴你吧!是武則天的杰作,包括《封神榜》。那是歌頌她自己的。《封神榜》中的慈航道人、《西游記》中的觀音菩薩就是武則天。啊?!簡直晴天霹靂。如果是武則天,可以堂而皇之的寫進歷史。不錯,《西游記》的的確確寫進了歷史,就在敦化莫高窟里。至于為什么一千多年來我們不知道觀音菩薩就是武則天,完全是封建帝王、封建史家所至。這就涉及到為武則天翻案的問題了,這里暫且不表。
史學界認定《封神榜》竭力效仿《西游記》,豈止效仿,就是一個人的作品,就是一個人的思想,它們是姊妹篇,最終為一個人服務。 隋唐大學士孔穎達說,“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大背景、大思潮。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經流淌在人們的血液里,滲透在人們的骨髓里。如果武則天當皇帝,可能人人都要造反,可是,武則天就是當上了皇帝。那是借助超自然外力“君權神授”的結果。672年(一說貞觀23年),她就以“大日如來”的神位自居。稱帝后第一個年號是“天冊”,曾經用過的尊號,“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從這些尊號可以看出,她以不是凡人了。而是一位神仙轉世。“神仙轉世”也要有理論根據,那就是《封神榜》、《西游記》。《封神榜》是弘揚道教的,歌頌她的祖上周文王姬昌的。《攀龍臺碑》記載,周文王是她的始祖。《西游記》是弘揚道教、佛教,歌頌大唐盛世。因為武則天即信奉道教又尊崇佛教,用以鞏固她的統治。總之,《封神榜》、《西游記》是神化武則天的。“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就很說明問題,“慈氏”即彌勒菩薩(佛教);“越古”即古代;“金輪”即轉世;“圣神”道教名號,也就是說,武則天在唐朝以前的古代就是一位神仙,先是以道人的身份,后入佛。從“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這個稱號,說明《封神榜》已經出現在大唐時期。不愧為一代帝王,連尊號都這樣有學問,它貫穿了《封神榜》與《西游記》。不錯,《西游記》里的大多數神仙都出現在《封神榜》里,文殊菩薩、哪吒、二郎神、大鵬,,,,,,。這些神仙幫助大周推翻殷商,又幫助唐朝締造盛世。通過《封神榜》唐朝人知道了德高望重極正義的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等英雄人物,知道了大周朝七百年不墜的鴻基偉業(《全唐文》代百察請立周七廟表有記載)。 《太平御覽》中有這樣的記載,“《唐書》曰:王勃聰警絕眾,於推步歷算尤精,嘗作大唐千歲歷,言德靈長千年,合承周漢運歷,不合承周隨短祚”,說大唐有千年國祚,以德治國延年千年,合承周漢運歷,不合承周短祚。她的武周朝就是運用周禮、周歷,并效仿周朝以德治國。武則天為登上皇位做足了理論。不錯,武則天就是沾了祖上的光,《全唐文》李嶠文集也有這樣的記載,“上以光七廟之休德,下納群生之福”七廟是唐人為武則天祖上建立的寺廟,說武則天借祖上休來德行之光,下托百姓之福。總之,《封神榜》可能是武則天所著,反正與武則天脫不了干系。有這樣恢弘的祖上為什么不發揮借用呢? 我們看一看《西游記》中的人物是不是與初唐帝王相符,如果相符就進一步說明《封神榜》、《西游記》是武則天的作品。 《封神榜》以武王伐紂為線索,《西游記》表面以唐僧取經為線索,實則以唐高宗李治開疆擴土為線索,歌頌五位帝王及眾英雄,也是一部封神榜,只不過《封神榜》中的人物更直接,《西游記》中的人物更神隱,大圣孫悟空是唐高宗李治、觀音菩薩是皇后武則天、玉皇大帝是唐高祖李淵、佛祖如來是孝明高皇帝武士彟、太上老君是玄元皇帝李耳。有意思的是,五位不同時期的帝王卻在一起共事,這就是神話,玩起了穿越,這說明輝煌成就不是一個人創造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唐朝版圖以李治時期最大1251萬平方公里,隋朝、李世民朝領土面積為470萬平方公里,當時是創歷史的輝煌成績。唐朝并沒有因為開疆擴土而消耗國力,反而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人口從李世民時期(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李治時期652年的380萬戶,僅4年就增加了20萬戶。650年,平定漠北,657年西突厥滅亡,663年破百濟,668年滅亡高句麗。西突厥、高句麗可是東西兩大敵人,李治完成了父親沒有完成的任務。這是怎樣的智慧,怎樣的勵精圖治,才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簡直就是神話。而封建史家為了打壓武則天,說李治無所作為。唐朝百姓不忘李治夫婦的功德,把李治稱為“天皇、大圣”,他們二位并稱“二圣”。 李治這個大圣就是《西游記》中的孫大圣。當然,李家皇帝謚號都為大圣,但這個大圣從李治叫開的,李淵、李世民是唐玄宗時期追封的。 《西游記》實則以初唐盛世為背景,唐高宗李治開疆擴土為線索,主要歌頌李治、武則天的。只不過把李大圣說成了孫大圣,把彌勒菩薩說成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更符合武則天的身份,觀察世間聲音,體察民情的意思。孫大圣降服、收服的是妖魔;李大圣降服、收服的是藩王。妙趣橫生的是把戰事擴張說成了降妖除怪,并把責任完全推給了妖怪,說它們想吃糖生肉,也就是說,藩王想侵占唐朝這塊肥肉,所以唐朝才收服藩王的。哈哈!說得很無辜的樣子,的確,在古代北方游牧民一直侵擾中原。真是服了作者了,把兵革之事說得鬼靈精怪的。孫大圣本領強,一路上的妖怪盡被他降服;李大圣本事大,收服很多藩王,大片領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一說里海),北包貝爾加湖,南至越南橫山。他死后有61個藩王像豎立在他墓旁,這是歷史上極其罕見的,足見李治的國際影響力,這樣的功績,唐人怎能不歌頌呢?唐人以神魔的形式來歌頌天皇、天后。哈哈!像李治這樣的蓋世英雄,卻被封建史家冠以“昏懦之主”。 當然啦,在取經路上要不是各路人馬幫忙,恐怕他們一竿子人馬難達西天。尤其是觀世音菩薩在取經路上立了大功,收服紅孩兒,救活人參果樹,,,,,,。觀音菩薩可謂是孫悟空的后勤保障參謀,有事就要找觀音菩薩處理。觀音菩薩輔佐孫悟空完成取經大業,正如武則天輔佐李治開疆擴土,處理國事一樣。 你說《西游記》中的觀音菩薩像不像武則天?我再接著說,進一步證明一下。 觀音菩薩功勞大著呢,不僅輔佐孫悟空西天取經,還幫助唐太宗地府還魂。第十回,涇海龍王索唐太宗性命,是觀音菩薩“喝退業龍,救脫皇帝”,非常形象地描寫唐太宗與武則天的關系。武則天也曾是唐太宗的嬪妃,晚上做夢武則天在身邊。 沒有觀音菩薩唐太宗可能被業龍勾走;孫悟空可能一直壓在五指山下;觀世音組織取經隊伍;協助如來度化群生......,觀音菩薩儼然一個救世主,在大唐王朝,武則天一定大有作為,要不然怎么參政執政?怎會把她神話為觀世音菩薩? 《全唐文》宣州大云寺碑記載,“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體兼具相,心冥眾善,超十方四諦之門,總三明六通之業。諸天翼戴,上於兜率宮;萬慕思下蒞於閻浮之俗。”說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體態與雕像很像,輔佐諸天,上在兜率宮(天宮),下到閻浮(南詹部州,指東土大唐)。武周時期,全國大建大云寺,里面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佛像。這也說明武則天就是觀音菩薩。 《西游記》像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弄清了觀音菩薩是誰,一切迎刃而解。《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與盛世大唐中的帝王都能對號入座,我的其他文章里有描寫,暫且不表。話歸正傳,我們說說為什么不是吳承恩的作品。 龍是帝王的的化身,神圣無比,至高無上。皇帝穿的衣服,宮中用品都飾有龍的圖案。而《西游記》中,小白龍變成了任人騎坐的馬匹;《封神榜》中,哪吒抽龍筋,刮龍鱗,這不是嚴重侮辱,,踐踏帝王嗎?《西游記》中沒有一個好皇帝,不是昏君,就是暴君,有挖心肝做藥引子的、有崇信妖怪的、有亂殺和尚的,,,,,,。寫出這樣的文章來,你讓當朝皇帝怎樣想?不是批判皇帝的暴政嗎?《西游記》、《封神榜》雖然是文學作品,但政治色彩濃厚,出現在腐敗、沒落的朝代,比如商代末期、隋末未為不可,但出現在政治清明,政權鞏固的明朝不太可能。 有意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叫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西游記》中有個豬八戒。在古代皇帝的名字可是要避諱的,“豬八戒”中的兩個字要避諱。吳承恩真的敢寫出這樣的文章嗎?明朝人不敢寫、宋朝人不敢寫、清朝人,太反專制,反潮流了,《封神榜》中周武王想推翻政權,《西游記》中孫悟空想當皇帝,你讓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帝王怎樣想?《西游記》、《封神榜》思想太前衛,封建社會凡夫俗子寫不出那樣高深遠大的作品來。那么就是唐人所寫了。唐朝社會儼然就是現代社會,對外開放,政治開明,言論自由。況且《西游記》中的地名宗教場所大多都是真實存在的,800多年后的明朝人怎會知道的那么詳細? 不過《西游記》里描寫唐太宗被涇海龍王勾魂也是對當朝皇帝大不敬,一般文人也不敢寫。根據里面的人物、劇情,我忽然想到可能是武則天所寫。武則天可是統治者,她怎能寫出批判、諷刺統治者的文章呢?這就是一代偉人大智慧的表現,她是借其他帝王的暴政,來歌頌自己的仁政,你看唐僧四人一路上行俠仗義,一副救世主的樣子。不愧為一代帝王,連寫文章都這么討巧,她完全站在勞苦大眾的角度,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發出了老百姓不敢發出的聲音。百姓心里很過癮,很痛快,同時又歌頌了自己王朝的偉大,真是互利雙贏,皆大歡喜。 《西游記》、《封神榜》看似描寫神魔鬼怪,其實是有的放矢的政治宣傳片,這樣的作品將是世界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尤其是《西游記》更具有宏大深遠的意義。教化人行善積德的同時,又弘揚了統治者所崇尚的宗教。政教高度統一治國,這就是大唐人的大智慧,難怪大唐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無比繁榮富強的國家。 宗教文化、神譜系列在唐朝就已經形成,并成熟,談何不是因為一個開天辟地的女皇帝形成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