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非常喜愛書法,特別是晉代的三件寶貝: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這三件稀世之珍就在日常辦公的地方時刻陪伴著他,這辦公的地方因而得名“三希堂”。三希堂法帖自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受命校勘編成以來,一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習字"圣經",帖中收有自魏晉鐘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書法名家的書法真跡三百四十余種,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代表著我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趙孟頫第一法帖 --- 《三希堂法帖-趙孟頫卷》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畫家,不僅繪畫創一代新風,書法更是元代第一人,如元代書法名家鮮于樞所評:“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今第一。”趙氏所創書風,后人稱之為“趙體”。趙孟頫師承也極廣泛,初宗宋人,學趙構、黃庭堅,繼而由智永上溯鍾繇、二王,晚年又取法李邕。他模擬古法力求微肖,書寫十分熟練,尤傾心于二王,元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指出:“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趙孟頫的書法成就突出表現在楷、行書方面,創遒勁姿媚新風,對元人和后世均產生極大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