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三字經》里這句關于孟母的話語可謂家喻戶曉。后人把她與岳飛的母親、徐庶的母親列為“賢良三母”,孟母更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孟母”這一稱謂,首次出現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列女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專史,約編撰于西漢成帝永始元年,其中記載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孟子去妻”“孟母處齊”四則有關孟母及孟子的故事。 中國古代的女性地位較低,沒有名字,能在青史留下一筆著實不易。如今,許多人認為孟母是仉姓,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其實,早期的文獻并沒有記載孟母的姓氏,《韓詩外傳》《列女傳》《孟子》中均不見。直到金代孫弼在《鄒公墳廟之碑》中,始稱孟母為“李氏”,后有人又將“李”磨為“仉”,逐漸有了仉姓的說法,這兩種姓氏究竟因何而來尚缺乏證據。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孟母頌》有云:“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可見在漢代時,人們推崇孟母,主要是因為她含辛茹苦,能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有獨到的教育方式。這種觀點強調母子關系、教育理念,把孟母和孟子當成普通人來看待,這與當下的觀點不謀而合。 中華優秀母親的形象原本也有不少,從戰國到唐朝中期的一千年里,孟母并不太顯眼,很少被文人墨客所提及。公元748年,唐玄宗曾下詔表彰歷代忠臣義士、孝婦烈女,讓各郡縣修建一批祠堂。其中,李婦七人,孟母只是排到了第五名,這份成績單甚至有些“凄慘”。 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孟子一下子從諸子百家里脫穎而出。韓愈提出道統說,認為孟子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他認定孟子是孔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傳人。從此,孟子不再只是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而是正統的代表,孟子的“升格運動”拉開了大幕。 兩宋時期,孟子成了大紅人,也許是紅得太突然了,當時人們對孟子、孟母的了解并不多,這才開始尋找他們存在的蛛絲馬跡。宋仁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守兗州,幾經走訪,終于在鄒縣縣城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找到了孟子墓,在旁邊建起了首座孟廟,后遷至縣城東郭,又遷到了現在鄒城孟廟的位置。從那時起,朝廷批準在孟廟里開辟專祠,祭祀孟子的父母,孟母終于享受到了香火的供奉。 此后,《孟子》一書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成為應試者的必讀之書。宋神宗詔封孟子為“鄒國公”,這是他首次受封官爵,孟子開始被神化。孟母也沾了兒子的光,在元延祐三年(1316年)被追封為“邾國宣獻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追封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許多人知道孟母,都是從《三字經》那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開始的。其實,啟蒙課本《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編撰的,這時孟子的地位已經非常高。《三字經》開章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番“性善論”正是孟子的核心主張,緊跟著舉孟母教子的例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到了明清時期,孟子已經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孟母也從眾多慈母、孝婦的形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天字第一號優秀母親的殊榮。岳飛之母、徐庶之母雖然也有賢名,但此時兒子的身份早已沒法和孟子相提并論了。 孟母教子自然是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此時被抬上神壇,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大概世上唯一能和孟母一較高下的就只有孔子的母親了,可惜的是孔母沒有留下多少教子故事,再加上孔子是“野合”而生,孔母的形象不夠偉岸,因此擔當天下母親榜樣的重任,就別無選擇地落在了孟母肩上。 明代山東監察御使鐘化民《祭孟母文》有言:“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從中可以看出,這時的孟母已經被完全神化了:兒子圣明是因為母親圣明,孟母教育兒子就是以孔子為榜樣的。 孟母去世后,與孟子的父親合葬于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后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后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良好的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和形象表達,母親在家風培育、家道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人們對孟母的形象有了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母親節,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母親節。五月第二個星期天,其實是美國人的母親節。因此,近年來有學者呼吁,以孟子誕辰日設立中華母親節,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法定節日。未來,這位慈愛、堅強又開明、勤勞的母親形象會有怎樣新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張九龍) (責編: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