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滕王閣》賞析 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擺。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賞析 《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的結尾。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造的,號稱江南第一閣。王勃十四歲那年,到六合探望任縣令的父親,歸途經過洪州,正值九月九日重陽節,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宴請賓客。他參加了盛宴并即席創作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滕王閣序》,一時震動了文壇,被作為佳話。 《滕王閣》詩以極其凝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內容,表現了詩人珍惜光陰、胸懷功名、慨時事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首句“滕王高閣臨江渚”,點題入詩,描述了滕王閣雄踞贛江之濱,和江心洲嶼相對峙,占盡地勢。次句“珮玉鳴鸞罷歌舞”,是從宴會散罷的場面的反襯宴會的盛況,別具一格:歌舞結束了,賓主相繼離去,珮玉叮口當,鸞鈴和鳴。佳節盛會后,人去樓空。接下來的兩句是靜態寫景,“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畫棟”“珠簾”,表現的是巧奪天工的人工美;朝云繚繞,暮雨飄拂,呈現的是亦真亦幻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美。“飛”“卷”二字,靜中有動。只此二句,瑰偉絕特的滕王閣就矗立眼前,令人神往。 詩的第五、六兩句,“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表面寫景而實為抒情。自在的白云,懸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綽綽,迎朝露,送秋輝。季節景物在不知不覺中轉換,日月星辰在無聲無息中移動,詩人在此以博大、永恒、無極的景象物候襯托人生短暫,抒發白駒過隙、時不我待的進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詩的意境寧靜高遠,引人遐想。“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既順承上句時空久遠之意,又照應首句,自然地結尾全篇。當年建造這華麗高閣的滕王如今在哪呢?這是以問代答,此時元嬰由于奢靡無度,被貶到滁州去了。而如今參加歌舞盛宴的,正如《序》中所說的,“賓主盡東南之美”,贊美閻都督德潔政清。設想元嬰建造華閣何嘗不是為了自己可以時常歌舞飲宴于其上呢?如今卻只剩下欄桿外的江水依然如故地向北流淌。 這是一首入律的古詩,王力先生曾評說:“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合律,簡直是兩首律句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后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適、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是依照這個格式的。”這段話概括說明了《滕王閣》詩在語言上的特點,同時指出了它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