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看電視玩手機。現在小孩都是處干難教!如何管好放學后的孩子呢? 一,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同時這個計劃的時間是有限制的,比如,英語書面作業每天必須在學校利用自習和課余時間完成,晚上回家口頭練習或讀課文四十分鐘,中間休息十分鐘,然后做數學作業四十分鐘必須完成,中間休息十分鐘,然后用四十分鐘的時間完成語文作業等等。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你還可以和孩子協商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孩子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半個小時就完成了。 第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出完成計劃的獎懲措施。在制定這個措施之前,先了解孩子的興趣與愿望——最喜歡做什么,最希望擁有什么,比如玩滑板、玩游戲機等等,然后與孩子一起羅列出嚴格執行計劃,按時完成計劃、字跡工整、作業認真且規范等等,然后以“代幣”的方式制定獎懲措施:1.比如每門課的作業認真且規范,記5分; 2.比如每天嚴格執行且在保質保量完成,記1個小紅旗;3.比如字跡工整,記5分;4.每天課前預習課文并找出了自己存在的問題,且帶著問題進課堂,記1個小紅旗;5.每周復習前面所學的內容,且保質保量完成,記1個小紅旗;6.額外獎勵:以上四項當天全部做到,記5分;連續堅持一周記1個小紅旗;7. 10分可換一個小紅旗。如果某項沒有按約定做要加倍扣除相應的分數或小紅旗,作為懲罰。確定“代幣”與獎勵的兌換標準:1.30個小紅旗獎勵玩游戲機兩個小時;2.80個小紅旗獎勵玩滑板活動半天;3.100個小紅旗獎勵最喜歡玩具一套;……。 這個措施要根據你孩子的具體情況來改編制定。如果你能堅持用以上方式方法來管理孩子21天,那么孩子就會初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繼續堅持接下來的49天,那么孩子就會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繼續堅持接下來的81天,那么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在家的學習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溫馨的學習環境,以保證孩子能全身心地學習,這有利于孩子的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要給孩子留一部分時間他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這樣既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敗感,而且還可以增加成功的經驗,讓孩子充滿信心的學習與生活。 第四,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四快”訓練。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習效率高的學生的共同特點是讀得快、寫得快、算得快、想得快。要達到“四快”,第一我們父母要做到:希望孩子怎樣,就說孩子已經怎樣了。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品質,就說孩子已經有了這樣品質。比如,希望孩子愛學習,就說孩子愛看書,愛問問題;希望孩子記憶力好,就說孩子看兩三遍就記住了等等。千萬別說孩子“沒有記心”“笨頭笨腦”“總愛撒謊”“老師不喜歡”等等。第二用耐心、忍心、仁心、苦心、愛心來幫助孩子學會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技能和技巧,要多理解、多照顧,要及時正確而正面地對孩子進行評價,肯定其點滴的成功之處,讓孩子品嘗成功的喜悅,那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率才會不斷得到提高。第三要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關心、支持、鼓勵;孩子出現進步行為表現時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時完成作業、寫作業又快又好等),鼓勵和支持孩子尋找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獨立的學習模式,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第四要多發現孩子的特長、興趣以及其他表現良好的地方。要結合他現有的優點,鼓勵和督促孩子發揚優點彌補不足,建立起對文化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形成對文化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習上的成功感。所以要想達到目的就不要吝惜表揚,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自我意象,那么孩子也就如我們所愿的優秀起來了。第五孩子的學習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或某一個學科中取得好的成績,我們要及時發現,并充分的肯定其成績,要多講她的長處,閉口不談她的短處,讓她在表揚聲中分享到取得成績的喜悅,努力營造一個適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是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激勵和影響下,逐漸達到思維開拓,記憶力增強的目的。通過以上發發的運用,你的孩子就會在讀、寫、算、想四個方面逐漸快起來。 第五,要加強對孩子的進行學法指導,使孩子遵循學習的規律,做到會學、善學。我們知道,學習取得成效的最基本的步驟是預習(5—10分鐘)→聽課→復習→作業→小結。因此,在指導孩子學習時,要在這五個環節上做好文章,預習弄清難點,聽課領會關鍵,復習掃除疑點,作業全面鞏固,小結形成系統。要指導孩子學會將知識歸納比較,找出異同點,從而掌握舉一反三的學習策略。在這一點上我們讓孩子自己動手,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學習的自覺心,同時還可以通過總結或摘要達到學習的目的以及成就感的獲得。 最后,建議合理安排孩子作息時間,保證孩子每天有八小時的睡眠時間,比如午睡半小時,晚上睡眠七個半小時;同時每天讓孩子至少有半個小時的鍛煉身體時間,使孩子學習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 以上僅是個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僅供學習與參加更好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 |
|
來自: 阿波7edmboh1o5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