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盜墓賊在盜墓過程中,突然遭遇墓中意外出現的來路不明的火,用專業術語來說就該稱之為伏火。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位皇帝,在公開盜墓時,不僅最終將陵墓給活生生夷為平地,還曾遭遇伏火。結果,由于這股來路不明的伏火破壞力特別強,當場燒死數百人。這皇帝幸免于難,后來派人只用了一招,便輕松過了墓中伏火這一關。真可謂皇帝中的盜墓高手也。 那么,便出現了一連串問題。如,這設有伏火的墓中所埋葬的是誰。究竟又是哪個皇帝盜掘了這墓。這皇帝盜墓的原因何在。以及遇到伏火,究竟用了哪一招,就輕松過關。還有這皇帝最終為何要把陵墓夷為平地。 為了梳理清楚來龍去脈,需要簡單回顧一下這墓主人的生平。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答案將逐一浮出水面。 墓主人是西漢時期定陶王的丁姬,十月懷胎并于河平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5年,生下了后來成為漢哀帝的劉欣。在古代,雖然流行男尊女卑,但也母以子貴。因為自己的兒子劉欣繼承大統,成為新一代西漢皇帝,作為生母的丁姬也就順利成章的做了皇太后。出處漢書。 對于皇后或太后來說,娘家人既是自己血緣上的至親,也是與自己共享榮華,乃至抱團攫取更大政治經濟利益的最佳人選。所以,丁姬背后那個老丁家的成年男性便這樣紛紛封官加爵,成為了新外戚丁氏。但此時,漢哀帝并沒有給予他們太多權力。出處同上,以下皆同。 建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年,太后丁姬駕崩。此時的漢哀帝以拳拳孝子之心,決定給母后丁姬隆重修建一個陵墓。等下葬那日,作為外戚丁氏的代表大司馬驃騎將軍丁明因親自送葬,讓丁氏在山東地區轟動一時,名聲大噪。多說一句,當時的山東非今日的山東省,而多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區域,比今日山東的范圍要大。 等到漢哀帝劉欣駕崩,王莽掌握西漢朝政,雖也是外戚,但卻看不慣丁氏,便橫挑鼻子豎挑眼,惡意指示朝中官員舉報外戚丁氏家族的所謂罪行。等到看到舉報,便二話不說,直接用姑媽王政君那太皇太后的名義下發一份詔書,不僅將丁氏家族全部罷官,還將其趕回原籍地,更不忘名為奏請實為自定的改丁太后為丁姬。 元始五年,也就是公元5年,王莽上奏姑媽太皇太后王政君道,丁姬生前不尊臣妾之道,卻在死后被葬在渭陵,而且陵墓還與漢元帝的一樣高,更懷抱帝太后與皇太太后的璽綬下葬,真真是不合禮法。微臣看來,不能如此就便宜了丁姬,所請求掘開她的陵墓,拿回璽綬,將尸體遷回定陶王墓的旁邊,按王姬的規格來安葬她才是合情合理的。 作為姑媽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此時此刻還不知道侄子王莽心中的真實想法,表面上是一本正經的言所謂不合禮法,實際上卻是雞蛋里面挑骨頭,乃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行盜掘陵墓,發泄心中不滿之實。況且,從她本身角度來說,丁姬畢竟已死,再如此窮追猛打,有些太過,便建議侄子沒必要那么做。 而王莽此時卻決心已定,便全力爭取。王政君爭執不過,只好折中下了一道詔書,如果真要如此做,也就做吧。不過,別忘了,給丁姬的舊棺再做一層包在外面的新槨,在重新下葬時,用太牢進行祭祀。在走完所謂法定審核程序后,王莽便要堂而皇之的對丁姬的陵墓進行盜掘了。 公開盜墓遇伏火。正式公開盜掘陵墓那日,王莽率領手下準備摩拳擦掌,大干一場時,便打開了丁姬的陵墓??删驮谀归T被打開之時,卻突然從里面噴出一股四五丈遠的伏火。出自太平廣記。 伏火燒死數百人。因為當時只想通過盜掘陵墓來泄憤,王莽及其手下真沒想那么周全,所以事前根本沒做好任何心理乃至措施上的準備。這樣,便致使當面對墓中突然噴出的大股伏火時,王莽手下的數百人當場被燒死。出自論衡。 面對伏火,只用一招,輕松過關。王莽當時雖然確實有些馬虎大意,但面對伏火這個意外,成功躲過一劫后,便冷靜下來,終想出了一招對策,即安排當時在場還活著的手下找來大量的水,用雖是土辦法卻萬變不離其宗且永不過時的水克火之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澆灌,最終將丁姬墓中的這大股伏火給徹底澆滅了。下葬生母丁姬的漢哀帝劉欣生前應沒想到,自己駕崩之后,會是王莽只用一招,就輕松過關,克服掉墓中伏火。出自太平廣記。 公開盜墓后,將其夷為平地。因這次公開盜掘陵墓只是為了徹底發泄私憤,所以王莽根本就沒將墓中的明器寶物放在眼里,便命人付之一炬,還利用手中權力發動朝中王公大臣派來社會上的各色人等拿著工具,活生生用了二十多天,終將眼中釘丁姬之墓給徹底夷為平地,還不忘在已被夷為平地的陵墓地表圍上荊棘,并以此試圖警示后人,將死對頭丁姬徹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出處同上。 相關盜墓主要經過便交代完了。但仍需補充說明一點。據論衡一書記載,王莽盜掘丁姬墓發生在建立新朝,成為皇帝之后,所以本文題目乃至開篇才用皇帝代指他。所以說,王莽這個新朝皇帝公開盜掘丁姬陵墓過程中,遭遇伏火,只用水克火的一招,便輕松過關,并最終將陵墓夷為平地。 |
|