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程連華
氣功科學
張仲景博覽群書,博采眾方,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結合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他的書中不僅有豐富的養生思想,而且也有大量簡單、實用而有效的養生方法。從重視情志調理到飲食宜忌,從注意勞逸結合到注意避免邪氣,中醫的各種養生方法在張仲景的著作里幾乎無一遺漏。 張仲景指出如果人能內養正氣,外慎風邪,邪氣就不會侵犯經絡;假如一時不慎,外邪侵入經絡,應乘其還沒到達臟腑的時候,及早施治。如果四肢感覺到沉重呆滯,就可以使用導引等方法進行調理。只要人們平時對房事、飲食、起居等方面,都能注意調節,再能防備意外災傷,并使體力強壯,那么一切致病因素,自然無法侵入體內,人們就不容易生病了。 養生之道--內養外慎 中國古代養生學者曾經比喻,人的一生就如同自然界一樣,健康快活時如同進入春天一般,能使人精神振奮,抗病力強,因為春天時氣息融洽、可使萬物生發;凄慘憂郁就像進入秋天一樣,秋天人的精神相對萎靡,疾病容易發作,這是由于秋天時氣息蕭瑟,萬物凋零。所以人只有內養正氣,精充神旺,才能避免邪氣侵入。體現了內養外慎的養牛智慧。 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節制飲食、調養精神、順應四季變化這三個主要方面,使人體的真氣保存于體內,達到防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一,注意飲食宜忌。 “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飲食中的冷、熱、苦、酸、辛、甘等性昧,都要有節制。過量食用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因此而生。 第二,合理飲食搭配。 一年分為四季,在不同的季節,飲食也要順應季節隨之發生改變,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可以歸納為“兩五配四”的做法。 “兩五"是指五谷和五味。就是指飲食中的主食要五谷相兼,粗細搭配;菜肴的性味要五味適合,五味分別是指酸、苦、甘、辛、咸。“配四"是飲食應與四季特點相結合。即春季飲食應以“甘涼"為主,可防陽氣過盛;夏季飲食應以“甘寒"為主,既可以清熱祛暑,又可以養陰抑陽;秋季飲食應以“甘潤”為主,可以生津祛燥;冬季飲食應以“甘溫"為主,既可以溫補陽氣,又可溫陽以御風寒。 02.精神調養 精神情志是人體生理活動的表現之一,它是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對人體健康是有利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視精神活動的調攝,即調神。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是養生大忌。人們若想要健康長壽,就要盡量避免情緒陷入過度的七情當中,俗話說得好,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氣傷。 《黃帝內經》中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善于養生的人一定會根據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養生。如能做到這一點,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時,人的陰氣最盛,隨后漸漸陰氣下降,陽氣上升;春分時,陰陽二氣平衡,以后陽氣則逐漸旺盛;到夏至的時候陽氣最盛,之后漸漸陽氣下降而陰氣開始上升;至秋分時,陰陽二氣又恢復平衡,以后便是陰氣旺盛的階段。所以人們要預防疾病,應該按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因此人們要善于避免邪氣傷害,既不使外邪進入身體,又不使人體內邪滋生。要做到外慎邪氣,需注意兩點:一是季節交替須防外邪入侵;二是生活要節制,防止飲食情志等內邪滋生。 一年有四季,四季又分為二二十四個節氣。一般來說,氣候應該與節氣相適應。
張仲景特別提倡生活要有節制,以免飲食、情志心理等不良邪氣的滋生。人要誠實規矩,不貪圖小利;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并堅持每天鍛煉身體;飲食要講究五味適中,五谷相配,并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切忌貪飲暴食偏食等。這些都是張仲景重視生活節制,外慎邪氣的養生智慧。 來源:江西中醫藥大學氣功科學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關注氣功科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